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内容概括《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的主要内容是了解什么是词语的意义,什么是单义词和多义词,理解词的本义、基本义、引申义等各种意义,以及词义演变的几种方式。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利用工具书判断一个词语多个义项之间的联系,并且能够正确地理解和使用有多种意义的词语。《词语的兄弟姐妹——同义词》的主要内容是了解什么是同义词,同义词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同义词之间的异同。通过学习,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深刻地理解同义词产生的原因和途径,了解同义词的内部类型,了解同义词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并能够辨析同义词和恰当地使用同义词。内容概括《每年一部“新词典”——新词语》的主要内容是“新词语”,包括新词语产生的途径和类型(如新造词、旧词新义和外来词等)。学习本节能使学生认识:词汇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旧词语不断消亡,新词语不断产生,新词语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的主要内容是熟语,熟语的主要类别和基本特点。通过本节的学习能使学生对汉语的各种熟语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理解“词”和“语”的区别,进而对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学法指导本课主要是从词语的一词多义现象、同义现象、新词语和熟语等角度让学生初步认识词语,便于更好地运用词语和了解中华文化。学习这一课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掌握一词多义、同义词的现象与运用,特别是要掌握对同义词的辨析。2.通过生活实践,了解我国每年产生的新词语,如何看待新词语的产生和如何运用新词语。3.掌握熟语的相关知识,了解成语、惯用语、俗语、歇后语等语言现象,合理应用这些词语进行语言交际。第一节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浣溪沙[宋]汪莘一曲清溪绕舍流,数问茅屋正宜秋。芙蓉灼灼出墙头。元亮气高还作令,少陵形瘦不封侯。村醪闲饮两三瓯。【赏析】上片通过清溪绕舍、茅屋宜秋、芙蓉出墙三幅画面,组成了清幽、简朴、宁静、和谐的秋日乡居图。表现了乡村生活的恬静与美好,为下片的抒情做铺垫。下片采用了借史抒情(用典)与即事抒情的手法。将历史上陶渊明、杜甫官场失意与现实中自己闲饮村酒两相对照,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肯定与赞美。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含蓄深沉,余味悠长。1.词的“固定意义”和“临时意义”在社会实践中人们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现象,人们通过大脑对这些现象进行比较、分类,从同类事物中抽象出足以跟其他事物相区别的特征,并用一定的语音形式把这种认识成果固定下来,就形成了一个一个的“词”。比如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河,没有哪两条河是完全一样的。但不管这些河多么不同,它们都具有“比较大的水道”这一共同特征。汉族人把这一特征抽象出来,并用“hé”这个语音形式去表示它,这也就产生了汉语里“河”这个词,这个词也就包含了“比较大的水道”的意义。这种通过词来表现的对一定对象特征的认识就是词的“固定意义”,也就是词本身的意义。词的固定意义是词本身的一般和稳定的意义,但词也会有一些个别和临时的意义。比如“车”在不同的具体语言环境里有不同的意义,有时指汽车,有时指火车,有时指自行车,有时指马车,有时指手推车,但这些都是“车”这个词在特定语言环境里所显现的个别和具体的意义,不能作为“车”的固定意义。又如明知一个人做了蠢事,却对他说“你真聪明”,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中“聪明”获得了“愚蠢”的含义,但这种意义只是一种在特殊条件下产生的临时意义,一旦脱离了特殊语言环境,这种含义也就不复存在了,因而这种临时意义也不能算作词的固定意义。2.单义词和多义词一个词如果只有一个义项,就是单义词;如果包含多个互相联系的义项,就是多义词。可以设想所有的词在刚产生的时候都一定是单义的,即一个词只对应一个意义。但随着语言的发展,一个词所表达的意义逐渐增多,词的用法不断扩大,这就形成了多义词。词由单义发展为多义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因为客观事物之间往往有各种各样的联系,人们在使用词时就有可能根据这些联系,用指称甲类对象的词去指称乙类对象,从而产生出与原来词的意义有联系的新的意义。另一方面还因为语言中的语音形式总是有限的,而语言要表达的意义又总是不断增加,用数量有限的语音形式去表达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加的意义,就必然会出现一个语音形式承载多个意义的现象。3.多义词和同音词读音和写法都相同的词有多个意义,这些意义不一定属于同一个词,或者说这个读音和写法相同的词也不一定就是多义词。多义词的几个义项反映的对象不同,但应该有可以感觉得到的联系,如果没有这种联系,它们就不能算是同一个词的不同义项,而只能看作是不同的词,即“同音词”。如汉语的“花”,在“种了几盆花”里是“可供观赏的植物”的意思,在“又花时间,又花力气”里是“耗费”的意思,这两个意思之间毫无关联,因而它们不能算是同一个词“花”的两个义项,而只能看作是同音词,也就是有两个都读作和写作“花”的不同的词。4.比喻义与比喻比喻是一种修辞方式,即用某些有类似特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如:月亮像银盘一样挂在天空。比喻义是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由两者之间的相似点相沟通而产生的新义。如:用“手足”比喻“兄弟”,用“虎口”比喻危险境地。词的比喻义和修辞上的比喻不同。词的比喻义虽然最初是通过比喻用法逐渐形成的,但它已经成为词的一个新的固定意义,为群众所接受。而比喻修辞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打比方;本体和喻体间无固定搭配关系,一个本体可以有多个喻体。1.什么是词?什么是词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词义是指词所表示的意义。2.什么是义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词义的单位称为义项;有些词的义项只有一个,称单义词;有些词的义项有若干个,称为多义词。多义词有多个义项,按主次先后关系,分为“本义”“基本义”“引申义”。1.词义的演变有哪些方式?【答案】①词义的深化。指词的适用对象不变,但意义更深刻或更准确。②词义的扩大。指词的今义所表示的范围大于古义,而古义包括在今义中。③词义的缩小。指词的今义所表示的范围小于古义。④词义的转移。分两种情况:词所表示的概念的转移和情感色彩的转移。词的概念的转移指词所表示的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当新的词义产生后,旧义一般就不复存在了。词的感情色彩的转移指词所表示的基本概念没变化,只是词的感情色彩转变了。2.词由单义发展为多义的原因是什么?【答案】在词语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更多的词从最初的一个意义引申出其他的意义,甚至从引申的意义再引申出新的意义,词的义项不断增多,逐渐就发展成了多义词。(1)客观事物之间往往有各种各样的联系,人们在使用词语时就可能根据种种联系用指称甲类对象的词去指称乙类对象,从而产生出与原来的词语意义有联系的新的意义。(2)语言中的语音形式是有限的,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语言要表达的意义又总是不断增加,用数量有限的语音形式去表达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加的意义,就必然会出现一个语音形式承载多个意义的现象。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主要是指理解概念在文中语境义、指代义、修辞义等。解题时,一是借助上下文,根据语境确定其含义;二是借助固有含义,语境中的含义与固有含义还是密切相关的,通常既要结合上下文,又要借助固有含义。文学类文本阅读——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考点透视真题典例(2018年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水缸里的文学①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②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因此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水缸,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记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她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地倒入缸中,我自然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我便有一种莫名的亢奋。现在回忆起来,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秘密的核心事关水缸深处的一只河蚌。③请原谅我向大人们重复一遍这个过于天真的故事,故事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按照童话的讲述规则,那河蚌自然不是一只普通的河蚌,蚌里住着人,是一个仙女!也许是报知遇之恩,仙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劳作的时候从水缸里跳出来,变成一个能干的女子,给青年做好了饭菜放在桌上,然后回到水缸钻进蚌里去。而那贫穷得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④我现在还羞于分析,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缸盖揭开的时候,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我盼望看见河蚌在缸底打开,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上升,渐渐变大,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然后是一个动人而实惠的细节,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简单清扫一下,她开始往来于桌子和水缸之间,从水里搬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盘鸡,一盘鸭,一盘炒猪肝,还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仙女的菜肴中没有鱼,因为我从小就不爱吃鱼)⑤很显然,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一方面充满诗意,另一方面充满空虚,无论是诗意还是空虚,都要用时间去体会。我从来没有在我家的水缸里看见童话的再现,去别人家揭别人家的水缸也一样,除了水,都没有蚌壳,更不见仙女。偶尔我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河蚌,准备烧豆腐,我却对河蚌的归宿另有想法,我总是觉得应该把河蚌放到水缸里试验一下,我试过一次,由于河蚌在水里散发的腥味影响水质,试验很快被发现,家里人把河蚌从缸底捞出来扔了,说,水缸里怎么养河蚌?你看看,辛辛苦苦挑来的水,不能喝了,你这孩子,聪明面孔笨肚肠!⑥我童年时仅有的科学幻想都局限于各种飞行器,我渴望阅读,但是身边没有多少适合少年儿童的书,我想吃得好穿得光鲜,但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本写照,今天反过来看,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我们家家都有水缸,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像一条鱼。孩子眼里的世界与孩子身体一样有待发育,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⑦我一直相信,所有成人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动的。对于普通的成年人来说,好奇心是广袤天空中可有可无的一片云彩,这云彩有时灿烂明亮,有时阴郁发黑,有时则碎若游丝,残存在成年人身上所有的好奇心都变得功利而深奥,有的直接发展为知识和技术。对人事纠缠的好奇心导致了历史哲学等人文科学,对物的无限好奇导致了无数科学学科和科技发明。而所谓的作家,他们的好奇心都化为了有用或无用的文字,被淘汰,或者被挽留。这是一个与现代文明若即若离的族群,他们阅读,多半是出于对别人的好奇,他们创作,多半是出于对自己的好奇。在好奇心方面,他们扮演的角色最幸运也最蹊跷,似乎同时拥有幸运和不幸,他们的好奇心包罗万象,因为没有实用价值和具体方向而略显模糊,凭借一颗模糊的好奇心,却要对现实世界作出最锋利的解剖和说明,因此这职业有时让我觉得是宿命,是挑战,更是一个奇迹。有一次和一个日本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答案】寓意:①“我”的文学梦是从对水缸里的河蚌仙女的想象中萌发的。水缸是“我”童年时代精神世界的寄托,可以让“我”的梦想在其中畅游。②水缸的记忆伴随着“我”,是“我”文学创作的源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4课 词语万花筒 第1节 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课件 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709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