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2.运用列表比较法,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比较三次改革的背景、主要措施和改革结果,从中体会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3.运用材料解析法,搜集相关史料,认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梳理点拨巧记课前自学基础梳理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20世纪50年代,____________的弊端日益显现。国内农业状况堪忧,工业领域问题暴露,个人崇拜有增无减。(2)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与可能。斯大林模式2.内容(1)农业改革①措施: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____________;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____________。②结果:农业形势有所好转,后来因为乱指挥和恶劣气候,农业再度出现危机。自主权玉米(2)工业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在经济上获得独立自主的地位。(3)政治改革①措施:对____________个人崇拜进行批判;进行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活动。②结果:未找到个人崇拜产生的真正根源,苏联重新陷入个人崇拜的泥淖。斯大林3.评价(1)积极: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2)局限: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4.结果改革后期,各种矛盾日益突出,赫鲁晓夫被迫下台。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在当时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进行的,虽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束缚,冲击了斯大林体制,起到了“掘墓人”的作用,但其在经济改革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上台1964年10月,____________上台。2.前期改革(1)内容:改革重点放在____________上,推行“____________”,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勃列日涅夫工业新经济体制(2)效果: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使苏联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3.后期改革(1)内容: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由于过分追求____________,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步伐____________下来。(2)结果①经济发展呈现____________和下降趋势。②各种____________不断滋生和积聚,苏联陷入了困境。稳定缓慢停滞社会矛盾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2)勃列日涅夫本人专断、保守,不利于改革。(3)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三、莫斯科落日1.目的改变国民经济发展____________的趋势,维持苏联的超级大国地位。衰退2.内容(1)经济方面①改革初期将注意力集中在经济领域,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____________”。②重视____________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③试图以____________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的做法。加速发展战略科技经济管理(2)政治方面①提出背离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____________”,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②纵容自由化思想,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使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成为难以控制的政治力量。③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____________,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科学社会主义多党制3.影响——苏联解体(1)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政局不稳,经济滑坡,思想混乱,民族分裂运动加剧。(2)解体过程①开始:1991年8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苏联由联盟变成了一个松散的____________。②加速:“____________”事件后,苏联国家政权发生质变。③解体:1991年12月,《____________》签署,苏联完全解体。邦联八一九阿拉木图宣言【易错提醒】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与苏联的解体(1)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2)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轻巧识记】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1.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揭开了改革的序幕。赫鲁晓夫选择农业为突破口,下放自主权,削减农业税,鼓励垦荒种植玉米,农业获得丰收;工业方面扩大自主权,还在苏共二十大上批判斯大林。但是赫鲁晓夫没有找到个人崇拜的真正根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因此他也陷入个人崇拜泥淖,并助长了冒进思想,瞎指挥,反复折腾,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2.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结果苏联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并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但后期改革停滞下来,各种矛盾丛生。3.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将改革集中在经济领域,制定了“加速发展战略”,但难以奏效,戈尔巴乔夫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提出了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为防止苏联解体,1991年8月戈尔巴乔夫主张把苏联由联盟变成邦联,引发了“八一九”事件,结果失败,国家大权落入了以叶利钦为首的激进民主派手中,苏联发生了质变。1991年12月,俄罗斯等国签订了《阿拉木图宣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结束。探究突破升华互动探究重难突破要点苏联的三次社会主义改革的异同及启示[史料探究]材料一: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雕塑而成,中间镶着赫鲁晓夫的铜质头像。黑白相间的构图,使人联想到赫鲁晓夫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一生。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材料三: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思考:(1)如何理解“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学生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跨进了新时代”: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并取得一定成效。“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受传统经济理论的影响,其经济改革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2)根据材料二,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学生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趋势:苏联经济的发展日趋迟缓,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进入停滞时期。(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是什么,其结果如何?学生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措施:戈尔巴乔夫剥卷心菜的过程就是其改革的过程,先改革经济,未取得成效后转向政治改革。在政治上,倡导“民主化”“公开性”,实行多党制,最后把问题全都暴露,导致苏联解体。结果: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没有指向“肿瘤”,“肿瘤”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体现了戈尔巴乔夫否定了党的领导,否定了社会主义方向,从而造成苏联解体。[史论升华]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项目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历史背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苏联社会陷入危机不同点指导思想只是对原有体制进行局部改革对苏联进行根本性变革和改造项目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具体内容首先从农业开始,重点在农业领域重点在工业,且是重工业领域涉及政治领域,重点在经济体制不同点历史结果改革造成了苏联的混乱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20世纪70年代经济发展陷入停滞改革不仅使经济继续滑坡,而且还导致了苏联解体项目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相同点①都面临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人民要求提高生活水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等问题②都对经济政治体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③都主要涉及经济领域,如扩大企业的自主权等④改革均以失败告终,但都冲击了斯大林模式2.启示(1)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的前提。(2)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3)改革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从本国国情出发。(4)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力量对比;改革者的策略及方针是否得当等。(5)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宗旨。(6)改革要遵循客观规律,保证农、轻、重协调发展。(7)改革要关注民生。一、学习思考1.(教材P141)提示:工业体制改革方面:主要是精简机构、权力下放,裁减行政管理人员;变革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这使高度集中管理的状况有所改变,地方权力有所扩大,但又出现了严重的地方主义,也没有使企业在经济上获得独立自主的地位。农业改革的主要措施有:逐步取消义务交售制,放宽对个人经营副业的政策;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改革农业的计划管理制度,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大规模开垦荒地;推广玉米种植运动。整体上看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具有盲目冒进的现象,但基本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集权;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实行干部任期制和轮换制。赫鲁晓夫的改革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次揭开了苏联旧体制矛盾和弊端的盖子,改革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开创性,促进了苏联社会的发展,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教材P144)提示:历史原因:①长期以来形成的与社会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政策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经济发展陷入困境,难以自拔,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②长期以来存在的民族问题。近因:①苏共领导集团主要领导人改革进程中的操作问题,仅从宏观方面看,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得力,在经济发展情况没有根本性好转的形势下又大张旗鼓地开展激进的政治体制改革,造成政治、经济局面的失控,改革后期逐渐偏离社会主义航向。②美国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的战略。二、自我测评(教材P145)提示: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苏联对传统经济和政治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的尝试,但是积重难返,进展缓慢,步履艰难,收效甚微,使苏联的社会生产力得不到快速的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事业,必须具备求真务实的精神。三、材料阅读与思考(教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947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