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创新研究课堂课标导向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思想,掌握有关《论语》的知识。2.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用简短的文字,表现人物的动作、神态和思想性格的写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文中朴素的语言蕴藏的大道理。自主积累1.正字音曾晳.(xī)千乘.(shènɡ)之国比.(bì)及夫子哂.(shěn)之以俟.(sì)君子小相.(xiànɡ)铿.(kēnɡ)尔冠.(ɡuàn)者浴乎沂.(yí)舞雩.(yú)喟.(kuì)然论.(lún)语2.解词义(1)通假举要①鼓瑟希.(希,通“稀”,稀疏。)②莫.春者(莫,通“暮”,晚。)(2)古今异义①以吾一日..长乎尔(古义:一天、两天,引申为年纪稍长。今义:一天。)②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古义:何妨。今义:什么伤。)③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古义:少年,不到20岁的人。今义:儿童。)(3)一词多义如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宗庙之事,如.会同(或者)坐须臾,沛公起身如.厕(到……去,往)先生如.其指(依照,遵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像,如同)沛公黯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方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计算面积的单位,方圆)可使有勇,且知方.也(道,指是非准则)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才)与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给予)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赞成)遂与.外人隔绝(和)唯求则非邦也与.(语气词)尔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们)求,尔.何如(代词,你)子路率尔.而对曰(副词词尾,相当于“地”)铿尔.,舍瑟而作(助词,放在象声词或形容词后面)3.活用与句式(1)词类活用①可使足.民(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②如会同,端章甫...(端,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礼服;章甫,名词作动词,戴着礼帽。)③浴乎沂,风.乎舞雩(名词用作动词,吹风,乘凉。)④三子者出,曾晳后.(形容词用作动词,留在后面。)(2)文言句式①毋吾以也(宾语前置句。)②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句。)③则何以哉(宾语前置句。)④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句。)⑤异乎三子者之撰(状语后置句。)⑥浴乎沂,风乎舞雩(状语后置句。)⑦可使(之)有勇(省略句)。4.记常识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现存《论语》20篇,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论”,读lún,择也,选择摘录之意。写作素材1.作家轶事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说呢?”2.精美语段智慧也是一种“欲望”,是一种把他人接纳到自我中的欲望。这便是入世的智慧。孔子一生风餐露宿,周游列国,只为传播“仁”,恢复礼制,乃至被农夫嘲笑“其愚不可及也”。孔子愚吗?他确实有点愚,愚就愚在“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永远像箭一样,一往无前;愚就愚在明知会失败,却尽力一搏。“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孔子以他的失败,以他的智慧,丰富了人类精神,启示着我们民族的心灵远游。智慧又是人生境界。佛家有语:“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智慧,是看破了俗世纠葛的一种超脱。王维正是有了这种智慧,才会在官至右丞后突然隐去,才有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旷达;才有了“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的澄澈。清人张潮也是在看破物质喧嚣后才写出《幽梦录》,才有了“人生三境界”。这时,智慧之愚便是对于人间烦恼的忘却,对生命大自由的执着追求。——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大智若愚》节选文本互动(一)[提问并讨论]根据内容,课文可划分为几个段落?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明确]1.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记叙文。2.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第二段(从“子路率尔而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二)[提问并讨论]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明确]1.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2.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三)[提问并讨论]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明确]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作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晳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述志后,对曾晳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课文中的孔子既是一个有抱负,也是一个苦闷的活生生的形象。孔子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晳却答非所问,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乐趣,离开了政治。孔子“喟然”而叹,对曾晳所说的深表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入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挂着“大成至圣文宣王”招牌的孔圣人,更为可信动人。文本赏析《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文学性同是“言志”,表示愿意施展才华,有所作为,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言谈各具特性。子路,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记载:少孔子九岁,属异能之士中政事类。从子路“千乘之国,……且知方也”的言辞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他的远大抱负,还可以看到他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卓越才能以及高度的自信心。当然,言谈中也流露出他的骄傲情绪。至于“率尔而对”,就更明显地表现他性格中的轻率、鲁莽的一面。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言志时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中可以看出他既有抱负,又能谨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态度谦恭,说话很有分寸。公西华少孔子四十二岁,为了避免以君子自居之嫌,他首先申明“非曰能之”,只不过是“愿学焉”,而且还特别强调“愿为小相”。说得多么平易、多么谦和,真可谓是孔门弟子中的谦谦君子。实际上,冉有、公西华说的都是诸侯邦国之事,与子路所说的没什么差别,只不过是态度要谦虚得多、语气要委婉得多。至于曾晳,他所说的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讲从政,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中,他曲折地表达出自己的理想,显得那么从容不迫,逍遥自在,甚至有点狂放不羁。孔子的形象刻画得最鲜明、生动。首先,此章中写出了孔子的理想抱负。他要求弟子“各言其志”,他自己并没有“言志”,但是,我们可以从他对弟子“言志”的态度及评论中了解他的志向。冉有和公西华言志时,都愿出仕从政,治国安民,想干一番大事,孔子在言谈时都予以肯定。尤其是谈到公西华时,孔子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言外之意是:凭公西华的才能应该去做大事,若为“小相”,是大材小用了。孔子哂子路,是对他“不谦让”态度的不满,对他“为国”的志向并不反对。孔子赞同曾晳的说法,是因为曾晳所描绘的师生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太平盛世的景象,是“礼治”的最高境界,这正是孔子所渴望和追求的政治理想。总之,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态度把国家治理成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的“太平无事”的理想之国。其次,文章中还写出了孔子是一位既能严格要求学生,又能启发诱导学生的可敬可亲的师长形象。即学即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长.乎尔________饥馑.________喟.然________哂.之________铿.尔________舞雩.________2.填空题。(1)孔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2)“六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出下列相关孔子的一些名句。(1)往者不可谏,________。(2)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3)己所不欲,________。(4)________,必先利其器。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居.则曰:“不吾知也。”________(2)比.及三年,可使有勇。________(3)如.会同,端章甫________(4)舍瑟而作.________(5)异乎三子者之撰.________(6)风.乎舞雩________(7)吾与.点也________(8)为国以礼,其言不让.________5.解释下面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异乎.三子者之撰摄乎.大国之间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以吾一日长乎.尔(2)居则.曰:“不吾知也。”则.何以哉6.将下列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zhǎnɡjǐnkuìshěnkēnɡyú2.(1)丘仲尼春秋(2)《诗》《书》《礼》《易》《乐》《春秋》《论语》《大学》《中庸》《孟子》3.(1)来者犹可追(2)匹夫不可夺志也(3)勿施于人(4)工欲善其事4.(1)闲居,指平时在家的时候(2)到(3)或者(4)起(5)才能,指为政的才能(6)吹风,乘凉(7)赞成(8)谦让5.(1)介词与介词在助词吗介词比(2)副词就连词那么6.(1)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2)如果有人了解你们(请你们从政),那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3)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笑他。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6单元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 2 子路、曾誓、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708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