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目标导航】1.了解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三省和六部的名称及其各自的职责;能概括并理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其演变的史实;认识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2.了解中国古代的重要的选官制度,理解选官的标准和方式。3.了解中国古代监督、控制官僚系统的措施和制度。4.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表现。基础认知自主预习|新知预习|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确立——隋唐时期(1)三省职责: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2)特点:三省之间互为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3)作用:分工明确,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强化了皇权。2.演变(1)宋朝: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事机构,其长官为宰相;设枢密院掌管军政;设三司掌管财政。宰相只保留有行政权,形成了所谓的“二府三司”体制。(2)元朝: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归中书省管辖。3.影响(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2)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误区警示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的中书省并非是同类性质的机构。唐朝的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核,再经皇帝决断,所以,其职能是参与决策。而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构,其权力比唐朝的中书省要大得多。[问题探究1]从职权上看,唐朝的“三省”与秦朝的“三公”是什么关系?提示:秦朝“三公”中的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朝实行三省制,将丞相的权力分解为决策、审议和执行权,分割了相权。二、选官制度1.战国至汉初:实行军功爵制。2.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1)原因:为适应和平年代的需要。(2)内容①察举制就是让各郡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②征辟制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3)评价①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②容易任人唯亲,形成小集团。3.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1)背景:隋朝统一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2)过程①隋文帝时规定每州每年贡士三人,后设不同的科目推荐人才。②隋炀帝时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③唐代日臻完善,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3)影响①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②促进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大批高素质的人才。③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知识拓展科举制度起到了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用人权集中于中央,加强了皇权;二是选官的范围比过去广泛,不仅为庶族地主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扩大了统治基础,而且大大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质。同时,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封建的选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公正性。[问题探究2]如何理解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提示:一是用人权集中到中央,加强了皇权;二是选官的范围广泛,扩大了统治基础,打击了士族贵族。三、监察与谏议1.监察(1)秦汉:官员监察制度确立。①秦朝:御史大夫掌管监察。②汉代:御史府的长官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和弹劾百官。汉武帝设立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员,刺史统属于御史府。(2)明清时期①中央:设有都察院与六科给事中,合称“科道”。②地方: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2.谏议(1)隋唐: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2)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3.影响(1)局限: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2)积极: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误区警示监察与谏议二者方向不同:监察制度是指以皇帝为中心对百官进行监督制约;谏议制度是指官员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的制度。|思维导图|核心突破互动探究主题一三省六部制【史料探究】1.在三省六部制下的职权运作材料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问题据材料,概括唐朝“三省”职权的分配以及唐朝中央机构行政运作的程序。【答案】职权分配:中书省负责政令草拟;门下省负责政令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政令执行。运作程序: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2.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材料(唐太宗)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论政体》问题结合材料分析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作用。【答案】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史论总结】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1)集体宰相制——在秦汉三公九卿制的基础上,增加宰相人数,把相权一分为三,分散相权,加强皇权。(2)分工明确——总结了汉朝以来内朝与外朝相互制约的经验,重设中央机构,使政令贯彻,效率更高。(3)相互牵制——吸取了汉魏以来君权与相权长期争夺的教训,避免了专权与独裁。2.影响(1)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2)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了皇权,同时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3)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主题二古代选官制度【史料探究】1.先秦时期的选官标准材料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问题材料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答案】血缘、门第、等级。2.汉代的选官标准材料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问题材料中的选官制度与先秦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答案】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3.科举制的影响材料唐人沈既济说:“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引自《隋唐五代史论集》问题据材料,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答案】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史论总结】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1)古代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因此,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的重要举措。(2)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这些制度在执行的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3)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正、客观。(4)科举制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官方式,推动了我国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但明朝之后的科举制度消极作用占主导地位,阻碍了社会进步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反馈训练课时自测[基础巩固]1.著名学者赵汀阳说:“对于任何统治来说,智力精英都是最危险的潜在反叛力量……(科举制)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可见,科举制度()A.确立了皇权的统治地位B.根除了潜在的反叛力量C.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D.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中的“智力精英集团”指的是知识分子,该学者认为科举制度利用人性的弱点把知识分子纳入到统治集团,从而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答案】C2.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唐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有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A.对科举制的看法基本上是正确的B.科举制不可能令人神经麻木,因而观点有误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D.帖子的主要问题是八股取士的时间有错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自唐以来,科举兴于世”其实应该是“自隋以来,科举兴于世”,一开始也不是以八股为试,所以关于科举制的史实肯定有问题。科举制度其实也培养了大批的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人才,所以“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有真学识耶”的评价也是有问题的。【答案】C3.“先时国家始制九品,各使诸郡选置中正,差叙自公卿以下,至于郎吏,功德材行所任。茂同郡护羌校尉(官名)王琰,前数为郡守,不名为清白。而琰子嘉(即王琰之子王嘉)仕历诸县,亦复为通(学识渊博通达的人)。嘉时还为散骑郎(官名),冯翊郡(地名)移嘉为中正。”该材料主要表明中正官()A.以严格的考试作为录用标准B.大多在中央官员中选置产生C.从各郡现任官员中选拔兼任D.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从材料中的“各使诸郡选置中正”就不难发现中正官是选置的、是选拔的,所以,该材料主要表明中正官是从各郡现任官员中选拔兼任。另外,九品中正制一开始的确是以严格的考试作为录用标准,并且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但到后来也变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答案】C4.欧阳修说:“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厚薄于其间。”这表明宋代对科举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A.增加录取数量,巩固中央集权制度B.降低报考要求,扩大官吏人才来源C.完善考试程序,体现公平竞争原则D.革新考试内容,提高官员文化素质【解析】材料中的“又糊名、誊录”表明宋代的科举考试是要把考生的姓名封闭起来,并且还要把考生的答题内容重新抄写一遍,所以A、B、D三项内容不正确,故答案选择C项。【答案】C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郡守)宰,不制其侯王。”汉朝为解决这种现象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郡国并行制B.诸侯王将封地分给子弟C.设立刺史巡行郡县D.分封同姓诸侯国【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汉初采用郡国并行制,导致了“七国之乱”。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时期,采用了“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所以答案选B项。【答案】B6.“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宋代这种情况突出反映了()A.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B.加强集权导致地方贫弱C.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D.宋代君相之间矛盾尖锐【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所说的是宋代采用分权来加强君主权力而采用的二府三司制度。所以答案选C项。【答案】C7.宋太祖时,各府、州公事,必须长官和通判“签议连书,方得下行”,北宋真宗以后通判“佐州郡之治,入则贰政,出则按县”。这一变化说明()A.中央集权逐渐弱化B.监察制度不断完善C.通判权力有所提升D.地方受到严密监控【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说明宋太祖时期所有地方文书须长官和通判联合签议,才能实施,宋真宗以后通判可干预州郡政事;A项说法错误,通判直接隶属于中央,因此应该是中央集权逐渐强化;B项监察制度不断完善在材料中得不到充分体现,毕竟制度体系完善涉及多个方面,仅凭权力扩大一个方面不足以印证“监察制度不断完善”的说法;D项地方受到严密监控言过其实。故选C项。【答案】C8.钱穆认为,唐代中央的监察官变成了地方行政官,这是一大缺点。钱穆针对的是()A.刺史B.三省长官C.御史台D.总督巡抚【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信息和学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件 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952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