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9课说“木叶”一、容易读错的音寒砧.(zhēn)窸窣..(xī)(sū)东皋.(gāo)桅.杆(wéi)灼.灼(zhuó)征戍.(shù)言筌.(quán)蛊.惑人心(gǔ)招徕.(lái)单dān纯chán于创chuàng造chuāng伤省节shěngxǐng悟泊漂bó湖pō二、容易写错的字niǎo袅niǎo袅秋风fú凫趋雀跃xiāo枭首qí歧视qì跂望zhēn砧板zhān粘贴chān觇视shàn苫布石dìng碇dìng锭子zhàn绽放xiāo萧瑟笙xiāo箫得鱼忘quán筌quán诠释quán痊愈三、需要记牢的词1.熟能生巧:2.一言难尽:3.不落于言筌:4.相去无几:5.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出窍门。形容事情曲折复杂,很难用一句话说清楚。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开头稍微差一点,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1.本文仅仅是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提示]本文不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写“木叶”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作者是以“木叶”为例,探究诗歌语言的感染力和启示性。2.文章是怎样阐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的?[提示]文章谈到,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它“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所谓“概念中的意义”,大约是指在字典、辞典可以查得到的词语的意思。有人称之为言内义,它明了确定。而作为概念的影子的暗示性,所指的是概念以外的意义,如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等,这样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有弹性的,是要依据上下文、整首诗来表达或理解的。在诗歌鉴赏中,不仅要玩味语言的言内义,而且要玩味语言以外的意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鉴赏诗歌的旨趣。中国诗歌语言的特点,就是注重语言的暗示性,追求含蓄不尽。诗歌的语言是有尽的,但它包含的意思,给予读者的暗示、启发则是无尽的。“作诗最忌太直、太露,读诗最忌太滞、太凿。一览无余的作品算不上真正的艺术,拘守章句的读者也不是真正的鉴赏家。”(袁行霈《言意与形神》)我们鉴赏诗歌,要从语言入手,但不要为语言所局限,应当从言内到言外,品尝那些言外的微妙的滋味。3.文中说到“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有怎样的不同意味?[提示]“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而“落叶”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4.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提示](示例)标题一改,整篇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恐怕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标题拟为“说‘木叶’”,文章选取古诗中的“木叶”意象作为论题,在结构安排上由引古诗到探意蕴,先排除古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从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探寻其含有落叶等因素,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并加以阐释。这样,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并逐层深入,探幽发微,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说‘木叶’”的拟题应该是本文的一个亮点。课堂巩固演练巩固基础、规范演练一、基础达标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袅.袅(niǎo)照浦.(bǔ)褒.贬(bāo)B.灼.灼(zhuó)亭皋.(gāo)寒砧.(zhàn)C.涔.阳(chén)言筌.(quán)万应锭.(dìng)D.窸窣.(sū)迢.远(tiáo)翩.翩(piān)解析:选DA项,“浦”应读“pǔ”;B项,“砧”应读“zhēn”;C项,“涔”应读“cén”。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为学者,林庚先生是出类拔萃....的;作为老师,林庚先生是平易近人的;作为人,他用自己的平凡表现出他做人的崇高境界。B.赵翼在《论诗》中提出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主张,其大气与狂放由此可见一斑....。C.妈妈语重心长地对娜娜说:“你也老大不小了,别总是得鱼忘筌....,丢三落四的,凡事多考虑考虑,想得周全点。”D.“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解析:选C得鱼忘筌:比喻达到目的后就忘了原来的凭借。不符合语境。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____________,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A.它乃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是“木”与“叶”的统一B.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C.它乃是绵密与疏朗的交织,是“叶”与“木”的统一D.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是绵密与疏朗的交织解析:选B作答时,注重把握空格前后的内容,特别是空格前后表述的对象的特点和顺序等。空格前写了两个相比较的主体,即“木叶”和“落木”,从这个角度分析,空格的内容应该是“木叶”与“落木”有一定距离的具体体现,即“木”与“叶”之间统一交织的关系。从前文对“木叶”“落木”的特点分析可知,“叶”的特点是“绵密”,“木”的特点是“疏朗”,加上表述的顺序是“木”“叶”,由此可确定正确选项为B项。4.以下实用文体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本人于昨日在小区花台边拾到一个黑色皮包,里面有人民币180元。(《招领启事》)B.本人昨天骑车不小心丢失皮包一只,内有钱物若干,拾到者重金感谢。(《寻物启事》)C.希望广大读者惠寄“今日话题”“品位”和“文化茶座”等栏目的文章。(《征稿启事》)D.凡符合上述条件的应聘者,请将在下简历、联系方式邮递至本中心。(《招聘启事》)解析:选CA、B两项详细度颠倒。D项将“在下”改为“您的”。二、文本撷珍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①“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②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5.开头画线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答案:先以设问开头,阐释“木叶”,然后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思考。6.把“大概”一词删去,好不好?答案:不好。删去就显得太绝对了,使用“大概”一词则表现了作者语言的严密性。7.杜甫突破了“木叶”的传统,写出了“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名句,你认为“落木”与“落叶”的意味、意境有什么不同?答案:“木”有疏朗之意,“叶”有绵密之意。屈原的“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衬托了湘夫人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杜甫的“落木”以“木”代“叶”,洗净了“叶”字的绵密之意,意境更显空阔,生动地描绘了三峡萧索的秋色,有力地烘托了悲秋之感。8.如何理解结尾处画线的句子的含意?答案:指出宁用“落木”而不用“落叶”,并非偶然现象。此处言简意丰:一是指出创新的途径,“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二是指出个例中体现的普遍性;三是含蓄地告诉我们,细致揣摩是欣赏诗的精妙所在。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3单元 文艺评论和随笔 第9课 说“木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710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