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选择题1.后人常用《诗经》中的“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描绘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下列与此最相近的是()A.“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B.“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C.“关关雎鸠,在河之洲”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解析:选A。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主要体现在礼崩乐坏、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混战、井田制逐渐被破坏、私有制出现等方面。故本题应该抓准选项中的关键信息,再用排除法,选出答案。A项中的“乱井田”暗含了井田制被破坏之意;“百王礼乐”指的是西周的礼乐制度,“散寒烟”说明礼崩乐坏,符合题意。2.春秋战国时期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日益遭到破坏,其根本因素是()A.铁器、牛耕的使用B.私田增多C.土地私有化程度加深D.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解析:选A。A、B、C、D四项都是原因之一,但符合题干“根本因素”之意的是A项,它是生产力提高的显著标志。3.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B.发展封建经济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D.消灭奴隶制残余解析:选C。在理解“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概念后,不难看出其本质都是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4.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要动力来源于()A.诸侯国国君B.奴隶主贵族C.新兴地主D.众多士人解析:选C。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步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打破束缚,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进一步解放生产力。5.战国时期,法家学说得到各国统治者的推崇,主要是因为法家学说()A.适应了统治者进行争霸战争的需要B.适应了统治者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C.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发展经济的要求D.适应了农民分享政治权利的需要解析:选A。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为了避免在争霸战争中失败或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纷纷采用法家学说,改革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6.下列符合李悝变法主张和措施的是()①改变旧的世卿世禄制度,选贤任能②铲除井田疆界,事实上破坏了井田制③制定了中国较早的一部完善的成文法典④创建了一支最大的军队——“武卒”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③解析:选C。依据教材可知:④创建“武卒”不是李悝的主张和措施,其他均属于李悝的变法内容。7.魏文侯变法与管仲改革相比,其相同点是()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B.废除了井田制C.破坏了井田制D.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解析:选C。A项“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是一个过程,当时“废除了”不可能,B项也错在“废除了”;C、D两项比较,C项更为合适。8.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完成长征。吴起镇的得名与古代著名的改革家吴起相关,在吴起镇至今还有吴起的雕像(如图)。吴起改革的措施不可能包括()A.强化世卿世禄制B.限制贵族的权力C.奖励军功D.严禁私门请托解析:选A。吴起改革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世卿世禄是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因此选A。9.吴起在楚国变法时宣布封君子孙传三世即收其爵禄,裁撤无用、不急的官,并迁徙部分贵族到边远地区从事开发。这些措施()①适应了集权统治的需要②反映了法家思想在楚国盛行③易遭到世袭贵族的反对④有利于楚国边远地区的开发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选C。据材料“收其爵禄,裁撤无用、不急的官”可知,变法措施削弱贵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当然也会遭到贵族的反对,故①③正确;吴起以法家思想变法,但并不能说明整个楚国法家思想流行,故②错误;迁徙部分贵族到边远地区从事开发,有利于边远地区的发展,故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10.商鞅变法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是()A.奴隶主土地所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所有制取代B.新兴地主阶级已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C.秦孝公审时度势取变法强国之路D.争霸战争的形势迫使秦国改革内政解析:选A。商鞅变法得以实行的最根本的条件是经济基础的变化,即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图片:请回答:(1)图一和图二各反映的根本问题是什么?两幅图之间有何内在联系?(2)图三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秦国是如何应对这一形势的?解析本题以三幅春秋战国时期的图片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综合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图一反映了生产力水平发展到出现铁制农具,图二反映了牛耕技术的推广,图三反映了战国时代的显著特点是战争,“战胜强立”的历史主线。生产力的发展推动手工业技术的进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由此可以推断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答案(1)图一反映出生产力发展,出现铁制农具,图二反映出牛耕的使用和在社会上普遍推广。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和逐步推广,推动了农业发展,农业发展推动了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同时图二也是牛耕技术在文化领域的一种反映。(2)战争是战国时代的显著特点;“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发展的主线。秦国利用商鞅变法改革。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选择天下之贤者,立为天子。”“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墨子》材料二“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孟子·梁惠王》请回答:(1)根据材料概括墨子和孟子的用人标准。(2)上述用人标准的提出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3)分析发生上述变化的社会根源。解析(1)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即可。(2)要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人才的选拔对诸侯国的重要性。(3)要结合当时经济基础和上层领域的重大变化进行分析。答案(1)墨子:选举贤能,根据才干来确定爵位、俸禄及其任免。孟子:根据国人的评价,并结合考察进行推举。(2)旧有的世卿世禄制受到冲击,选贤任能成为时代的要求。(3)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生产关系正在逐步形成,阶级关系发生新的变动。新兴地主阶级和广大自耕农要求进行上层领域的变革,解除束缚。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章 秦国商鞅变法 第一节 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课时检测课件 北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963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