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掌握孝文帝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理解孝文帝改革在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中的作用。3.认识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1.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治和经济的推动作用。2.难点: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之间的辩证关系。自主预习探新知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农牧业的发展(1)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2)重视兴修,荒地得到更多的开垦,粮食产量提高。(3)适应城市生活需要的的种植也发展起来。(4)畜牧业的发展。经济作物水利2.手工业的成就(1)发展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2)制瓷业的发展对唐宋时期北方瓷业的繁盛,有直接影响。3.商业的活跃(1)大市场的繁荣。(2)重新铸造铜钱,货币交易代替实物交易。(3)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洛阳丝织业[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41“学思之窗”,思考:北魏的贵族大都经商的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北魏商业繁荣,商品经济发展迅速,鲜卑族逐渐封建化。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1.内容措施表现尊儒崇经,兴办学校孝文帝在洛阳建立,亲自祭拜;下诏兴办,广招生员,教授儒家经典恢复汉族礼乐制度孝文帝亲自制定各种礼仪制度,废置鲜卑族的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的祭祀礼仪,要求臣民按礼仪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太学孔子庙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模仿汉族官制,将北魏官制定为_____;修订律令,废除一些落后的残酷刑律,适应中原地区的法律需要2.影响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九品[易混辨析]封建化不只包括农业化过程封建化就是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统治模式的转化。主要指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等方面的汉化,其中生产方式的汉化又是农业化的过程。所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来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农业化;从民族关系的角度来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汉化。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1.表现(1)生活习惯的汉化①鲜卑族经济生活的变化。②鲜卑族的阶级成分的变化。③风俗习惯也发生变化。(2)鲜卑族优秀文化的融入①鲜卑族畜牧生产经验的融入。②服饰与风度的融入。2.影响(1)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2)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_________奠定了基础。国家统一封建统治[图解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的关系合作探究攻重难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史料一]北魏迁都后“洛阳大市,周围百里”,“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货咸悉在焉”。“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洛阳伽蓝记》(1)根据史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的社会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答案提示】社会情况:社会经济发展,都市繁华;民族融合;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原因:迁都洛阳,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等改革措施;各地商人往来的促进作用。[问题剖析]史料一可以句号为界分为三层,第一层提取关键信息“洛阳大市”“天下难得货咸悉在焉”从城市的角度分析;第二层提取“百国千城”“商胡贩客”从商业的角度概括;第三层提取“附化之民万有余家”从民族融合的角度入手。[史料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2)根据史料二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答案提示】促进了民族融合,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内容,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高度繁荣(或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问题剖析]注意关键信息“李唐”可联系唐朝;根据“取塞外……注入中原文化……”可联系民族融合;根据“别创空间之世局”可联系孝文帝改革对后世的影响。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1)特点①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②分前后两个阶段进行,前期改革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建立各种新制度。后期改革是孝文帝亲自主持的,重点是改革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2)作用①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②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③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3)成功原因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②内容全面,措施得当。③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信心坚定。④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4)认识①先进必然战胜落后。②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③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④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少数民族汉化的区别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少数民族的汉化有相同之处,但不能说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就是少数民族的汉化。它们都属于民族融合的表现形式,都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其实质都是落后民族被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同化;但两者又不能等同。1.从两者的含义来看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少数民族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主要体现在生产方式和文化的改进。而少数民族的汉化一般是指少数民族汉族化,即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某一民族受汉族先进生产方式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自然地、逐渐地改变本民族某一部分或全部而与汉族相似或被汉族同化的现象。2.从两者存在的时间来看中国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起源于战国,结束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而少数民族的汉化早在汉族形成之初就已经开始了,应追溯到奴隶社会,而且到现在仍在进行着,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会仍然继续下去。3.从两者学习的对象来看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对象既可能是汉族,也可能是当时已经处于封建统治下的其他少数民族。4.从两者的结果来看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使少数民族不断汲取以汉族为主体的先进的封建文化,促进了本民族的发展,同时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的汉化,则在汲取汉族优秀文化的同时,自身的民族特点逐渐改变或者消失,有的变得与汉族接近,但仍保留本民族的一些特征,有的则为汉族所同化,最终融入汉族当中。[课堂小结]知识网络答题术语1.鲜卑族封建化的过程就是它向汉族全面学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鲜卑族统治者发挥了主动性。2.民族融合就是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两种文明的作用是相互的。当堂达标固双基1.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生产生活比较稳定C.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C[孝文帝改革使内迁民族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加速了北方内迁各民族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这是孝文帝改革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2.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A.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汉文化B.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C.冯太后的影响D.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D[改革的主要目的应从推行者的阶级属性方面思考,作为最高统治者,巩固统治则是最根本的目的,故选D项。]3.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采用,反映出当时()A.鲜卑与汉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的新高度B.鲜卑与汉族地主的合作形成了新统治集团C.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失D.民族差异大,强大的民族必然代替落后的民族A[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一方面使鲜卑族学习了汉族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汉人在与鲜卑族的接触中也学习到了鲜卑族的某些先进的成分,因此,这是指汉族和鲜卑族等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4.观察下列图片,它们共同反映了()A.鲜卑政权的封建化B.北方社会经济的繁荣C.北方的民族融合趋势D.门阀士族的腐朽生活C[“汉人胡食”说明了鲜卑风格对汉族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而“魏晋农家庖厨图”反映了北方各族在生活方式上的汉化,所以两幅图片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趋势,故选C项。]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四《魏孝文迁洛》材料二孝文帝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抛弃狭隘的民族偏见,坚决推行改革政策,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民族融合都作出了贡献。——当代·肖黎《魏孝文帝评传》(1)孝文帝针对“以华风变之”的改革措施有哪些?(2)两位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并指出影响评价改革的因素。【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语言、服饰、婚姻等方面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材料一“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说明作者认为孝文帝改革导致北魏由盛转衰,故持否定态度;材料二中作者肯定了改革“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民族融合都作出了贡献”;第二小问,评价者的立场、选取的材料、时代背景都会影响评价的结果。【答案】(1)行汉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2)不同:材料一对孝文帝改革持否定态度,认为改革是北魏走向衰落的转折点。材料二对其持肯定态度,认为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因素:评价的角度和立场;历史的时代变迁。Thankyouforwatching!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3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975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