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后世各种思想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源头,此时儒家思想产生、发展,成为“显学”。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正统地位确立,成为以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发展到更具理论化和思辨化的理学阶段,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明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使儒学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素养解读从时空观念角度,综合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运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识记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主张,认识百家争鸣的地位及意义。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认识儒家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从比较角度综合辨析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观点的对立与统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__________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2.概况: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__________的局面。3.意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繁荣时期。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学(1)主要思想①思想核心:“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________”,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②哲学思想: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__________的态度。③教育思想:主张“__________”,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彻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克己复礼敬而远之有教无类(2)历史贡献①打破了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古代__________之风。②编订文化典籍,《诗》《书》《____》《乐》《易》《春秋》“六经”成为儒家基本文献。③其创立的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直至今天仍有着现实意义。私人讲学礼2.孟子的思想(1)提出道德规范:仁、义、礼、智。(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______”学说。(3)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成为中国早期__________的基础。3.荀子的思想(1)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______________”的重要思想。(2)提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仁政民本思想制天命而用之老庄之学1.特征:以“虚无”的“____”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2.老子的思想(1)哲学思想: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3)政治思想:消极避世,向往“小国寡民”的社会。道3.庄子的思想(1)把“道”作为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2)提出“______”的思想。4.道家思想的影响: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齐物法家思想1.法家的变法运动(1)李悝变法①推行“尽地力之教”,提高农业产量。②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政治秩序,以加强君权。(2)商鞅变法①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根据______制定尊卑爵秩的等级。②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度。③加强中央集权。军功2.韩非的思想(1)历史地位: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2)主要思想①主张加强__________,厉行赏罚,奖励耕战。②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君主集权3.法家思想的影响(1)对中国__________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2)汉代以来,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专制主义墨家的主张1.创始人:战国初期的______。2.学派特点: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其主张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3.主要思想(1)思想主旨:“________、交相利”。(2)具体主张: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4.主要贡献:主要表现在________和逻辑学方面。墨翟兼相爱认识论【轻巧识记】图示孔子的思想体系【名师点睛】“一、二、三、四”巧记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辨析比较】孔子之“仁”与孟子之“仁政”的不同孟子提倡的“仁政”不等同于孔子提倡的“仁”。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从孔子“仁”的精神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辨析比较】1.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后来被称为“黄老之学”,其基本特点是主张“无为而治”,这一思想在汉初得到统治者的推崇。后来,道家思想不断发展,成为道教产生的渊源。2.正确理解道家“无为”所谓“无为”,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不为所欲为,如此方能真正取得“无不为”的效果。它警告统治者不要过分威逼百姓,因此“无为”是一种积极的无为,并不是指统治者任何事都不管。3.道家和儒家在人生态度上的区别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庄子主张“顺自然”,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轻巧识记】韩非认为法、术、势都是君主统治的手段,即“以君为主、法术势相辅相成”。它们之间的关系见下图。【辨析比较】法家的“法治”思想和现代中国的“依法治国”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以“法、术、势”逐级统治为根本。讲究“以刑去刑”“轻罪重罚”。它和现在的“依法治国”有很大区别。一个是用重罪来威慑人们,一个是用适当的刑罚来给予告诫。法家“法治”与专制相联系,现代法治与民主相联系;法家“法治”轻罪重刑,现代法治罪刑均衡。孔子的文化贡献:“四书”“五经”的文化传承(1)整理西周文献①《诗》——即《诗经》,这是一部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诗歌的总集,原有3000篇之多,经孔子删订以后,保留了305篇,通称“诗三百”。这部诗歌选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各地的乐调,共十五国风。雅,周人的官话称为雅言,是西周王畿的诗。颂,即宗庙祭祀的乐歌。孔子很重视《诗经》,他总是启发学生们去读诗,将读诗与做人联系起来。②《书》——即《尚书》,指春秋以前的官方政治历史资料汇编,相传有百篇,今传28篇。孔子认为,学生们研习《书》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体会先王是如何治国理政的。③《礼》——又称《士礼》,后称《仪礼》,与《周礼》《礼记》合称“三礼”。孔子对周礼有很深的研究,很有感情,心向往之,要求学生们认真学习和实践。④《乐》——指《乐经》,是音乐方面的典籍。孔子重视音乐,认为这也是道德教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他认为音乐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应要求完善。⑤《周易》——这是一部以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的占卜之书,其中也含有人生经验和哲学思想。《周易》成书于商周之际。孔子研究《周易》,用力甚勤,爱不忍释。⑥《春秋》——相传是孔子依据鲁国史官的记载整理而成,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因《乐经》失传,故称《诗》《书》《易》《礼》《春秋》为“五经”,这是儒家的基本经典。孔子对“五经”的研究和整理,是他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贡献之一。(2)述而不作①由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汇编,由其弟子或再传弟子追记写成《论语》。②后世的曾子、子思、孟子的著作《大学》《中庸》《孟子》分别发挥了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政治伦理。这就是被后世学者尊奉为儒家经典的“四书”。阴阳五行(1)阴阳五行说:其创始人是战国中后期的思想家邹衍。这是一个非常政治化的学说,用金、木、水、火、土“五德”相克相生原理(称为“天道”)去解释说明王朝的兴衰更替(称为“人道”)。邹衍认为,王朝更替的次序是:土德(黄帝)→木德(夏禹)→金德(商汤)→火德(周文王)→水德(秦)→土德……每个王朝代表一“德”,一个王朝衰落后,会被另一“德”的王朝所代替。(2)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影响很大。秦朝尚黑色,汉朝尚黄色,都足以说明。汉朝以后,阴阳五行说仍然有相当的社会影响,有些朝代的开国之君都要请人推算自己当主何“德”、尚何“色”,作为自己“奉天承运”的根据。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1.孔子的思想史料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颜渊问仁。子曰:②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①指用道德来治理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会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人心归顺。②是指克制自己非分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回归到礼仪规范上来。史料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思想主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这些思想提出的合理性。提示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克己复礼”,维护等级秩序。合理性:①春秋时期混战不断,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因此,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减轻人民苦难。②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中国社会经历划时代的变革,孔子希望恢复周礼,维护等级秩序。2.孟子的思想史料①尧舜之道,不以②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①指圣明的尧舜那样的治理之道。②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史料中孟子提出了什么主张?提示“仁政”。3.荀子的思想史料凡兼人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故曰:①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荀子·议兵》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②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大略》①指依靠德行兼并别国的君主能够称王,依靠强力兼并别国的君主将使国家衰弱,依靠财富兼并别国的君主将使国家贫穷。②说明荀子借鉴了法家“以法治国”的思想。相对于孔孟的思想,史料中荀子思想有何特点?提示荀子主张“德”“法”并用,恩威并施,其思想更多的吸收了法家的思想。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异同人物项目孔子孟子荀子异伦理观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治国理念“仁”“施仁政于民”“仁义”“王道”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历史观“克己复礼”,较保守主张社会进步主张社会进步人物项目孔子孟子荀子同都主张“仁”的思想、民本思想;都是在讨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其思想都有时代性和阶级性;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诸子百家的思想1.道家的“无为”思想史料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有仁义……①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②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①指法律命令越是显著周密,盗贼就越多。②指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史料中道家提出了怎样的治国理念?提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2.法家的思想史料①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②不务德而务法。①指治理天下的人,着重在管好大众,而不拘泥于小部分特殊的人。②典型地代表了法家以法治国的思想。史料中法家提出的核心主张是什么?史料主张最受当时统治者重视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核心主张:加强君权,以法治国。原因:其主张符合当时诸侯国实现富国强兵的需要。3.墨家的尚贤思想史料①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②尚贤。①指古时圣王治理国家。②即重用贤明的人治理国家。史料提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提示尚贤。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一、百家争鸣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 百家争鸣课件 人民版必修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951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