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知识点判断课前预习抓双基课后提能再巩固课堂达标点对点课前预习抓双基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______、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2.变化的表现(1)鸦片战争后,______传入中国,与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长袍马褂并行不悖。保守西装(2)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和中式服装特点,设计出________,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3)20世纪20年代,经过多次改革与创新的______,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4)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流行______服装,“文革”时期流行军装和“干部服”。(5)改革开放后,色彩缤纷,款式多样,由封闭走向______,与世界接轨。中山装旗袍苏式开放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近代百年,中国逐渐形成了影响比较大的四大菜系,即______、粤菜、______、淮扬菜。2.19世纪40年代起,鸦片战争后,______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于世的局面。鲁菜川菜西餐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四合院:以_______乡村或城市为主,普通居民住房。2.鸦片战争后,外国人来华后,在租界中居住,建立西式住宅。3.20世纪30年代前后,______等地开始出现受城市居民欢迎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4.后来,在沿海城市出现了许多既保留原住宅特色又体现西式建筑风貌的毗连式房屋。北方京津四、习俗风尚的变革1.影响因素:__________、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2.主要表现(1)婚俗①清末民初,受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②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辛亥革命(2)丧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由土葬向火葬改革。(3)其他①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②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③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④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走出家庭,步入社会。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说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2.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3.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民国时期的社交礼仪发生重大变化。()√√4.中国近代风俗变迁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说明: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根本原因不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是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强烈冲击。5.辛亥革命后开始允许自由剪发。()说明:允许臣民自由剪发最早出现在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以后。×6.清政府支持缠足陋习。()×说明: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止缠足。7.改良旗袍与清朝满族妇女旗袍一样。()说明:中山装和改良旗袍都体现了近代中国服饰中西合璧的特点,改良旗袍不同于清朝满族妇女的旗袍。×课堂达标点对点知识点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在中国近现代,有这样一种男式服饰,它有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立和五族共和,它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它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是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它被定名为()A.长袍马褂B.西装C.中山装D.列宁装解析:题干中所描述的服装是中山装,故选C项;其他各选项与材料不符,应排除。答案:C2.(2018·福建上杭一中期中)1912年9月,上海《申报》载文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A.追求时尚成主流B.中西服饰难以共存C.尊孔复古盛行D.服饰呈现多样化解析:材料中“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反映了服饰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故选D;材料没有说明追求时尚信息,A项错误;材料说明中西服饰共存现象,B项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答案:D3.(2018·福建东山二中期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流行列宁装、布拉吉等苏式服装,“文化大革命”时期盛行军装和“干部服”。这反映了()A.国家重视轻工业生产B.平等自由观念较为普及C.人们的审美观念返璞归真D.老百姓的衣着与政治运动关系密切解析:建国初期,仿效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A;平等自由观念较为普及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B;人们的审美观念返璞归真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C;建国初期,中苏关系交好,所以苏式服装流行,文革期间,斗资反修,所以盛行军装和“干部服”,故选D。答案:D知识点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4.1876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翻阅当时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说明西餐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B.近代中国广大城乡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C.西餐逐渐受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上层居民的欢迎D.西餐已取代中国饮食习俗解析:材料侧重介绍西餐在中国的影响逐渐扩大,但其影响仍局限于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故A、B两项错误;西餐在通商口岸和部分大城市出现,报刊加以宣传,“华人间亦往食焉”,说明西餐受到部分上层居民的欢迎,故C项正确;西餐馆的出现,不能说明已经取代中国饮食习俗,故D项错误。答案:C5.光绪帝的英语教师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去上海过程中吃西餐的体验:“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材料说明了()A.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B.传统的饮食文化受到了冲击C.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D.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解析:由于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西餐传入中国,使传统的饮食文化受到冲击,故选B项。当时中国仍以传统饮食为主,排除A项;C项明显错误;上海和天津都属沿海,排除D项。答案:B知识点三居室建筑的演进6.晚清徽州知府刘汝骥所撰的《陶瓷公牍》中载:“旧建民房天井狭窄,光线黑暗,近年大为改观,士大夫之家,未有不高大门闾、明窗净几者。”晚清的徽派建筑中,加入了西洋的梯形窗、拱券门,甚至以英文字母为装饰。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徽派建筑的变化与徽商的营销手段有关B.徽派建筑风格变化是对其自身缺点的修正C.晚清的徽派建筑传统风格基本消失D.晚清安徽城乡建筑都采用了西方建筑风格解析:由材料可知,晚清徽派建筑开始时窗小光暗,鲜有“明窗净几者”;后受到西洋的影响,情形“大为改观”。A项与题意无关;B项符合题意;C、D两项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答案:B知识点四习俗风尚的变革7.(2019·福建华安一中月考)张岂之在《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中指出:“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子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材料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A.结束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B.使民主共和的政治观念深入人心C.促使传统价值观念渐失正统D.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解析:根据“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洋货畅销、西学昌盛”,表明辛亥革命冲击了传统价值观念,有利于西方思想的传播,C项正确;A、B两项只是反映了材料中辛亥革命影响的一个方面,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统治,D项表述错误,排除。答案:C8.(2018·河北承德实验中学期中)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以各地行礼自为风气,或仍沿前清旧习,或滥用缛节繁文、新旧庞杂、漫无标准为由,准备核定颁布《婚礼草案》,其中心是:矫正奢侈,消弭诈伪,破除迷信,提倡质朴,并酌情采纳旧的礼仪制度中的可用部分。该《婚礼草案》()A.抛弃了旧式婚礼的程序B.表明婚姻关系纳入到法制轨道C.是新旧婚俗调和的产物D.消除了新旧婚制间的尖锐冲突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婚礼草案》并未完全割裂旧婚俗调,而是新旧婚俗相互调和,选项C符合题意,正确;酌情采纳旧的礼仪制度中的可用部分,意在强调并未抛弃旧式婚礼的程序,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只是一个草案,不能表明婚姻关系纳入到法制轨道,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错在“消除了”,说法太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项。答案:C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645年,清顺治皇帝发布命令,宣布“自今布告以后,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剃完。若规避惜发,巧词争辩,决不轻贷”,臣僚不得论奏剃发,否则“杀无赦”。此即为历史上著名的“剃发令”。从此,头发之去留,不再是个人的喜好,也不再是一个伦理的问题,而是上升为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清朝统治者为了彻底从精神上征服汉人,把剃发作为一种表示归顺的标志,为此,不惜以死要挟,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材料二: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对人民的禁锢。……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这就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启发民智的意义。材料三:武昌起义胜利后,独立各省很自然地把标志汉人臣服于满清朝廷的辫子作为革命目标,剪除辫子已经成为去旧图新的标志。一时间,剪辫的浪潮便如风起云涌,浩浩荡荡,席卷大江南北。(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王朝颁布“剃发令”的主要原因。依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的主张并分析其政治目的。(2)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民众对辫子的看法及其出现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社会习俗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答案:(1)原因:从精神上征服汉人,强迫汉人归顺。主张:放足、断发、易服。目的:革除陋习以开民智、兴民权,为变法做准备。(2)看法:剪除辫子是去旧图新的标志。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许多革除旧俗的法令;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3)关系:社会习俗的变迁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内容之一,社会变革又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迁。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4 中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 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949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