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单元对接高考——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考点解读在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中,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常见文言虚词”,即考查常见用法。具体为:①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时遇到的文言虚词多为常见用法;②避免文言虚词使用范围较小且较难理解的特殊用法。二是“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于在词典中的用法而言的。“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指文言虚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主要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的能力。二、考查动态1.考查范围:常见文言虚词。新课标《考试说明》明确虚词考查范围为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2.考查内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要求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性和语法作用)。3.高考不回避热点,可以重复考。三、解题技巧1.语境推断法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比较灵活,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利用文意解题。此法对起关联词语作用的虚词特别有效。2.代入筛选法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3.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如“不以物喜”和“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词“物”前,又处在动词“喜”前,可以推断“以”是介词,与“物”组成介宾短语作“喜”的状语,后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两句用法不同。4.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5.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性词语。记住一些有代表性的标志词或句式,可以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率。如:《鸿门宴》中的“大王来何操”是一个宾语前置句,“何”为疑问代词,作前置的宾语,是“什么”的意思。《过秦论》中“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是“被”的意思。6.语法分析法很多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因而,据此也可推断出虚词的用法。如: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③“夫晋,何厌之有”④“均之二策”。要判断这几句中“之”字的意义,可根据语法知识鉴别它的用法,从而找到突破口。①中“吾妻”是主语,“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中“久”是时间副词,充当句首状语,因此紧随其后的“之”可有可无,只不过起了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③中“晋”是主语,“有”是谓语动词,可知本句是宾语前置句,“之”起提宾作用。④中“均”是动词,作“权衡”解,“二策”是名词,由此断定“之”与“二策”一起为“均”的宾语,作代词“这样”解。可见,抽主干、析结构、判功能,不失为简便的虚词推断方法。四、真题解析原文见《单元对接高考——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B.或以.书丑得鞭勉以.行操为基C.处逸乐而.欲不放涂有饿莩而.不知发D.俗材因其.微过其.孰能讥之乎【答案】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谦词,于此/助词,词缀;B.介词,因为/介词,把;C.连词,表转折;D.代词,它/副词,难道)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孟子》选读对接高考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711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