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专著选读(教师备用)1.《诗经》的典范意义《诗经》表现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年的社会生活面貌,内涵极为丰富。周代诗人们对历史进步的高度敏感,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对丑恶的严厉批判,是非分明的价值判断,从先进的文化层面,夯实了西周和东周共延续近800年的基业。两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王朝,开创了许多重要典范,为历代推崇和沿用。《诗经》的征役诗既表达了周人爱好和平、反对穷兵黩武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同仇敌忾、保卫和平的坚强决心,同样具有极强的典范意义。《诗经》表现人民四季劳作、期盼和贫困,显示两周时代诗人关注民生、关注底层的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诗经》中的婚恋题材诗篇,表现了合乎历史进步潮流的新典范,展现了周人的活泼、开放、大胆追求,以及经受挫折的坚韧,也对历代社会基本单元的构建、和谐,产生了深远影响。《诗经》的流传不衰及其经典地位表明,诗歌从来都不只是聚散悲欢的个人抒写,同时也是时代风貌的深情展示,甚至是时代进步的重要推力。——张中宇《诗经的经典地位与现代价值》2.唐朝诗歌的成就中国诗歌在唐朝达到顶峰。仅据清代康熙年间所编的《全唐诗》所录,就有诗人两千二百多人,作品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共九百卷。作诗的人上自帝王、公卿、官僚,下至布衣,旁及僧、道,几乎遍及各个阶层。诗歌与唐人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一首好诗写出之后,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可以传到很多地方。除了传抄这种主要的传播方式外,还有传唱、题壁等多种方式,这些传播方式共同促使唐诗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袁行霈《中华文明史》3.宋词大盛的内外动因援佛老精神以入儒的宋学背景,通过禅学那亦真亦俗的特殊中介,与宋代空前发达起来的市井商业文化意识彼此交壤,导致了宋世文人尚义理而又随俗逐媚的精神势态:而宋世制禄丰厚,坊间歌妓又出于自身利益而出金资助词客,这种物质力量的推动势必成为词集刊行的有效保证。宋初总集的编辑,显然与歌词市场的需求有关:总集的流行,又转而推动了文人自结词集的决心。以上两方面的动因,分别导致了文人在词创作上的主动心态和词体在社会上流行的现实机遇;两者彼此作用,风激浪高,遂使填词之艺成为一代盛事。——韩经太《宋词与宋世风流》4.唐宋文化的比较宋文化细腻丰满,但在气魄上远不及汉唐文化气势雄壮。唐太宗李世民以“天可汗”的尊称威慑周边民族,而宋代自立国之始,就为外患所困扰,长期与辽、西夏、金等游牧民族政权相对峙。……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生的忧患,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生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5.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清代文学较之以往各代异常繁富。一方面是元明以来新兴的小说、戏曲依然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元明以来已经呈现弱势的诗、古文,乃至已经衰落下来屈居于陪衬地位的词、骈文又重新振兴起来。举凡以往各代曾经盛行过、辉煌过的文学样式,大都在清代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各类文体大都拥有众多的作者,写出了大量的作品,数量之多超过以往各代,包括它们盛行的那个时代。各类文体曾经有过的类型、作法,出现过的风格,清代作者也大都承袭下来,有人学习效法,也有人独辟蹊径有所创新,相当多的作者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乃至堪称珍品、杰构的传世之作,如吴伟业的歌行诗和王士禛的神韵诗,陈维崧的登临怀古词和纳兰性德的出塞悼亡词,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两部戏曲,汪中的骈文《哀盐船文》,文言小说中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白话章回小说有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曹雪芹的《红楼梦》。——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考导航(教师备用)考查方向角度考情分析《诗经》通过地图考查《诗经》文学作品来源地。[2016·北京卷,12](1)考查重点:古代中国文学成就及时代特征。(2)教材补充: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3)新视角考查:历史地图的形式、史学研究方法。《楚辞》通过地图考查《离骚》的产生地。[2014·北京卷,12]汉赋以司马相如的赋在不同时期的地位为切入点考查汉赋的特点。[2015·江苏卷,3]唐诗以与陶渊明诗歌比较为切入点考查唐代田园诗风。[2014·大纲卷,13]唐宋到明代的思想文化及史学研究方法唐宋时期及明代对柳宗元的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2017·北京卷,14]元曲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多发天然”“雅俗共赏”,反映了元曲贴近生活、易受欢迎的特点。[2018·江苏卷,4]明代小说周先慎《明清小说》中关于明代小说的论述,在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等背景下明代小说走向繁荣,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有一定教化功能,提升了民众的知识水平。[2015·海南卷,26]素养目标(教师备用)[主题立意]中国古代的文学,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教学目标](1)结合教材和史料,了解我国古代诗歌与小说发展的历程,认识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特点以及所反映的时代风貌,分析时代变迁对文学的影响,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的素养。(2)通过欣赏诗歌中表现出来的诗人的思想情感,感受诗人的高尚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强化家国情怀。(3)结合史料学会用唯物史观分析文学作品的时代性,既能够从文学作品中看到历史现象,又能够分析文学作品高于现实的虚构性。教材解读史料探究随堂训练一、从《诗经》到唐诗1.《诗经》(1)出现时间:春秋末年。(2)内容:收录了西周至的诗歌,分为风(民间歌谣)、雅(贵族饮宴时演唱的乐歌)、颂(贵族宗庙祭祀时演唱的乐歌)三部分。(3)特点:以为主,多重章叠句,内容丰富,语言质朴,现实感强。(4)地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2.楚辞(1)创始人:。(战国时期楚国诗人)(2)含义:以南方民歌为基础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又称“”。教材解读课前自学释疑解惑春秋中期四言现实主义屈原骚体(3)代表作:《离骚》。(4)特点: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具有风格。3.汉赋(1)含义:以楚辞为基础,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2)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恢弘的文化气度。(3)代表: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4.唐诗(1)背景①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浪漫主义大一统时代②科举考试的促进。(2)概况①初唐:王勃、陈子昂等。②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山水诗人孟浩然、王维;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的“诗史”,被誉为“诗圣”。③中唐:白居易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二、宋词和元曲1.宋词(1)背景: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需要,受到市民欢迎。李白现实主义(2)形成:①唐代出现诗的另一种形式——词。②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3)特点:句子,便于抒发感情。(4)代表:①婉约派:柳永、李清照。②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2.元曲(1)形成:①宋代,民间兴起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它题材广泛,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更为生动活泼。②元代:散曲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长短不齐元曲(2)代表:关汉卿、马致远等。(3)特点:元曲大多通俗生动,豪放飘逸。三、明清小说1.兴起: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2.发展:唐宋时小说创作进入新阶段。如唐传奇,宋话本。3.繁荣:(1)时间:时期。(2)原因:①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②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③阶层扩大。明清市民(3)特点: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细节的描绘、语言的运用等各个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前代。(4)代表作品:①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②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③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红楼梦[知识拓展]风、雅、颂:《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诗经》的精粹,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其中也揭露了阶级压迫和剥削。雅是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诗歌,主要反映贵族阶级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也表现出对社会不公及黑暗腐败现象的忧虑与不满情绪。颂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主要歌颂祖先和当权者功德。[比较异同]《诗经》和楚辞在艺术特点上的不同(1)句式上,《诗经》以四言为主;楚辞较为灵活。(2)语言上,《诗经》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强;楚辞句子使用许多楚国方言,句中常带“兮”字,节奏和韵律独具特色。(3)创作风格上,《诗经》是现实主义作品;楚辞则是浪漫主义作品。[规律总结]隋唐文化繁荣的原因主要有: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文化交流广泛,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外文化互相吸收、互相促进;继承了秦汉、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传统文化底蕴。[概念解读]市民文学封建社会后期,为适应城市居民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文学,又称为城市文学。内容大多描写市民社会的生活和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愿望,宋元明话本是其代表作品。它是12世纪以后随着工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反映市民思想感情的世俗文学。[图解历史]推动明清小说成为文学主流形式的因素[规律总结]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及其原因(1)发展的主要趋势:逐渐平民化。①体裁: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②语言: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口语使用。(2)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课堂小结]古代中国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史料探究主题探究史料教学探究主题1中国古代主流文学形式的特点材料一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诗经》材料二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材料三这一时期(明清)大为繁荣的小说、戏剧也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屠夫、小贩、商人……以致三教九流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好货”“好色”成为许多作品的共同主题。——冯天瑜等著《绘画中华文明史》[问题](1)材料一反映了《诗经》怎样的艺术风格?(2)材料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小说取材有何特点?[解析]材料一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硕鼠比作贪婪的剥削者,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不受剥削的人间乐土的向往。材料二描写了刘裕两次领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时的气势,反映了辛弃疾希望南宋政府能收复北方失地的愿望。材料三中文学题材和文学作品中主人公身份的变化反映出明清小说关注社会底层,题材广泛。[结论](1)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境况和思想感情,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2)爱国主义。南宋政权与各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民族矛盾尖锐。(3)特点:关注社会底层,题材广泛。探究主题2中国古代文化特色与时代的关系材料一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材料二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周先慎《明清小说》[问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词兴盛的原因。[解析]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959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