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03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单元要览“赏析示例”选的是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的旨趣在于着力刻画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实是借劝酒为名吐胸中块垒。全诗的基调是豪放的,但思想感情却十分复杂。其中表达了人生几何、及时行乐、圣者寂寞、饮者留名的虚无消沉思想。“自主赏析”选了四首诗词。杜甫的《阁夜》集中地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诗人在蜀已有七载。在安史之乱被平定的前一年(762),诗人曾经历过徐知道的叛变,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如今又碰上崔旰作乱,虽已到夔州,距叛乱中心较远,但战争中种种骇人听闻的消息时时传来,人心总是不安的。似此国无宁日,诗人怎能不忧心如焚呢?所以这首诗的调子格外低沉,简直可以使人触摸到诗人那颗极其凄苦的心。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在众多的描写音乐的唐诗中脱颖而出,获得读者的挚爱,人们将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并列为“摹写声音至文”。在描绘李凭箜篌弹奏的乐声给人们的感受、描绘乐声艺术效果时,诗人李贺没有按一般的思维轨迹去叙述;而是驰骋自己大胆的幻想和丰富的联想,形成神奇变幻、令人应接不暇的艺术境界来表现乐声。李煜的《虞美人》写的是自己由南唐国君变为宋朝囚犯,失去了人身自由这一残酷的现实,使他“日夕以泪洗面”,产生了他特有的悲和愁。他以词倾泻了真实感受。“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贴切生动地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具体化,造成良好的艺术效果。周邦彦的《苏幕遮》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表现思念故乡、思念朋友的情怀。作者面对着象征江南陂塘风色的荷花,很自然地会勾起乡心。“推荐作品”选的是屈原的《国殇》,高适的《燕歌行》,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温庭筠的《菩萨蛮》,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感悟高考高考题与本单元内容比较1.因声求气。中国古典诗歌是很讲究声律的,所以我们学习古典诗歌,首先要掌握其节拍、用韵等诗律特点,然后才能领悟其中特有的韵律感和音乐美。2.吟咏诗韵。我们在朗读古典诗歌作品时,除了应该掌握作品本身的声律特点,更要细心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声情并茂地朗读、吟咏,以充分体现出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考题1】(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B.“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说法错误,重点要表现的是考生们紧张肃穆地应试,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E.“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说法错误,作者表达的是要为国家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从表达技巧进行解读,“食叶声”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考生的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食叶声”衬托出考场的寂静。其次从思想感情的角度进行解读,作者见到考场中英才济济,考试场面寂静、肃穆而充满生气,为朝廷得添新而由衰地感到喜悦。【答案】(1)BE(2)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同类比较1本题(2)小题与课本第47页“探究·讨论”第一大题第2小题均考查的是对诗歌名句的赏析。原题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考题2】(2018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寄和州刘使君①张籍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注】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1)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2)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同类比较2本题(2)小题与课本第47页“探究·讨论”第三大题均考查的是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原题为:讨论:这首词和李煜同时所作另一首《浪淘沙》各抒发了怎样的个人情感?【考题3】(2018年高考·浙江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1)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论语》)(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3)亦欲以究天人之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报任安书》)(4)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5)鸟雀呼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周邦彦《苏幕遮》)【解析】易错字:(1)悱,隅;(2)豚,彘;(4)涩,凝;(5)窥,檐。【答案】(1)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3)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4)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5)侵晓窥檐语一一风荷举同类比较3本题(5)小题考查了本单元课文《苏幕遮》中的名句。前沿探究诗文诵读的美感一、定准基调基调在音乐作品中是指主要的高低长短配合成组的音,通常用以贯穿作品的全过程。诵读中的基调是根据感情而确定的气息、音色。一般说来,爱的感情“气徐声柔”;憎的感情“气足声硬”;悲的感情“气沉声缓”;喜的感情“气满声高”;惧的感情“气提声凝”;欲的感情“气多声放”;急的感情“气短声促”;冷的感情“气少声平”;怒的感情“气粗声重”;疑的感情“气细声粘”。唐诗、宋词也不外乎表达喜怒哀乐之情。其中程度不同,声音的表现也不同,小喜往往声丽,如“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九枝花”;小怒往往声愤,如“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小哀往往声伤,如“泪流襟上血,发变镜中丝”;小乐而往往声逸,如“谁家绿酒欢连夜,何处红妆睡到明”。而大喜往往声放,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大怒往往声躁,如“解通银汉终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大哀往往声惨,如“主客夜呻吟,痛人妻子心”;大乐往往声荡,如“骤然始散东城外,倏忽还逢南陌头”。二、展示韵律1.参差。诗文的韵律音乐性首先体现在音顿的疏密、音尾的长短、音高的抑扬、音量的强弱几个方面有明显的对比,吟诵时应该有所变化。疏密对比。五律或五绝一般是二三两分,即前两个字为一顿,后三个字为一顿,前疏后密,形成对比,产生变化。七律或七绝一般是四三分,即前面四个字为一顿,后面三个字为一顿。唐代的古体诗与汉魏六朝诗一样,五言一般也为二三两分,七言一般也为四三两分。在吟诵中如果情感需要,打破这些疏密规律,即兴重新组合诗句的疏密对比也是完全可以的,只要情感到位、意念不断、技巧到家,反而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五字句中有上一下四的。如李清照的《醉花阴》中“有/暗香盈袖”,七字句中还有上三下四的,如周邦彦《满庭芳》中“不堪听/急管烦弦”。八字句中除了上三下五以外,也有上一下七的,如辛弃疾《木兰花慢》中“正/江涵秋影初雁飞”。九字句中除了上三下六以外也有上六下三、上四下五的;如李煜《虞美人》中“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长短对比。吟诵如歌唱,速度偏慢,一首五律诗一共四十个字,吟诵时大约要一分钟左右。而其他文体作品的四十个字一般大约十二秒左右就可以正常诵读完了。而且每一个音节的延长时间有长有短。有的一拍,有的两拍,长长短短,有规律地变化。抑扬对比。抑扬对比体现在字调平仄的配合显示的音乐性上,还体现在句调方面。句调可以从句首、句中、句尾三处来看:如果把调的高低用五等分衡量的话,即有5(高)、4(半高)、3(中)、2(半低)、1(低)几个标点。轻重对比。语义有主次,便有轻重之别。有语法重音、逻辑重音、修辞重音、感情重音等。古人写诗有“吟成五个字,用尽一身心”、“吟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说。因此我们在吟诵诗词时,对“断茎须”的画龙点睛之笔,务必加以强调。2.齐整。吟诵诗词在语音上凸现音顿的疏密、音尾的长短、音高的起伏、音强的轻重对比,能产生一种韵律的参差之美。然而诗词在语言上又给人一种齐整的感觉,产生一种对称的美,因此吟诵诗词应有意识地力求统一,保持完整。在吟诵某些句子时,如果顾及意义单位,就破坏了音顿节拍,两者不能统一。为了体现语音上的齐整,只要照顾到音顿节拍就可以了,不需要考虑意义单位。因为诗歌一般都是从整体上去领悟作品的意义的。应该说,只要吟诵者在意念上明确诗句的意义单位或结构单位。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既保持诗句音顿的统一性,又准确地表达诗句的原本结构意义单位,是完全可以做到的。3.反复。诗词常常有内容和形式的循环往复,一叹三咏,使人在听觉上、心理上产生多次冲击,在情感上得到一种享受和满足。诗词中的有规律地和周期性地在同一位置上通过相同语音的反复,给听众在心理上一种期盼、等待。因此,要将诗词的韵律吟诵出来,就必须重视吟诵韵脚,应该在归音时特别到位。要读得清晰、圆润、响亮一些,在意念上前后韵脚的字和音就应该有所照应,在语音形式上来个“一咏三叹”。将进酒创新研究课堂课标导向1.知识与能力品味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流畅气势。2.过程与方法鉴赏这首诗使用的夸张手法和浪漫主义风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不平之气。自主积累1.正字音将.(qiānɡ)馔.(zhuàn)恣.(zì)谑.(xuè)2.辨字形金樽.(zūn)尊.(zūn)贵烹.(pēnɡ)羊蒸.(zhēnɡ)饭馔.(zhuàn)玉撰.(zhuàn)写欢谑.(xuè)虐.(nüè)待恣.(zì)意姿.(zī)态销.(xiāo)愁消.(xiāo)失3.解词义将:请。会须:应当。钟鼓馔玉:形容富贵豪华的生活。寂寞:文中是被世人冷落的意思。斗酒十千恣欢谑:喝着名贵的酒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3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1 将进酒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710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