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20课兴贤菩萨蛮王安石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赏析】此词为作者晚年隐居江宁半山之作。此词以精练的笔墨描绘了美丽如画的湖光山色。词中营造出清隽秀丽、悠闲恬静的意境,以此来抒发洒脱放达之情,以求得精神上的安慰和解脱。词人描绘春景时,无典故,不雕琢,语言清新、自然,数笔就勾出一幅鲜明秀丽、清俊娴静的画面,其中有日景、夜景,有青山绿水、花红柳翠的明丽色彩,也有流水潺潺、黄鹂鸣啭的声响,而作者的形象就淡入这画面中。全词安逸恬淡的生活情景中寄寓着政治家的襟怀心志,娴雅淡泊的风格中显示出作者的才情骨力和素洁平易而又含蓄深沉的词风。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诗、文、词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者介绍仁宗庆历年间有庞大的军队,但百万大军缺乏严格的训练,养成了骄堕习气,当时战事不断,但多以宋军败北而告终。真宗景德元年,宋与契丹订立了《澶渊之盟》。神宗即位后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把希望寄托在王安石变法上。但王安石变法触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触及官场的腐败、用人体制,在统治阶级内部引起轩然大波,最终导致变法失败。然而有一点是明确的,在封建时代,任贤使能还是弃贤专己,是辨别明君与昏君的标尺,也是关系到国家兴衰治乱的关键。王安石在《兴贤》中提出的“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的观点是值得肯定的。背景解读字音陈蕃.(fān)扰攘..(rǎo)(rǎng)谗谀..(chán)(yú)轶.(yì)仲虺.(huǐ)祭.公谋父.(zhài)(fǔ)谠.直之路(dǎng)通假字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涂”同“途”,指治世的境界)古今异义(1)魏、晋而下,至于..李唐古义:到。今义:一般用于下一句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2)则才能..者进矣古义:有才能的人。今义:知识和能力。(3)流俗..所共知耳古义:一般人。今义:一般的风俗习惯,含贬义。一词多义(1)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动词,兴盛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动词,起,起来汉大兴.兵伐匈奴动词,发动(2)虽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连词,即使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连词,虽然(3)众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名词,类博询众.庶名词,一般人树成荫而众.鸟息焉形容词,众多词类活用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1)有贤而用,国之福也(判断句)(2)不责人以细过(状语后置句,应为“不以细过责人”)文言句式得贤才者得天下,非知其难,而行之难矣。结合文章,从统治者角度谈谈千古英雄怀才不遇的原因。提示:千古英雄怀才不遇,原因诸多,结合本文,从统治者方面来看,有以下几点:①统治者闭目塞听,甚至刚愎自用,不能广开言路,虚心接纳意见;②统治者求全责备;③统治者忠奸不分,亲小人,远贤臣;④统治者墨守成规,挤压了人才发挥的空间。本文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分析,论证了中心论点——国家的兴盛、衰亡,能否任用贤能之人是一个决定性因素。1.文章分为两段,两段之间有何内在联系?请简要分析。【答案】文章第一段是提出并分析问题,即“为什么”,第二段是解决问题,即“怎么办”,段与段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首段开宗明义,从国家兴衰的高度,提出“任贤”与“弃贤”的问题。接着列举商、周、两汉、魏晋以至唐代举盛衰亡的历史,用不可辩驳的具体事实,进一步说明“任贤”与“弃贤”关系着一个政权的生死存亡,并且语重心长地指出:“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第二段针对当前的现实,建议“君上”应当广开言路,举贤授能,亲君子,远小人,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充分发挥贤能的作用。2.从技法上看,课文是怎么论证“为什么要兴贤”的?【答案】①正反对比论证——兴贤则昌(正),反之则亡(反)。②举例论证、事实论证——列举历史事实,以古证今。3.联系课文,结合实际,你认为我们应当怎样做才能留住人才?【答案】在课文中,作者认为要广泛听取能人的意见,广开言路,疏远小人,不拘泥于文辞等表面的东西,不在小处苛求于人,如果能按照这样去办,就可以使国家兴盛起来。处于今天的社会,我们对人才也要开“绿灯”,给他们创设宽松的环境,让他们能安下心来发挥才干。同样,要重视他们的才能,让其自由发挥。《兴贤》引用史实作为论据,先后举了商、周、两汉的兴衰作对比,并且运用人人皆知的事例增强说服力,最后一笔带到李唐,并用自己的话予以论证,可谓充分有力。技法镜鉴【即时小练】使用例证法,以“磨难”为题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答案】示例:磨难,也是一笔财富。苏轼一生颠沛流离,多次被贬、下狱,晚年被流放到荒芜的海南岛,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或许,正是生活的磨难将他的诗句锤炼得炉火纯青。如果他终日置身于纸醉金迷、花天酒地的生活中,他又怎能吟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激昂豪迈、响彻山河的千古名句?如果他终日置身于达官显贵、府第官场之中,又怎能超然于“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呢?饱经风霜方能凝练出首首好诗,历经磨难而壮心不已,方造就了苏轼这样一位才华盖世、后人景仰的伟大诗人。对接高考综合演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徐谊,字子宜,一字宏父,温州人。乾道八年进士,累官太常丞。孝宗..临御久,事皆上决,执政惟奉旨而行,群下多恐惧顾望。谊谏曰:“若是则人主日圣,人臣日愚,陛下谁与共功名乎?”及论乐制,谊对曰:“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上遽改容曰:“卿可谓不以官自惰矣。”知徽州,陛辞..,属光宗初受禅,谊奏:“三代圣王,有至诚而无权术,至诚不息,则可以达天德矣。”至郡,歙县有妻杀夫系狱,以五岁女为证,谊疑曰:“妇人能一掌致人死乎?”缓之未覆也。会郡究实税于庭,死者父母及弟在焉,乃言:“我子欠租久系,饥而大叫,役者批之,堕水死矣。”然后冤者得释,吏皆坐罪,阖郡以为神。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丞相留正不克用。孝宗崩,上不能丧。谊与少保吴琚议,请太皇太后临朝,扶嘉王代祭。及将禫,正忧惧,仆于殿庭而去。谊以书谯赵汝愚曰:“自古人臣为忠则忠,为奸则奸,忠奸杂而能济者,未之有也。”汝愚问策安出,谊曰:“此大事,非宪圣太后命不可。而知阁门事韩侂胄,宪圣之戚也,同里蔡必胜与侂胄同在阁门,可因必胜招之。”侂胄至,汝愚以内禅议遣侂胄请于宪圣,侂胄因内侍达汝愚意,宪圣许之。宁宗即位,侂胄恃功,以赏薄浸觖望。谊告汝愚曰:“异时必为国患,宜饱其欲而远之。”不听。汝愚雅器谊,除授建明多咨访,谊随事裨助,不避形迹,怨者始众。尝劝汝愚早退,汝愚亦自请。侂胄疑将排己,首谒谊,退束装,冀谊还谒,留之通殷勤,谊不往。初,金攻庐、楚不下,留兵缀濠州以待和,时时钞掠,淮人大惊。谊昼夜拊循,益严备御。朝廷惧生事,移知隆兴府以卒,后谥忠文。(《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六》)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B.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C.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D.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答案】D【解析】孝宗的病越来越重,光宗长期拖延不去问安,徐谊入朝进谏,退下来告诉宰相说:皇上待人接物从容不迫,但目光直视不眨眼,神思恍惚,是真的有病。应当在神祠郊庙祈祷进迎皇子嘉王参与决策大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孝宗,南宋皇帝赵昚的庙号。庙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的评判性称号。B.宫、商、角、徵、羽,古人认为这五声分别代表君、臣、民、事、物,五声不乱,国家的政治就会清明。C.陛辞,临行前向皇帝告别。陛,特指皇帝宫殿的台阶;陛下,指宫殿的台阶下,后用于对帝王的尊称。D.定省,即昏定晨省,本指晚间为父母安定床衽,早晨起来省问父母安否;后泛指探望问候父母或亲长。【答案】A【解析】“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的评判性称号”是指谥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谊不忘职责敢于劝谏。孝宗独揽朝纲,他谏之以理;谈论乐制、出官辞行,谏孝宗、光宗以戒骄修德。B.徐谊为民申冤备受爱戴。徽州任上,细心断案,平反冤狱,真凶得惩,全郡人都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C.徐谊一心为政敢冒大不韪。孝宗驾崩,光宗生病,他果断主张在神祠郊庙祈祷进迎嘉王参与决断大事并代父主丧。D.徐谊立场坚定不畏强权。见韩侂胄居功自恃,他告诫赵汝愚远之;韩侂胄欲拉拢他,徐谊无所畏惧并不回访。【答案】C【解析】“主张在神祠郊庙祈祷进迎嘉王参与决断大事”是在孝宗病重时。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谊以书谯赵汝愚曰:“自古人臣为忠则忠,为奸则奸,忠奸杂而能济者,未之有也。”(2)侂胄恃功,以赏薄浸觖望。谊告汝愚曰:“异时必为国患,宜饱其欲而远之。”【答案】(1)徐谊写信责备赵汝愚说:“自古以来做人臣子的,忠就是忠,奸就是奸,忠奸相杂却能办成大事的,还未曾有过这样的事。”(2)韩侂胄仗恃有功,因赏赐太少渐渐心生怨恨。徐谊告诉赵汝愚说:“(韩侂胄)以后必成为国家的祸害,应当满足他的欲望而疏远他。”文白对译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20课 兴贤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708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