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选择题1.下列各项属于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的是()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的发展③汉族先进文化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D。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抓住题干要求,根据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2.“(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以上改革措施的作用是()A.加速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B.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C.促进了政治的清明D.使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解析:选D。从“均天下民田”可知是均田令,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农业发展和经济恢复。3.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和三长制的作用有()①限制了豪强的土地兼并②政府控制的人口增加③农业生产发展④政府的收入增加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D。本题考查均田制和三长制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均符合题干要求。4.据《魏书·高宗纪》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为改变这一状况,北魏孝文帝在改革中()A.推行均田制B.设立三长制C.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D.推行新的租调制解析:选C。本题关键句是“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北魏的官吏巧取豪夺,贪得无厌,贪污受贿盛行。北魏孝文帝为改变这种状况,严惩贪官污吏,同时实行俸禄制,从源头根除吏治问题,所以答案选C项。5.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枢,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解析:选D。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拓跋澄强调洛阳地理位置“均天下所据”“制御华夏”,故D项符合题意。6.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出现了一批“冬则居南,夏则居北”的候鸟般的“雁臣”,这种现象说明()①部分鲜卑贵族对迁都存在对立情绪②鲜卑族人与故乡的联系难以彻底割断③孝文帝通过局部的让步来保证全局④迁都因为多数人的反对最终宣告失败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选A。解题的突破口在④,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决心并未因保守贵族的反对而动摇,最终取得成功,因此④表述有误,包含④的选项予以排除。7.独孤云是北魏孝文帝统治后期一名年轻的朝廷官员,下列行为将导致他受到惩处的是()A.公然穿戴汉人样式的冠服B.用鲜卑语与同僚交谈C.将自己的姓氏改为汉姓刘D.娶汉族士族地主之女为妻解析:选B。A、C、D三项均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B项违反了禁止30岁以下的官员说鲜卑语的规定。8.下面表格所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之一,这一改革措施产生的作用是()鲜卑姓改为汉姓鲜卑姓拓跋丘穆陵步六孤贺赖独孤汉姓元穆陆贺刘A.为消灭其他割据势力和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B.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往、交流、交融C.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D.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量南迁解析:选B。材料信息反映了孝文帝改革中改汉姓的措施,这一举措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故选B项,A、C、D三项所述现象在改革前已实现。9.人云“及神州陆沉,中原故族十去其七,胡汉之民日日相攻,无月不战,逮孝文帝之时,兼济万民,重拾农桑,人心归化,终一统中原”。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因素有()①适应了中原原有的农业生产②得到所有鲜卑贵族的支持③中原封建文化本身的先进性④北方胡汉各族民众都支持改革A.①③B.②③C.①②D.②④解析:选A。孝文帝改革没有得到鲜卑贵族和胡汉各族民众的广泛支持,而是面临重重阻力,②④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项。10.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A.均田制B.俸禄制C.迁都洛阳D.汉化政策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民族融合趋势的全面认识与评价。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后,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似乎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因此,有人说孝文帝是历史罪人。但孝文帝的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鲜卑族及鲜卑文明在一个民族大家庭里得到了永生。从这个角度看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二、非选择题11.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大大推动了北魏社会政治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周礼有食禄之典,二汉著受俸之秩。……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先朝因循,未遑厘改。故宪章旧典,始班俸禄……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魏书·高祖纪》材料二493年,孝文帝先利用卜筮制造舆论,令太常卿斋卜,筮以南伐之事,遇“革”,他立即说:“顺天应人之卦也!”群臣果被慑服……会中,元澄稍露异见,他即厉声驳斥。会后,单独召见元澄时他又温言说:“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他与元澄坦诚相商,终于达成了共识。——据朱兴和《略论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朝议》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主要影响。(2)据材料二,孝文帝为减少迁都阻力而采取的策略有哪些?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孝文帝改革能取得成效的基本因素。解析(1)第一小问措施,由材料一“故宪章旧典,始班俸禄……以为官司之禄”概括出制定官吏俸禄制;由材料一“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概括出严惩贪污。第二小问影响,依据材料一,结合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分别从这些措施实施的直接目的(吏治整顿)和根本目的(缓和矛盾、巩固统治)等方面分析概括即可。(2)第一小问策略,由材料二“利用卜筮制造舆论”概括出制造舆论,由材料二“以声色怖文武”概括出利用君主权威,由材料二“顺天应人之卦”“与元澄坦诚相商,终于达成了共识”概括出凝聚人心;第二小问因素,依据材料一、二,分别从改革的内容以及改革者的意志、策略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答案(1)措施:制定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影响:使吏治有所好转;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有利于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2)策略:制造舆论;利用君主权威;凝聚人心。因素:对先进政治制度的学习;改革者的决心和智慧。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历史上,一度因改革而强盛的北魏王朝,在孝文帝死后仅30余年便迅速地分崩离析,走向灭亡了,这事实本身就很自然会引起历史学者对孝文帝改革(尤其是他的汉化措施)的作用与意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并形成不同的看法。因此,对孝文帝改革持否定态度者也不乏其人(尽管仅占少数)。早在古代,批评孝文帝汉化政策的言论就多见于有关典籍,马端临、叶适、王夫之、赵翼等人均在自己的著作中斥责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是“好名慕古而不实见国家大计”(《习学记言序目》卷三十四),强调“国势之衰,实始于此。一传而宣武,再传而孝明,而鼎祚移矣”(《廿二史札记》卷十四)。指出孝文帝是典型的虚伪之徒,“拓跋宏之伪也,儒者之耻也。夫宏之伪欺人而遂以自欺久矣”(《读通鉴论》卷九)。(1)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2)你怎样看待材料中的“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请说明理由。解析(1)孝文帝之所以推行改革,就在于北方统一后,民族融合趋势加强,而原先的统治政策不利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缓和,孝文帝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缓解社会矛盾,于是推行改革。当然,改革受到了被孝文帝重用的汉族知识分子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拓跋珪改革的影响。以上内容分点作答即可。(2)题干问“怎样看待”,应该结合所学,否定这种态度。理由应该从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历史作用说起,即推动了北方的发展、少数民族自身的封建化;有利于北方民族融合,进而对之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深远积极影响。北魏很快灭亡不该归罪于这场改革。答案(1)背景:北方的统一;北方的民族融合;拓跋珪改革的影响;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受重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2)看待:这一观点是错误的。理由: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有利于北方民族融合;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仅凭北魏很快灭亡就否定孝文帝改革的观点是不对的。教材答疑·名师指津[阅读与思考](教材P32)仔细观察下列插图,看一看左图中孝文帝及其侍从的服饰与哪个俑的服饰较为相似。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提示孝文帝及其侍从的服饰与汉服俑的服饰较为相似。原因是经过孝文帝实行汉制、移风易俗的改革之后,汉族服装已经被广大的鲜卑族民众所接受,孝文帝及其身边的人更是以身作则,在这场改革中起到表率作用。[解析与探究](教材P33)这两段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材料一说明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为子孙后代的发展着想。材料二反映当时南方人对于地处长江以北的洛阳有一定的偏见,认为它在少数民族统治下必然破败萧条,尽显荒芜。但是,经过孝文帝的经营,洛阳城繁荣兴旺,礼仪犹在,人民殷富,景象完全超乎南朝人的想象。两段材料说明孝文帝高瞻远瞩,为鲜卑民族的未来发展而勇于改革。他不但具备迁都的智谋,还具备发展的眼光,更具有建设、繁荣洛阳的能力。[自我测评](教材P33)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提示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开始了对广大汉族人民和农耕文明十分发达的黄河流域的统治。当时北方的柔然各部经常在冬天进入大漠以南进行劫掠,北魏都城平城常年处于柔然强敌的侵扰之中。柔然的威胁使北魏政权不能全力在中原地区谋求发展,严重制约了鲜卑族经济文化的进步,阻碍了鲜卑族汉化的进程。拓跋部在进入中原初期,遇到汉族世家大族和广大民众的积极抵抗或消极逃亡,为了缓和与中原地区汉族的矛盾并适应新的政治形势,鲜卑族开始学习效仿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如招募汉族地主参议政事,或在统治,思想中引入儒家思想观念,不断用汉族文化影响鲜卑族民众。到了北魏中期,民族矛盾虽然有所缓和,但由于鲜卑贵族对各族百姓的巧取豪夺、统治阶级的过度压迫和剥削,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农民起义不断发生。为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加快鲜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冯太后和孝文帝先后进行了社会改革。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提示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总体概括有以下几个方面:(1)推行均田制,解决土地问题。主要内容是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2)废除旧的基层统治机构——宗主督护制,改行直属州郡的三长制。其职责是掌握乡里人家的田亩、户口和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以及维持地方治安。(3)整顿吏治,推行俸禄制和加强对官吏的考核。官吏的俸禄由政府统一筹集发放,严惩私自在民间征收和贪赃枉法现象。(4)迁都洛阳。保障北魏政权对广大北方地区的有效统治。(5)实行汉制,移风易俗。禁穿胡服,改穿汉服;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提倡鲜卑族与汉族通婚;改鲜卑姓为汉姓,并“定姓族”;宣布汉语为正音,禁止人们说鲜卑语;政府机构的设置、官吏名称、礼仪、典章等一律改行汉制。3.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提示(1)孝文帝改革推行的均田制、三长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士族门阀地主,抑制了其势力的恶性发展,有助于招募农民开垦荒地发展生产,加强了政府对地方的管理。(2)整顿吏治,推行俸禄制,严惩贪赃枉法,有助于清除历来官府鱼肉百姓之积弊,对于加强封建政权建设有积极作用。(3)迁都洛阳和汉化政策有力地推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加快了鲜卑族的发展和进步。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965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