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8课心术九日和韩魏公①苏洵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赏析】首联为谦恭之辞,登门不才为自谦,华发映金罍为颂韩。颔联又延展谦恭之意,意为不堪承受丞相邀入东阁宴饮的盛情,又愧列诸老儒于曲台。颈联言其感谢丞相的惠泽,表明丞相邀饮不但消解了佳节思乡的愁绪,而且激发了自己的“壮心”。尾联延展“壮心”:暮归后,面对寒雨反而兴奋得难以入睡,干什么呢?“自把新诗百遍开”。说写新诗,暗寓业进之意。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的文章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他。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人竞相模仿。作者介绍北宋中期,国势日弱,民族矛盾十分严重,来自西夏、契丹的侵略气焰日益猖獗。为求苟安,宋每年都得向契丹、西夏纳币输帛,极大地削弱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针对这种情况,苏洵花了很大精力研究古今兵法和战例,《权书》10篇就是他系统研究战略战术问题的军事专著,本文是其中一篇。背景解读字音麋.鹿(mí)烽燧.(suì)斥堠.(hòu)尺棰.(chuí)袒裼.(xī)冠胄.(zhòu)缒.兵(zhuì)禅禅.师chán禅.让shàn强坚强.qiánɡ勉强.qiǎnɡ将将.领jiànɡ将.要jiānɡ字形燧烽燧隧隧道沮沮丧狙狙击测测量侧侧面狎狎侮押押送古今异义(1)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古义:突然出现。今义:兴盛,流行;开始,创立。(2)能以兵尝.敌古义:试探。今义:辨别滋味。一词多义(1)怒夫惟义可以怒.士动词,激起义愤怒.不尽则有余勇名词,愤怒(2)为为.将之道动词,作为非一动之为.害动词,成为(3)而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连词,表转折不养其心,一战而.胜连词,表顺承故士皆委己而.听命连词,表并列使之狎而.堕其中连词,表修饰(4)固彼固.有所侮而动也副词,确实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动词,巩固词类活用(1)而后可以动于险.(形容词作名词,危险处)(2)知节则不穷.(形容词作动词,穷尽)(3)此用长短..之术也(形容词作名词,长处和短处)(4)尺棰.当猛虎(名词作状语,用鞭子)(5)冠.胄衣.甲(名词作动词,戴着,穿着)(6)邓艾缒.兵于穴中(名词作动词,垂下绳索)(7)善.用兵者(形容词作动词,擅长)(1)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判断句)(2)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判断句)(3)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状语后置句,应为“麋鹿于左兴而目不瞬”)(4)士以义怒,可与百战(省略句)文言句式1.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提示:本文分别从治心、尚义、养士、智愚、料敌、审时度势、出奇、守备等八个方面阐述了战争的策略思想,其中包含着一些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也有“怀其欲而不尽”“士欲愚”之类的封建权术。2.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提示:文章的语言十分鲜明。起语多用“凡”字,使行文理直气壮;转接多“然后”“而后”“故”,语气果断斩截;排比和对偶句有十几处之多,音韵铿锵,气势不凡。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等。这些排偶句,不仅音韵铿锵,气势不凡,还极富哲理。心术将――→治心兵战战时为将之道养士战时用兵之道知彼知己知势运用长短之术――→出奇善用兵之道――→守备这是一篇军事论文。作者从将帅的自我修养,即培养智谋胆略说起,谈到只有正义的战争才能激发士气,只有善于备战养兵才能保证百战百胜,只有知己知彼,善于把握战机,因势利导,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文章分别从几个方面阐述了战争的战略思想,具有一定的见解。但所谓“士欲愚”的权术思想,则反映了作者的阶级性和时代的局限性。文章每节自成段落,各有中心,又有着内在的联系,逻辑严密。1.用文中原话归纳各自然段的中心,试着用自己的话连缀成文章的论证流程,具体说说各自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答案】第一问:每自然段的中心句都是文段的第一句。第二问: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①先后不紊,由治心而养士,由养士而知势,由知势而出奇,由出奇而守备,段落鲜明,井井有条,文之善变化也。②先解决思想意识的问题,再注重具体的战术和安排;先提出将帅所需的素养与条件,再论述士兵的表现与结果。2.文中所论述的善用兵之道是什么?是如何加以论证的?【答案】第一问:善用兵——无所顾,有所恃。第二问:正面设喻,有恃则勇,无恃则怯;反面设喻,“有所恃”而麻痹涣散,其“所恃”将不可恃。3.苏洵的这篇文章,闪耀着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光辉,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作者一共探讨了几个方面的问题?【答案】首先是战争中“义”与“利”的关系。其次是战争与财、力、心、气的关系。再次是战争中的阴长和暴短的关系。另外,文章还阐述了智和愚、理和势、忍和勇、静和动、尝敌和自尝等众多对立因素的关系。作者总是从矛盾的双方着眼去思索,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使得文章所表述的战略思想,具有深邃而又实用的特点。4.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作者的观点有哪些是值得商榷的?【答案】①“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既然只有正义的战争才能激发士兵的斗志,那么士兵能对正义和非正义无知吗?这种“愚兵”思想是不足取的。②“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这种论断也显得有些迂腐,有纸上谈兵之嫌,在现实作战中不应一概照搬套用,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心术》虽然各个段落独立成章,但每个段落又都在“心术”这一主题的统帅之下。也就是说无论“治心”还是“上义”以及其他的各个方面,无不体现着作为主将应具备的心理素质,真可谓义聚而形散,是写作议论性散文应具备的构思思路。技法镜鉴【即时小练】请写一个每个段落都在同一主题统帅之下的语段。(150字左右)【答案】示例:勿以好恶论断之,楚王不听信郑袖之辞而疏远屈原,自不会为秦国所吞并。勿以好恶论断之,李存勖不宠幸伶人,重用伶官,不谈国事,自不会因一人之乱而七庙隳,为天下苍生所笑。勿以好恶论断之,诸葛亮不听信马谡的信誓旦旦,自不会痛失街亭,一败千里,死不瞑目。文化常识解题诀窍【考点透视】1.分类识记。文学常识庞博复杂,识记的最好方法是分门别类。如官名、爵名、庙号、谥号,礼仪、科举、典章制度、称谓,纪日、纪年,天文、地理、文学、历法等等。2.联系课内。高考对文化常识的考查,是由课内到课外的一个牵引拓展过程,许多知识来自课内,只要能把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记牢,就能对解题有所助益。3.语境推断。对文化常识,不主张“死记硬背”,所有考题,均与语境有密切的联系,可以根据前后语境推断。对接高考【真题典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儿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洲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两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答案】C【解析】中国古代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由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继承。文白对译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18课 心术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708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