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6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专著选读(教师备用)1.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但不打倒传统新文化的先驱欢迎来自西方的各种社会学说,如托尔斯泰的泛劳动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德国哲学、英国经济学等各种学说。他们没有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放在截然对立的位置,而是站在更高的层面对中西文化兼收并蓄……新文化的先驱明确告诉中国人,在世界近代化潮流面前,中国必须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2.新文化运动中的反对派并非都是守旧势力新文化派与文化保守主义者的主张主要有三方面的不同:其一:在东西文化的比较方面,新文化派重在中西文化之时代落差的分析,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比西方近代文化的落后;文化保守主义者侧重在中西文化之民族差异性的比较,以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存在的特殊价值。其二,在新旧文化关系方面,新文化派重在揭示文化发展中的“质变”和“飞跃”,以说明文化发展、文化建设是“新陈代谢”“弃旧布新”;文化保守主义者则重在揭示文化发展中的“量变”和“渐进”,以强调文化发展、文化建设是“新旧杂糅”“存旧立新”。其三,在中国文化之出路选择方面,新文化派重在揭示、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黑暗面,以此说明中国有向西方学习,用西方文化批判、改造乃至取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文化保守主义者则重在揭露和批判西方文化之种种弊端,以此证明学习西方文化不能照抄照搬,必须以中国文化为本位、为主体。他们的上述主张,分开来看,针锋相对,构成悖论;合而视之,则又互相纠偏,彼此补充。——郑大华《中华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考察》3.马克思主义与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的狂飙猛烈地冲击了以儒家为轴心的文化传统,实质是一场现代价值的重建运动。其倡导者高举科学和民主的大旗,用近代的科学理性反对传统的实用理性,用近代人文主义反对传统的仁礼禁忌。高扬民主与科学之旗,包含着八十年中西文化论争在认识上的飞跃。陈独秀和李大钊的主张代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要求,合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止乎科学和民主,但马克思主义当然又包括了科学和民主。——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4.用“换人”来“换思想”新文化知识分子对民初共和政治的失望,对国家上层政治权力变更的冷眼,试图用“文化”逆袭(实际)政治,是一种另辟蹊径。正因为对民初政治的“失败”和腐烂政治有痛彻的认知之后,才选择了锻造新的思想和行动主体来整合破裂的中国社会,有人称之为用“换人”来“换思想”。……新文化运动以青年学生为政治和思想主体,使得这些在实际社会上尚无位置的青年,反倒在精神文化上确立了自我的“位置”,也使得他们在意识上轻易地获得了“历史的自我授权”,“觉悟”到历史的使命感。这无疑是一次文化领导权的旁移与转换,是以“文章觉天下”。——吴宝林《如何超越“辉格史”: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百年评价》高考导航(教师备用)考查方向角度考情分析北洋军阀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授抨击尊孔复古的行为“有离经叛道之鼓吹”。[2015•海南卷,16](1)考查重点:马克思主义传播及与工人运动的结合。(2)教材质疑: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但不打倒传统。新文化运动的主张(1)有学者评价:“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认为新文化运动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016•江苏卷,22](2)20世纪10年代,《新青年》杂志有过一场汉字存废问题的讨论。[2015•北京卷,37]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条件。[2018•全国Ⅰ卷,29](2)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表明马克思主义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2018•江苏卷,9](3)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表明当时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2018•全国Ⅲ卷,29](4)1919年7月,进步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表明当时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2016•海南卷,18](3)新视角考查: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派与保守派,马克思主义与民主、科学,用“换人”来“换思想”。(4)教材补充: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状况。素养目标(教师备用)[主题立意]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沉重打击了传统礼教,深刻地启发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觉悟,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教学目标](1)通过教材,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代表人物、过程、内容等,构建历史发展的时空观念。(2)通过教材及相关史料,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培养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素养。(3)通过教材和其他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新视角材料,辩证分析新文化运动先驱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培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及家国情怀的素养。(4)通过教材与史料分析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背景条件,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概况,理解其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培养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教材解读史料探究随堂训练一、《新青年》的诞生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1)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2)政治方面:袁世凯意图复辟帝制,实行专权,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制度。(3)思想方面:①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②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掀起了一股的逆流。2.新文化运动兴起(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尊孔复古教材解读课前自学释疑解惑青年杂志(2)主要阵地:《新青年》。(3)主要活动基地:北京大学。蔡元培任校长,实行“.”的办学方针。(4)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二、新文化运动1.前期内容(1)提倡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2.意义(1)冲击了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民主封建思想(2)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3)为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马克思主义[漫画解史]“文化普及”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背景:(1)国内:新文化运动的开展。(2)国际: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2.传入: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等文章,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3.传播:(1)撰写文章:1919年,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其中《》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2)成立社团:北京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湖南的“俄罗斯研究会”等。(3)创办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和《劳动音》。(4)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宣传:创办工人补习学校。4.影响:(1)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并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2)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诞生。中国共产党[思维导图]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史料探究主题探究史料教学探究主题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材料一纺织工业:1913年前,全国共有231家工厂,资本3254万元,到1920年增至475家工厂,资本达8275万元;纺纱业1919年纱锭比1913年增加180%。1919年厂丝出口额比1913年增加168%。材料二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近自国体变更……使数千年崇拜孔子之心理,缺而修佛……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材料三面对严酷的现实,陈独秀认为,“吾人于共和国体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启发“多数国民之自觉”。他把启蒙视为“救国之要道”。材料四[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解析]材料一表明1913年至1919年民族工业发展迅速,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壮大。材料二表明袁世凯为称帝,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材料三说明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但封建的专制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解放运动。材料四图一、图二分别表明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和西方启蒙思想的进一步传播。[结论]民族危机加剧;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辛亥革命建立了共和政体,但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西方启蒙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深化拓展]新文化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关系1.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两者分别是思想文化领域和政治领域里的反封建运动,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批判过保皇思想,但未能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而新文化运动作为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其深刻性和彻底性大大超过辛亥革命。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2.辛亥革命为新文化运动准备了条件。(1)政治: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有利的政治环境。(2)经济:辛亥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为新文化运动奠定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3)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为新文化运动奠定思想基础。探究主题2新文化运动中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材料一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乃在革除昔日一本不易旧道德之观念,而建设今日因时制宜新道德之标准。就目前之情势观之,应规定者约有三事:(一)注重人道主义,以平等博爱诸德实行之;(二)发达个人之利己心;(三)主张极端之自由思想。——吴康《论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材料二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象(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要想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非马,一样不成。——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材料三1940年,毛泽东写道:“尊重中国古代文化,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不是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冯天瑜《中国文化史》[问题](1)据材料一,作者所说的“旧道德之观念”指的是什么?作者所提出的“新道德之标准”的思想来源是什么?[解析]第(1)问,材料一作者提出了“旧道德之观念”和“新道德之标准”的问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旧道德是指儒家传统道德,新道德来源于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等。[结论](1)儒家传统道德(或三纲五常)。西方资产阶级人文思想(启蒙思想)等。[问题](2)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的思想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思想观点作出简要评价。(3)据材料三,说明毛泽东同志认为应该如何尊重中国古代文化?儒家传统文化中有哪些精华需要我们今天去继承和发扬?[解析]第(2)问,材料二反映了陈独秀对新旧(西中)文化的不同态度,评价应辩证分析。第(3)问,材料三反映了毛泽东对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传统文化的精华言之有理即可。[结论](2)观点:新旧(西中)文化不能相容;提倡新文化就要彻底批判和抛弃旧文化。评价:动摇了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思想;不能正确对待中西文化,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3)做法:剔除传统文化中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精华:“和为贵”“仁者爱人”;国家统一、为政以德;积极入世、居安思危;忠诚守信、孝老爱亲;有教无类;等等。[深化拓展]新文化运动的特点1.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有了相对统一的走向。2.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营造新文化氛围。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4.它与当时关系到中华民族之生死存亡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5.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探究主题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6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963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