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4课宋明理学专著选读(教师备用)1.新儒学(理学)的兴起部分是令人兴奋的重新发现,部分是有创新的发展在重新恢复对儒学哲学兴趣的背后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中国人在长期败于北方“夷狄”的时期将注意力转向内部,一是旧的中国政治理想的明显胜利。对学者来说很明显他们所生活的社会与经籍中所描述的社会完全不同,新儒家希望体验原来的理想——重建他们相信古代出现过的儒家理想社会,但他们是按自己所在时代的态度和兴趣这样做的。新儒学思想家受佛教观念的强烈影响,他们中许多人在转向儒学前信奉佛教或道教,有些人甚至住在禅宗寺院中。新儒学之所以新,其中一点是其给儒学增加了玄学的内容,自由地采用了佛教思想和道家术语。就像汉代的儒学有当时折中主义的内容一样,新儒学来自于当时的不同思想流派,然而它基本上排斥道家的生长之术以及佛教关于神和来世的观念。新儒学像古代中国人一样强调世俗的社会和政治事务,尤其是伦理道德,并重新倡导中国人思想中旧的不可知的无神论的倾向。——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2.儒学的理论缺陷儒学传统中,有一个最薄弱与最柔软的地方特别容易受到挑战……而过多地关注处理现世实际问题的伦理、道德与政治的思路,又将历史中逐渐形成的群体的社会价值置诸不容置疑的地位。于是,当人们不断追问这一思路的起源以及其合理性依据时,它就有些捉襟见肘。……儒门对追问终极问题的回避……给思想史留下了新的话题。——葛兆光《中国思想史》3.理学对乡约制度的影响宋代理学的一显著特点,就是一方面使伦理哲学化、系统化;另一方面又把伦理规范与现实的礼仪相结合。通过礼仪这一环节,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吕氏乡约》是以礼教为手段的道德约束,乡约的各个细目条款无不是对乡民日常生活和交往等行为的规范以及对迎来送往、婚丧嫁娶等活动的礼仪规范,《吕氏乡约》弘扬宋代理学的礼学精神,是对“以礼为教”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宋代以后,乡约逐渐成为乡村社会教化的主要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乡治价值,对后世及东南亚、日本、朝鲜的各国的基层社会秩序建设都产生了积极影响。——翟秀娟《宋代乡约制度研究——兼与中古英国乡村共同体比较》4.把理学家叫做禁欲主义者是完全不恰当的程朱理学的理欲观尤其是二程的理欲观对后世影响极大。有学者指出,中国历史上的理欲之辨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理存乎欲”;二是“以理节欲”;三是“存理灭欲”。认为二程的理欲观是对历史上理欲之辨的总结和继承,同时又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烙印,他们坚决反对带有唯物主义倾向的“理存乎欲”的观点,极力主张“存理灭欲”,同时也多少吸取了“以理节欲”的部分见解,形成了他们自己的特有的理欲观。这一关于二程理欲观的看法,和许多学者对朱熹理欲观的看法相近,认为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把封建伦理看作至善至美的东西,而不许人们对之有任何异议。但也有学者提出异议,认为程朱理学的理欲观肯定饮食男女的基本欲望,他们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坚决反对佛教的禁欲主义。“存天理,灭人欲”在直接的意义上,“天理”指社会的普遍道德法则,而“人欲”并不是泛指一切感性欲望,而是指与道德法则相冲突的感性欲望,理学所要去除的“人欲”并非像现代文学过敏地理解的那样特指性欲,更不是指人的一切自然生理欲望,因此,把理学家叫做禁欲主义者是完全不恰当的。——王心竹《二十世纪中国大陆程朱理学研究综述》5.宋明理学的三种知行观知行问题也是程朱理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从总体上说,二程强调重知,知先行后。朱熹和二程一样认为知先行后,只有先知晓事物的当然之则,才能做出合乎当然之则的行为,否则,人们的道德实践就是一种缺乏理论指导的盲目行为。但先知并非达到“知至才去力行”,而是主张在具体实践中“知行互发”。就知行孰轻孰重的问题上,学者普遍认为朱熹也重视“行”,也有学者明确指出朱熹以为行重于知,他强调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履”的重要性。——王心竹《二十世纪中国大陆程朱理学研究综述》程朱的“先知后行”的“知”是认知之知,它的“行”是道德实践之行。那么从认知之知,能不能达到道德实践之行,这当中有太大的距离。一方面的支持再丰富,也绝不能保证人有相应的道德实践。王阳明确实抓住了这一个问题。王阳明最大的功绩,就在于把道德良知落实到每一个个体。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既有指向内在的意念,又有指向外在的。再后来王夫之是真正地站在客观认知的基础上,从认知立场来分析的。但是他没有办法以认知的方式认知道德之善。——丁为祥《宋明理学的三种知行观》高考导航(教师备用)考查方向角度考情分析儒释道三教融合对儒、佛思想的影响(1)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佛教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反映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2015·海南卷,5](2)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2014·全国Ⅰ卷,25](3)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2015·江苏卷,21](1)考查重点:理学对传统儒学的继承与发展及对后世的影响。(2)教材质疑:存理灭欲并非完全禁欲主义。(3)教材补充:①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关系;②理学的世俗化。(4)新视角考查:隋唐时期儒学地位受冲击,但仍占统治地位。宋明理学对传统儒学的继承与发展(1)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与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由己”的主张不完全一致。[2017·江苏卷,4](2)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2015·全国Ⅰ卷,40](3)与“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类似说法。[2017·海南卷,2](4)由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推出宋明理学家的人性观,宋明理学家认为人性“本善习远”。[2014·全国Ⅰ卷,26](5)由朝鲜来华使者对王阳明学说的批判,考查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不同及程朱理学影响之广泛。[2015·北京卷,15]理学地位及作用(1)宋代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强调道德教化。[2018·全国Ⅰ卷,41](2)根据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的材料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2015·江苏卷,21](3)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反映了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2016·海南卷,7](4)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2014·大纲卷,17](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2013·全国Ⅰ卷,25]素养目标(教师备用)[主题立意]宋明理学将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对当时及之后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教学目标](1)通过教材及史料,使学生知道宋明理学发展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素养。(2)通过教材及相关史料,使学生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3)通过教材及相关史料,使学生理解宋明理学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素养。(4)通过学习宋明理学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了解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家国情怀。教材解读史料探究随堂训练一、儒学的危机1.危机(1)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及唐代赤裸裸的恐吓已经无法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2)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冲击儒学地位。(3)唐宋时期,“”的潮流弥漫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教材解读课前自学释疑解惑三教合一[教材补充]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对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2.回应——儒学复兴运动[教材补充]儒学复兴运动唐宋儒家学者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念方面的作用。其先声为韩愈,强调“道统”说(孔子以来儒家真理的传承系统);其后为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继承和发展圣人的学说,创立人世间的伦理规范、行为准则。二、程朱理学1.概况(1)宋代新兴儒学逐渐确立了以“”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被称为“理学”。(2)代表人物有北宋的“二程”(即程颢、程颐)及南宋的朱熹,人们把他们的新儒学统称为“程朱理学”。2.主张(1)哲学观:“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2)伦理观:“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从哲学的高度论证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3)方法论:把握“理”需要通过“”的方法。(4)个人修养: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理专制统治格物致知[教材补充]“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3.影响(1)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2)元朝曾将朱熹编著的《》作为科举考试内容。(3)明初确定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4)流传到朝鲜、越南、日本,产生了很大影响。南宋以后四书章句集注三、陆王心学1.陆九渊(南宋)(1)思想主张:提出“”,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2)求理方法:“”。2.王守仁(明中期)(1)思想核心:“”。(2)求理方法: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心即理也发明本心致良知四、宋明理学的地位和历史影响1.地位:宋明理学成为宋明时期儒家主流思想。2.历史影响:宋明理学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1)积极:重视,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2)消极:用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主观意志力量三纲五常副栏[时空坐标][概念解读]1.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其最终目的在于融会贯通而明“理”,而并非对客观规律和真理的探索。2.致良知:是明代王守仁思想的核心,即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它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漫画解史]“如此教育”[名师点拨]宋明理学对先秦儒学的发展来源: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内容:注意探讨世界本原问题;作用:强调个人修养,压抑人性;地位:适合统治者的需要,成为官方思想。[课堂小结]史料探究主题探究史料教学探究主题1宋代理学兴起的背景材料一城市与生活材料二生活与观念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宋会要辑稿》刑法二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梦粱录》卷十八[问题]据材料并结合课本“儒学的危机”一目,分析宋代理学兴起的背景。[解析]材料一反映了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如坊市界限被打破等;材料二体现了社会观念的变化,这冲击了儒学所强调的等级秩序,结合课本内容总结背景。[结论](1)宋代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2)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3)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挑战;为应对挑战,儒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部分思想,获得了新发展。[深化拓展]多角度理解宋代理学产生的背景1.政治上:宋代加强中央集权要求统一思想,重文轻武,提供文化环境。2.文化上:儒学的危机。魏晋南北朝以来,传统儒学不适应时代要求;佛、道盛行,挑战儒学;唐宋时期,儒学在三教合一的思潮中吸收佛、道思想,逐步哲学化、系统化。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4课 宋明理学课件 岳麓版必修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953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