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代(1)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导致出现了王国问题。(2)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朝(1)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自主权。(2)安史之乱后形成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推恩令节度使藩镇割据[辩]郡国并行制的合理性西汉初推行的封国制导致了后来的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但它的实行有一定的合理性。汉初诸吕叛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未闻有讨伐诸吕者。是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维护了刘氏统一政权,这表明汉初封国制度有利于稳定政治局势。此外,郡国并行制也有利于汉初的经济恢复。3.北宋(1)措施①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②行政上:中央派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2)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禁军文官4.元朝行省制度(1)内容: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边远民族地区设。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2)影响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的开端。宣慰司省制[补]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1)山川形便: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体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线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但极易产生割据局面。(2)犬牙交错: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这样削弱了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从而使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环境,中央比较容易控制。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1)中央机构的变化①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②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2)影响:相权削弱,皇权加强。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尚书令3.隋唐(1)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①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和执行。②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工六部。(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②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后代所沿袭。审议户[拓]三省六部制“民主色彩”的本质所谓的“民主”是指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以防止大臣专权,且唐太宗鉴于隋亡的教训,善于纳谏,增加了这一制度的“民主色彩”。但从本质上看,这一制度仍然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一部分,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因此,它只是一种“皇权下的民主”。4.北宋(1)中央机构①设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②增设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影响: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中书门下枢密使5.元朝(1)中央机构①设,替代前代的三省。②中书省是最高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2)影响: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中书省行政[辩]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的中书省权力不相同。唐朝的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核,再经皇帝决断,所以,其职能是参与决策;而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构,其权力比唐朝的中书省要大得多。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察举制(1)时期:代。(2)建立: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3)影响: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汉孝廉[拓]察举和征辟察举是西汉选官常用的方式,指的是由地方官员将其辖区内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的方式。此外,皇帝和高级官员也可以征聘有名望和才能的人做官。由朝廷征聘的官员为“征”,由高级官员征聘为自己属官的为“辟”,二者统称为征辟。2.九品中正制(1)时间:时期。(2)影响: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3.科举制(1)时期:隋朝至清朝。(2)过程①隋文帝时开始采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②隋炀帝时开始设立科,科举制形成。③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3)作用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魏晋南北朝分科进士[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选拔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品评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形式: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1)时期:隋朝至清朝。(2)过程①隋文帝时开始采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②隋炀帝时开始设立科,科举制形成。③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3)作用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分科进士材料一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汉书·中山靖王刘胜》[解读]材料一中说明汉武帝针对汉初郡国并存、王国逐渐威胁中央集权的现象,颁布了“”,通过分割王国封地的办法来削弱王国势力。推恩令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朱熹《朱子语类》[解读]材料二反映了宋代采用的方式加强中央集权。分化事权材料三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思考]材料三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何创新?[提示]元朝的地方行政区划打破了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通过人为因素的设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系统认知]1.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如北宋。2.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如元朝实行行省制度。3.加强监察制度,如汉朝设刺史,北宋设通判。4.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权力,如北宋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5.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汉武帝的“推恩令”。[即时演练]1.从图1到图2的变化体现了()图1图2A.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B.皇权不断得到强化C.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D.郡县制到行省制的演变解析:从题中图片分析可知,图1反映的是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图2反映的是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从图1到图2的变化体现了中央集权大大加强。由此可知,本题选C。答案:C主题(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史料实证]材料一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向,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解读]材料一的信息表明汉代的察举制以道德、才学为选官标准。但由于教育的不公平,真正的寒门子弟缺少进入仕途的机会。品行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利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解读]材料二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反映出依靠进行选官的制度阻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不利于社会的进步。门第材料三唐代魏晋门阀制度逐渐崩溃,政府开始采取科举考试制度选拔官吏,这开辟了一条普通百姓可以依靠才能入仕的途径,激励人们学习知识。科举的地位随着录取人数的不断增加和科举出身者担任高级官吏的比重不断增大而日益重要。——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思考]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科举制的实行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提示]扩大了政权的社会基础;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改变了封建官僚阶层的结构。[系统认知]1.演变趋势(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2)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议及品评演变为考试。(3)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2.积极影响(1)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命权,既树立起绝对的中央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3)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地方官员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即时演练]2.“显而易见的是……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再同以往的选官制相比,它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材料中省略处应为()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解析:“它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表明是科举制,故选D项;世卿世禄制是世袭的,不是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排除A项;察举制、九品中正制都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排除B、C两项。答案:D[随堂达标验收]题组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公元前127年,身为重臣的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这一提议旨在()A.巩固汉初的郡国并行体制B.削弱王国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C.强化刘氏宗室的血缘亲情D.以德治国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解析:依据材料,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应该是为解决汉初王国问题而提出的“推恩令”,以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答案:B2.下图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A.在地方设置节度使B.加强中央集权C.分割宰相职权D.改革科举制度解析:漫画反映了北宋把地方的兵权、财权收归中央,以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3.史学家把元朝的行省称之为“流动的中央政府”。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行省制有利于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行省不是地方管理机构C.行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D.行省长官具有很大独立性解析:材料中“流动的中央政府”是指元代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便于及时有效地处理地方政务,所以行省制有利于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A题组二君主专制的演进4.在唐朝的政治运行中,门下省对诏书之出,有不便者得以“封还”。这里的“封还”指的是门下省()A.将不合理的决策交付皇帝审议B.重新拟定诏令以备皇帝的审核C.将未通过的诏令发中书省重拟D.与中书省重新拟定皇帝的诏令解析: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从三省的职权分工来看,既然门下省是审核诏令,那封驳之后当返回中书省重拟,故选C项;草拟和颁发诏令都是中书省,因此封还当交付中书省,排除A项;门下省没有拟定诏令的职权,排除B、D两项。答案:C5.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的实质是()A.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B.国家行政事务日益增多C.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重D.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解析: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突出。皇帝为加强皇权而不断削弱相权,方式之一就是分散相权。丞相人数越多,权力越分散,对皇权的威胁就越小。D项符合题意。答案:D题组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6.《二十四孝·江革负母》载:“汉江革……遭世乱,负母逃难,数遇贼,欲劫去。革辄泣告有老母在,贼不忍杀……母终,哀泣庐墓,寝不除服。后举孝廉,迁谏议大夫。”材料反映出江革“迁谏议大夫”主要是因为其()A.为儒家弟子B.德才兼备C.行为符合当时的选官标准D.荫袭父职解析:材料中江革因为孝敬母亲被举荐为“孝廉”,授予官职。这反映了当时实行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选拔人才重视德行,故选C项。答案:C7.“竹林七贤”是古代著名隐士,生活在魏晋时期,他们超然物外,不附权贵,才学突出。有学者认为,魏晋时期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大家族所垄断,个人出身对仕途影响较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953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