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浅谈HSE体系执行不力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浅谈HSE体系执行不力的原因及应对策略摘要:为切实加强安全管理,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一直进行不断地探索和努力,从2000年各炼化企业开始大力推行HSE体系建设,实行体系化管理。主要是针对生产的不同环节的特点,搞好安全环保风险评估,制订科学合理的方案和风险削减措施,逐级落实,严格执行,切实把风险降至最低程度,取得了优异的安全业绩,形成了具有中油特色的安全管理模式。然而,年初至今近段时间以来,中国石油炼化企业安全生产形势异常严峻,各类安全生产事故频发,安全管理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中国石油炼化企业在总公司安全管理中出现的新形势及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了需要决策制定者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旨在改进不足,提升整体安全管理水平,为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和决策制定者提供参考。关键词:安全管理监督HSE对策研究正文:当前我国石油行业整体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炼化业务安全环保工作营造良好安全生产环境的任务尚很艰难。自2009年1月起至今,集团公司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多起,通报事故内容如下:1.2009年2月18日17时左右,位于呼和浩特市209国道15.5公里处路东的内蒙古销售公司呼和浩特销售分公司第三零售片区第三十一加油站,在更换罩棚射灯作业过程中,发生一起高处坠落、死亡一人的生产安全责任事故。2.2009年3月14日,大庆石化公司化工二厂硫铵车间在处理堵塞管线过程中,发生一起物体打击事故,造成一人死亡。3.2009年4月26日,克拉玛依市安泰炼化工程责任公司检维修中心在克拉玛依石化公司一蒸馏装置高压配电室检修作业中发生一起人员触电事故,造成一人死亡。4.2009年5月12日,辽宁建设集团第六工业安装工程公司(以下简称省安六公司)在辽阳石化公司芳烃厂电气车间芳烃总变施工作业中发生一起人员触电事故,造成一人死亡。5.2009年6月26日,辽宁销售公司沈阳分公司康平经营部六家子加油站在停业进行罩棚檐喷漆过程中,发生一起触电亡人事故,造成3人死亡。如何有效实施HSE管理体系,从根本上提升中国石油安全管理水平,减少和避免文件体系和传统的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出现的不同现象,真正达到效果,其关键在于执行。HSE管理体系尤其要求具有强大的运作和控制能力。这种以高效运作体系作为基础的执行力是企业提升和继续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武器,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体系运行不佳的原因在于:领导认识不足,落后的管理观念:重效益,轻安全,安全就是效益的认识不够;对体系认识不足,理解、执行简单化、走极端,一方面,要么嫌麻烦,因为体系的建立与保持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另一方面,要么抛弃符合实际的传统方法,而机械地为推广体系而执行体系,使体系执行运作中与实际脱节,缺乏有效的组织保障。体系的执行更多体现在口号和行政要求上;体系管理虽然也文件化了,但主要实施者是操作层,管理层和决策层差距较大,使基层执行体系不具有操作性;HSE理念还没有被全体员工所理解,同时,各炼化企业在体系管理过程中,基本上实施“无费管理”,安全投入较少,工作环境距离HSE要求差别很大。缺乏体系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事故最大的隐患在于违章,根除安全隐患必须首先根除违章,要形成人人讲安全、人人懂安全、人人会安全、人人都对安全负责的思想在于企业持续不断的系统培训。恰恰基层职工缺乏培训。职工培训方面,一般而言,企业的培训资源、培训时间是有限的,而员工的安全培训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持续、系统地员工培训在企业受时间、资源的限制。一直以来,安全技术人员的培养企业没有有效的模式,多是经验积累型的自我成长模式,使安全管理人员成长缓慢、技术水平有限,只是更新缓慢,人员素质与企业的发展要求不符;同时,由于安全岗位责任重大而待遇相对于其它岗位低,安全岗位趋向性差,加剧企业的安全技术人员缺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手段相对落后,当前仍依赖大量的人力资源来实现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科技水平低、信息化水平低,费神费力且效率还低、效果还差。另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的素质也与生产实际的要求存在差距,技术知识不足、监督管理观念落后,缺乏系统性、连续性的教育和培训机制、手段。执行、操作过程繁琐,不具有操作性。依据中国石油CNPC104.1-2004标准建立HSE管理体系,在企业推行实施过程中,由于各企业生产性质不同,作业环境的差别,对体系标准的细化、操作上没有合理的细化,造成企业推行中理解、建立、执行体系上的困难和阻力,与本企业具有实际情况和外部情况不相适应,基层员工贯彻、执行体系不力。对于部分企业和部门贯彻体系不仅不是提高管理效果的工具,反而成为沉重的负担。执行理念的差距。以罚为手段的考核方法的弊端,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先进管理理念。事故的调查处理上,大部分企业安全管理仍然延续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采取重对策,轻处罚的原则,先进的HSE“事前预防”观念并没有贯彻,仍停留在书面文件上,不能成为指导员工削减风险的“利器”。事故调查与处理过程草率,事故教训吸收不深刻。由于事故处理关乎企业社会形象及声誉,发生事故后,事故的本质原因分析本身就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在对外公开进行原因分析时已是层层过滤,这已是一种常见的处理方式。对于企业内部来讲,内部传达不及时,基层对于引起事故的更深层次原因认识也往往是道听途说,事故原因认识不清,结果造成事故教训吸取不深刻。综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在企业中HSE体系执行不力的原因将会直接威胁到我们企业的利益和员工的生命安全。既然如此,我们将如何去应对上述出现的问题呢?在这里我想简单的谈谈我个人关于强化安全管理的对策和一些建议。当然了,对于炼化企业而言提升安全管理水平需要集团公司及企业自身的共同努力:一、理顺安全管理与监督机制传统的安全管理理论认为,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但事故的根本原因是管理机制、体系等方面的缺陷,特别是和管理者的安全意识、重视程度以及在资源配置方面所提供的保障有着重要的直接的关系。传统的监督体系在运行中存在的一定弊端:一是服务与监督合二为一,安全管理部门既承担着很大部分的服务职能,又要实施监督,自己监督自己,难免就会出现监督不力的现象。二是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存在于同一体内,有明确的利害关系,不能有效发挥监督的作用;三是依赖文件监督,逐级下发文件,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执行起来却流于形式。为克服上述弊端,在HSE管理体系推动下,集团公司在建立现代安全监督机制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和尝试,在各级安全生产要害单位设立专职安全总监,关键的施工作业项目派驻专职的安全监督,基层生产经营班组安排经过培训合格的安全生产监督员,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即所谓的HSE异体监督,但在基层生产单位配备的HSE监督员由于行政上是本单位的一员,仍然属于“同体监督”,其职责权利必然受到本单位工作的制约,行使监督管理职能必然受到影响,难免产生包庇、漠视等问题。所以,实施HSE异体监督是一项系统工程,深化HSE监督模式探索,不仅需要建立组织,落实制度,仍然包括监督机制、激励机制、投入机制等的建立和完善,使得企业的安全监督具有权威性,使其能够履行职责、发挥作用,成为生产受控管理的重要保证。二、理解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安全与生产同等重要,要生产必须安全;有了安全,企业才能保证和促进持续有效、较快协调发展,生产才能实现。安全是前提,是保证,安全总被事故困扰,生产就会一波三折;而没有生产,安全就是无源之水,所以,安全才是企业最大的效益,最重要的环节。效益来源于安全,安全是产生效益的根基。在当今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中,企业要做好自身的安全工作尤为重要。近年来,国家对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企业和责任者处罚力度加大,经济赔偿和事故责任追究都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企业要想真正地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安全第一责任人就要时刻牢记安全与效益这二者之间相互统一的关系。但在具体的工作中,往往存在着一些错误的思想,具体表现就是:对待安全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为了多创效益,赶工期、提进度地冒险蛮干仍时有发生。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错误思想和做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摆正企业安全与生产的关系,说明部分企业的安全第一责任人在思想认识上、安全管理理念上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安全管理理念仍有很大差距,企业安全管理尤其关键在于领导,HSE管理体系建立、执行的核心和基本动力就是在于领导和自上而下的承诺。三、加大企业安全培训力度深入剖析近年来安全事故的典型案例,主要是员工操作技能不熟练,业务不过关,技术不过硬,对违章操作造成的严重危害认识不足,鲁莽行事,心存侥幸,从而引发安全事故。加强培训教育,强化员工安全意识和技能,是提高职工队伍整体技术素质的有效手段。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十一五”目标任务,明确提出着力抓好的第一项工作是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牢固树立“追求零伤亡、零损失、零事故”和“违章就是事故”的安全理念,建立集团公司安全环保长效机制,HSE体系管理是关键,重点是HSE培训。通过HSE教育培训,提高员工行为安全能力、安全技术保障能力、生产作业全过程控制能力和应急救援快速反应能力,来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要实现此项目标必须以实训基地为依托,实现从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转型;从书本培训向现场模拟培训的转型;从专业管理知识向专业技术知识的转型,因此,有重点地加大中国石油附属培训机构的扶持和投入力度,真正使各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与集团公司的跨跃式发展相适应,继续发挥集团各培训基地的突出示范作用,同时,作为炼业企业自身继续摸索符合企业实际的基层培训教育模式。四、推行HSE体系建设,重在强化体系执行(一)建立HSE组织机构,明确部门HSE职责及管理权限HSE管理体系要得到顺利有效的贯彻实施,必须建立HSE管理组织机构做保证。目前,各企业都采取建立HSE管理委员会的形式,任命HSE管理者代表,下设HSE管理和监督部门,监督部门负责对与HSE有关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方面落实情况进行适时监督检查,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体系的推进和运行。目前企业的体系推进还不仅仅主要在集中于安全部门,对不同部门的职责也应具体明确,使各部门间职责无交叉、无重叠。(二)制定合理的HSE工作目标,发挥目标管理的作用HSE工作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的HSE战略目标,即总目标;二是具体目标。战略目标指明了组织在HSE方面的总体发展方向,具体目标则规定了组织应完成的任务,是总目标的进一步细化。目标要发挥作用,应该对其进行分解,使目标在具体实行中是可测量的、可跟踪的。(三)建立有效的HSE激励机制,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体系的执行力离不开群众参与,提高广大基层员工的参与度在推进企HSE过程中尤为重要。需要广大基层安全管理人员大胆创新,不拘于形式,可采取精神激励、情感激励、物质激励和民主激励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开展HSE知识竞赛、技能比赛等形式,激发员工对HSE的兴趣和热情;关心职工的工作环境,解决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对HSE业绩突出的员工要进行物质奖励,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促进员工对体系的认识。五、构建“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国外知名石油企业都有着明确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带有鲜明的个性,并从中凸现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思想,才能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如哈里伯顿公司认为,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资源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员工的脑和心,受卓越业绩所激励的人们会努力去寻求解决各种问题的办法”。GE公司提出“珍视每个员工,每个创意;培养精英人才”等理念,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给企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安全管理工作的严酷现实提示我们:安全诸因素这个“木桶”中,决定装“水”多少的是最低的那块板。因此,通过推动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切实使每一个员工都牢固树立“我要安全”的观念。“以人为本”体现了创建企业安全文化的主体是人,代表着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建设“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是为了保证员工生命安全、维护员工最根本的利益。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不仅是社会的要求,企业的责任,更是员工自身的需求。人是一切生
本文标题:浅谈HSE体系执行不力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90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