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读教材·预习新知]一、“睁眼看世界”1.背景(1)鸦片战争前,清朝国势日衰,但统治者依然盲目自大,麻木不仁。(2)中国在中失败,惊醒了一批爱国知识分子。鸦片战争2.代表人物及思想(1):编译《四洲志》《华事夷言》,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魏源:编成《》,这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书中阐述了“”思想,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3)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形成“_______________”的思想,并以此指导了洋务运动。林则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二、维新变法1.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1)原因: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一些有识之士突破了“”的限制。(2)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器物2.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发展(1)时间:19世纪90年代。(2)代表人物及主张:代表地位主要思想康有为维新变法第一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出版《孔子改制考》,认为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梁启超维新思想主要宣传者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废科举,变官制谭嗣同维新派中的激进派对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大胆批判;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严复理论宣传贡献巨大《天演论》中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3.实践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一场维新变法运动,高潮是“百日维新”。4.意义(1)具有爱国性:维新派提出通过维新变法的方式,挽救民族危机,充满着爱国主义激情。(2)具有进步性:维新派要求改革封建制度,建立制度,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3)具有启蒙性:维新派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具有启蒙意义。君主立宪自由平等(4)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三、走向共和1.民主共和思想的提出(1)1894年,在“兴中会”誓词中首次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2)1903年,章太炎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发表《革命军》,宣传革命思想。孙中山(3)1905年,孙中山为中国同盟会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解释为“”,即、、后简称“三民主义”。2.传播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大大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3.实践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辛亥革命,创建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思想得到初步实现。三大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巧设计·深化思维]1.地主阶级抵抗派与洋务派的不同抵抗派和洋务派同属于地主阶级的政治派别,但两者目的的侧重点不同。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是抵抗外来侵略;而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主要是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维护清朝统治。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而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包括军事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具体措施,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抵抗列强的经济侵略,维护清朝统治。2.洋务派与维新派的差别(1)“中体西用”向西方学习主要局限于坚船利炮、科学技术,基本上没有触及封建制度。(2)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其理论核心是以资本主义来代替封建主义。(3)两者差别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主题(一)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史料实证]材料魏源“师夷长技”的唯一目的是“制夷”,即抵抗外国侵略者。洋务派“师夷长技”的目的,首先是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其次是在与列强保持“和好”的条件下,徐图自强。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这种意见是否有道理?请说明理由。提示:有一定道理,但没有看到二者的区别。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的思想,洋务派继承了这一思想,并付诸实践,开展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林则徐、魏源“师夷”的唯一目的是“制夷”,而洋务派“师夷”的目的首先是镇压农民起义,其次才是自强。因此两者之间尽管有继承关系,但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系统认知]“中体西用”与林则徐、魏源等人思想的相同之处(1)目的相同:洋务派思想是对“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两派都主张利用西方科学技术抵御外国侵略,根本目的都是维护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礼教。(2)手段:“师夷长技”——向西方学习是一致的;对西方“长技”——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的认识也是一致的。(3)结果相同:都冲击了传统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但最终都失败了。[针对训练]1.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与洋务派“师夷长技”的差别主要在于()①思想体系不同②根本目的不同③向实践转化的程度不同④“师夷”的内容不同A.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从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的主张中,可以看出最明显的相同点是他们都主张“师夷长技”,在“师夷”方面的主张是相同的,④错误,排除。故选A。答案:A主题(二)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史料实证]材料一维新运动的领导人是学者康有为和梁启超,他们印刷了一系列小册子,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为帝国体系下发生的巨变进行辩护。——《新全球史》材料二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据材料一分析,康、梁等人印刷了哪些“小册子”?康有为对儒家思想作了怎样的“重新解释”?据材料一、二分析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提示:“小册子”:《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等。“解释”:康有为把古文经典斥为伪书,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借助经学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特点:利用儒家思想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的合理性。原因:传统儒学在中国根深蒂固,借用孔子的权威减少变法的阻力。[系统认知]维新派思想的特点和作用(1)特点:①早期维新思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提出一些具体的改革主张,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实践。②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戊戌变法的爆发。③维新思想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思想,但维新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这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产生发展起来的,是由民族资产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共同决定的。(2)作用:①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传播西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为维新变法提供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形成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②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抨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③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它号召人民奋起救国,谋求国家独立富强,给社会注入新活力;顺应了近代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潮流,给清朝封建专制统治以巨大冲击,从而鼓舞与启迪后人。[针对训练]2.康有为在《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中写道:“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康有为此举的主要用意是()A.树立孔子权威B.否定君主制度C.促进思想启蒙D.减少变法阻力解析: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维新变法,学习西方变革政治制度。材料中康有为把孔子说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之所以这样是为了减少变法阻力,也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答案:D[随堂达标验收]题组一“师夷长技以制夷”与“中体西用”思想1.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解析:科考试题反映出清末教育借鉴西方学校体育、德育、智育,这只是教育内容方面发生变化,不能推论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体现旨在坚持中国传统教育为本,同时借鉴利用西方教育,反映出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朝廷借科举强调以国学为本,同时倡导借鉴利用西方教育,而不是仅仅回归国学,故C项错误;材料中朝廷仍然坚持中国传统教育为本,西方教育思想还没有成为主流,故D项错误。答案:B2.《海国图志》远远不止是一部地理著作,它引领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显示着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眼光和气度。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A.《海国图志》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B.魏源被人们看成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C.魏源是第一个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人D.“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冲破了传统的夷狄观解析:解题时注意材料“它引领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显示着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眼光和气度”,可知这反映的是魏源主张向西方学习,从而冲破了传统的夷狄观,故选D。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抵抗派还没有付诸实践,A错误;B是指林则徐,排除;C与魏源无关,排除。答案:D3.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下列人物中,其主张与冯桂芬的观点相似的是()A.龚自珍B.洪仁玕C.李鸿章D.严复解析:“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应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因此C项符合要求。答案:C题组二维新思想4.“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由此可见,康有为的主要意图是()A.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度B.假托先贤外衣,铲除封建统治基础C.抨击顽固势力,采用西方先进技术D.借助儒家思想,推行资产阶级改革解析:康有为从“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即借助儒家思想宣传变法的合理性,故D项正确。答案:D5.维新派指出,洋务运动“利未一见,弊已百出”的根本原因在于“变法不知本原”。维新派所讲的“本原”是()A.专制制度B.工业经济C.传统儒家思想D.民主制度解析:洋务运动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即不改变封建制度前提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维新思想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因此,维新派所讲的“本原”是民主制度。答案:D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书(《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中国儒家的“三世”说附会在一起……他认为时下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统治的中国社会是“据乱世”,而要达到所谓的“太平世”,即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社会,就必须先对“据乱世”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升平世”。——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孙家鼐曾是竭力支持康有为变法的重要官员,他曾把康有为称之为“忠心热胆而心通时务”的“唯一朝士”,他还对皇上表示,“若皇上责成变法,我唯举康某人,我则安能?”(在《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他曾向皇帝奏称,“康有为才华甚富,学术不端,所著《孔子改制考》最为荒谬”。他还力请皇上销毁书版,而徐察其人品心术。——《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中的激进与保守》材料三甲午一战……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在文化自觉上又上了一层次。——金耀基《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之构建》(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三世说”明显受到西方哪一思想的影响?康有为认为中国怎样才能实现“太平世”的理想?(2)据材料二指出孙家鼐对康有为的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这一变化反映了维新变法面临的最大阻力是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在文化自觉上又上一层次”的主要表现。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康有为生活在19世纪末的中国,受到西方思想影响,注意题干“进行改革”这一信息;第二小问根据题干中的“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升平世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1课 “顺乎世界之潮流”课件 人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942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