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章末综合检测(一)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秦孝公保崤函之固,以广雍州之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强,长雄诸侯,周室归籍,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西汉刘向的论述说明()A.秦始皇对完成统一作用不大B.商鞅变法是吞并六国的重要因素C.秦国吞并六国有着优越的条件D.秦孝公时已具备完成统一的条件解析:选B。材料信息表明,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日益强大,为秦国最终完成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故B项的说法最符合材料的意思。2.你认为下面的情况,哪种不可能是真实的()A.公元前202年某月某日,身在咸阳的小苏给家人写了封信,用的字体是小篆B.公元前228年某月某日,一官员称呼嬴政为大王,未受斥责C.公元前218年某月,张某被任命为某郡郡尉,负责该郡治安,并享有皇帝所赐的一块封地D.公元前219年,太仆王某奉命给秦始皇购买上等良马解析:选C。考查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郡县制实行后地方官员不可能享有封地。3.下列论述最接近秦朝短命而亡正确原因的是()A.“四维不张(礼义廉耻),故万民离叛”B.“秦之所以殄灭而降辱者,六王之后也”C.“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D.“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解析:选D。秦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实行暴政。4.唐太宗曾说:“吾居位以来……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行游四方供顿劳烦。”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唐太宗善于反省自己的过失B.唐太宗时期对人民剥削依然沉重C.唐太宗时期政权统一,疆域广阔,交通便利D.唐太宗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解析:选B。关键是读懂材料,注意“实质”这一关键词,A项是材料的直接体现。5.唐太宗多次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天下者,有道则人推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这些看法表明唐太宗()A.认识到君与民是互为因果关系的B.认真总结前代灭亡教训C.代表人民群众利益D.看到了人民力量的伟大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唐太宗把君民关系比作舟水关系,由此可见他认识到了人民力量的伟大,故选D项。6.康熙盛世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康熙良好的个人素质B.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家统一C.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积极开展对外交往D.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适应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解析:选D。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分清主要原因、次要原因和根本原因。7.唐太宗的开明政治和贞观年间的一系列制度创新,造就唐朝出现下列哪些时代风貌()①兼容并蓄②博大开放③昂扬进取④经济繁荣、无土地兼并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唐太宗的开明政治和贞观年间的一系列制度创新,造就出兼容并蓄、博大开放、昂扬进取的时代风貌。8.判断以下电视剧场景,哪个符合史实()A.《康熙王朝》中,康熙派彭春率军平定了三藩之乱B.《鹿鼎记》中,清政府派施琅进攻台湾,并从郑克塽手里收回台湾C.《小宝与康熙》中,康熙帝御驾亲征,指挥清军取得雅克萨战役的胜利D.《康熙秘史》中,康熙帝在多伦、乌兰布通战役中打败噶尔丹,迫使其兵败自杀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判断符合史实的只有B项。A项三藩之乱是康熙帝亲自平定的;C项康熙帝派彭春和萨布素攻打雅克萨;D项康熙帝在乌兰布通战役中打败噶尔丹,在多伦与蒙古各部王公会盟。9.下列有关清政府设立台湾府的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驱逐了荷兰殖民者B.加强了东南海上防务C.使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进一步加强D.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解析:选A。驱逐荷兰殖民者的是明将郑成功,故A项不正确。10.1683年,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佳音》诗中写道:“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此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应当是()A.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终于平定B.清军平定噶尔丹叛乱C.清军击败沙俄军队收复雅克萨D.台湾与大陆重归统一解析:选D。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683年施琅进军台湾。澎湖一战,郑军大败,从此台湾纳入清朝版图。所以才有“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的喜悦之情。故D项为正确答案。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反对分裂,维护统一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的主体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有分合离乱,但统一的时期远远多于分裂的时期,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具有高度一致的整体感、责任感和忠实于国家民族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以及各个民族之间和睦合作、友好相待、共赴国难、共渡难关的优良传统。在中国历史上,一些杰出的政治家站在维护民族团结的高度,坚持“和为贵”和宽厚仁爱的原则,用信义、和平的方式来处理复杂的民族矛盾,“化干戈为玉帛”使各民族和睦相处,亲同一家。(1)秦始皇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做出了哪些贡献?(8分)(2)唐太宗是怎样“站在维护民族团结的高度”处理与西藏(吐蕃)之间的关系的?这一政策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方面起到什么作用?(12分)解析(1)主要根据所学知识及秦始皇统一全国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争进行回答;(2)考查唐太宗时期实行开明民族政策的表现。答案(1)统一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北击匈奴,征服百越,增设南方四郡,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开创了中华民族的新纪元。(2)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对吐蕃实行和亲政策(使唐朝与边疆地方政权之间的关系变成“翁婿”关系)。促进了汉藏的友好交往和西藏地区的发展(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使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促进民族融合)。12.秦始皇和康熙帝都是中国古代有作为的君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右图为秦始皇二十六年诏版(拓本),文字如下: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材料二1673-1681年,年轻的康熙帝指挥了一场平叛战争。他后来多次谈起战争前后自己的变化,说:“前者凡事视之以为易;自逆贼变乱之后,觉事多难处,每遇事必慎重图维,详细商榷而后定。”——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材料三政事不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决。秦始皇规定一天看章奏(竹简)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范文澜《中国通史》材料四朕自临御以来,一切机务必皆躬亲,从不敢稍自暇逸。……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钜细,朕必躬自断制。——《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八年(1)指出图片中文字的字体,并根据图片写出材料中空缺的文字。(3分)(2)秦始皇在这一诏书中颁布了什么经济措施?有何意义?(6分)(3)依据材料二,说明“平叛战争”所指事件及对康熙帝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6分)(4)依据材料三、四,概括秦始皇和康熙帝处理政务的共同点。(5分)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文字的字体是小篆,材料中缺的是“皇帝”二字。(2)秦始皇采取了统一度量衡的做法,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3)事件指平定三藩之乱,这使康熙帝养成了谨慎的执政风格,三藩之乱的平定维护了国家统一。(4)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两位帝王专权与勤政的执政风格。答案(1)小篆;皇帝。(2)统一度量衡。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3)平定三藩之乱。形成谨慎的执政风格。维护了国家统一。(4)专权;勤政。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康熙不论对传统文化还是对西学,不论对中国人还是对外国传教士,都没有偏见。他的这种对待各种文化、不同种族的平等心态,来自于其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材料二康熙对孔孟程朱那一套的迷恋与提倡几乎超过任何汉人皇帝,实在基于对儒家消极方面的偏爱,并由此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的沉闷政治局面……汤若望、南怀仁的天文历算虽然精确,却只用来为宫廷迷信服务;白晋、雷孝思、杜德美等人花费三十多年测绘出了《皇舆全览图》,全国印刷业、测绘业却未趁此而改进;南怀仁造出的西洋火炮虽受到康熙帝的夸奖,却既未推广,也未引起对军火工业的重视;科学著作翻译过来了,而府州县学仍在以八股取士。——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请回答:(1)材料一、材料二在康熙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这种不同。(10分)(2)你认为正确的人物评价方法有哪些?(10分)解析(1)从“都没有偏见”可看出材料一作者的鲜明态度,从材料二信息“康熙对孔孟程朱那一套的迷恋与提倡几乎超过任何汉人皇帝,实在基于对儒家消极方面的偏爱,并由此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的沉闷政治局面”看出作者认为康熙极力维护封建制度,使中国错失了发展机会;(2)按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要用发展的眼光、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物。答案(1)材料一认为康熙具有民主、平等精神和科学态度。材料二认为康熙未能顺应世界潮流,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最佳时机。(2)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一分为二、客观地评价。看到主流,看历史任务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有利于人民、是否顺应时代潮流。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政治家章末综合检测(一)课件 北师大版选修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952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