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龙源期刊网体育课程思政作者:王子朴来源:《体育教学》2020年第07期近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专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作为立德树人的战略举措,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纲要的出台意义重大,在此不必多言。这里想说的有两点:第一,课程思政的关口还要前移;第二,体育課程思政的价值体系还要充分体现。之所以为“课程思政”而非“思政课程”,充分说明了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要想准确地回答好这一根本问题,课程思政要从娃娃抓起;同时,作为德智体三大教育手段之一的体育应该具有三足鼎立的重要作用。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这一战略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我们知道,学生三观的培养应该从小抓起。如同运动训练理论一样,在孩子们身体成长的敏感期,打好运动素养的ABC(即灵敏、平衡和协调)基础至关重要。所以培养学生的三观应当更早,甚至要从娃娃做起。在这方面,我们是有过教训的。我们始终认为,最能够体现课程思政功能的课程莫过于体育课!体育课程在立德树人甚至全民族的价值观塑造方面既有着“惊涛拍岸”的声势,更有着“润物无声”的效果。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大学时说道:“1981年北大学子在燕园一起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今天我们仍然要叫响这个口号,万众一心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这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口号就是在1981年中国男排的一场比赛后由北大学子叫响的,展示了体育思政的惊涛拍岸之势。随着本世纪初新一轮课改对体育课程提出的体质健康、技术技能、心理健康之上的社会适应、健全人格等要求以来,体育课程的思政功能愈发完善、愈发丰富。包括其间逐步走到校园体育前台的校园足球,其育人功能已经远远超出了提高中国足球水平的高度,也唯有此,中国足球才有希望。蔡元培先生的“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如同张伯苓先生的三个奥运之问一样,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至此可谓“润物无声”之效初显。诚然,体育课程的思政功效毋庸置疑,但绝不是任其“疯长”,还需要顶层设计,需要遵循思政教育的特殊性规律,把握好“七结合原则”,即灌输与渗透、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共性与个性、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统筹协调与分类协同等七个相结合原则。龙源期刊网体育课程思政是个好东西,不仅关口要前移,还要充分利用好、挖掘好!
本文标题:体育课程思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799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