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第二单元西文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一、“人是万物的尺度”1.历史背景(1)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制发展到顶峰。(2)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3)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民主政治政治生活[拓]主张用人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人的主观感觉作为评判世间万物的客观标准,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联]中国正处于春秋战国之际。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兴起,井田制瓦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2.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探索主题人和人类社会关注对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思想主张(1)强调人的价值,提出“________________”(2)反对迷信,强调______,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3)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该强求一律人是万物的尺度自由3.历史意义(1)否定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2)体现了希腊文化的本质。[拓]主张用人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人的主观感觉作为评判世间万物的客观标准,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联]中国正处于春秋战国之际。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兴起,井田制瓦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神的意志人文主义二、“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1.背景(1)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2)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2.目的:重建人们的,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3.主张(1)倡导“的人是万物的尺度”。(2)美德来自于知识,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3)善是人的,人作恶是出于无知。(4)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4.意义: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重要表现,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道德道德价值观有思想力教育内在灵魂[辩]苏格拉底提出的“美德即知识”在哲学和伦理学上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也是其本人道德哲学中最基本的命题,但苏格拉底忽视了其中非理性的一个方面,因此,他的“美德即知识”命题也只能是片面的。[补]苏格拉底并不否定“人是万物的尺度”,他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其目的在于要求人们在重视道德的修养中重建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他不仅没有否定“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而且对这一观点进行完善和发展,进一步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1.柏拉图(1)关注焦点:人类社会。(2)著作:《理想国》。①内容: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②评价: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理性主义2.亚里士多德(1)地位:古希腊最博学的人。(2)主张:关注自然界和,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人类生活[拓]人文精神(1)它是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文艺复兴”时期发扬光大,也称人文主义。(2)人文精神的含义是充分肯定人的意义、人的价值,把人放在中心位置上。人文精神包含三个元素:第一是人性,就是对人的尊重,强调人的尊严。第二是理性,就是人的大脑对真理的思考和人们对真理的追求。第三是超越性,即对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的精神追求。主题(一)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史料实证]材料一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后被称为“普罗泰格拉命题”。这一命题以承认事物的客观存在与运动发展为基础,认为[解读]材料一中阐明了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的核心观点,即“”。他的这一观点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为当时的民主制提供理论依据。画线部分指出了其局限性,即片面强调,不利于民主制度的健康发展。或国家理解为个人的集合,强调个人选择……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只能是个人的感觉和利害,把社会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的主观性材料二“未受考验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美德即知识’就将是对的。”——苏格拉底[思考]与普罗泰格拉相比,苏格拉底的思想有何发展?指出其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提示]发展:尊崇理性,美德即知识。社会背景: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过分强调人的作用;雅典民主政治过于泛滥,面临危机。[系统认知]智者学派苏格拉底异政治观主张民主政治,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主张有知识、有道德的少数人治国,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道德观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忽视道德,追求功利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主张“美德即知识”哲学观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确立“理性”的至高无上同都把人以及人类社会作为探究的对象,由自然转向自我,由神本转向人本,否认绝对权威主题(二)古希腊哲学中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具体表现[史料实证]材料一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普罗泰格拉[解读]材料一显示,普罗泰格拉对神提出质疑,也由此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从而肯定人的价值,否定了神的权威,体现了西方的本质。人文主义材料二我们断言感觉不是智慧,尽管要知道个别事物主要通过感觉,但它们不告诉关于任何事物为什么,例如火为什么热,而只知火热。——亚里士多德[思考]根据材料二,亚里士多德主张怎样认识事物?这与苏格拉底有何共同点?[提示]主张:应该依靠智慧(思考)而不单靠感觉。共同点:注重理性,发展了人文精神。[系统认知]1.基本内涵:以人为本,洞察宇宙,探索人生,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2.具体表现(1)自然哲学家的研究: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去探索自然的奥秘,打破了传统的束缚,标志着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2)智者学派:把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上来,提倡怀疑精神,强调人的价值,主张人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3)苏格拉底:主张认识人自己,强调“美德即知识”,他进一步提出要加强人的精神修养,改造自己的灵魂。苏格拉底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4)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是客观的,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把希腊哲学爱智慧与好学深思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包罗宏富的文化遗产。[随堂达标验收]题组一“人是万物的尺度”1.普罗泰格拉说:“神是不可知的,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明语言,造出房屋、衣服、鞋子和床,并且从土里取得养生之资的。”这突出体现了()A.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B.人要探索自然奥秘,否定基督教的影响C.否定神对于人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D.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不再信奉传统的神解析:材料“神是不可知的”“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养生之资的”,说明智者学派否定神对于人的作用,宣扬人的尊严和权威。C项符合题意。答案:C2.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据此判断,他认为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应该是()A.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B.是否民主和强盛C.是否人人都遵守习俗和法律D.是否由“贤人”来做统治者解析:“人是万物的尺度”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来考察一切,故A符合题意。答案:A3.“他们并不把事情本身认作有效准,而是把事情归结到感觉上面,以感觉为最后因由。”“他们”指()A.智者学派B.文艺复兴者C.宗教改革者D.启蒙运动者解析:抓住材料“把事情归结到感觉上面,以感觉为最后因由”可知这一学派重视主观感觉,是指古希腊智者学派,故A项正确;文艺复兴者主张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与材料强调的主观主义不符,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者对西欧基督教神权统治进行批判和否定,与材料强调的主观主义不符,故C项错误;启蒙运动者以“理性”作为思想武器,对专制社会进行猛烈批判,呼唤人的彻底解放,与材料强调的主观主义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题组二美德即知识4.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认识论。二者的共同点是()A.重视智慧发展B.关注理性思考C.强调道德素养D.强调等级秩序解析:“美德即知识”强调道德,“致良知”也强调道德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答案:C5.古代希腊对人性的探索由“人是万物的尺度”,发展到“美德即知识”,这体现了()A.进一步强调人的价值B.赞美人的智慧与力量C.判断是非善恶的依据发生了根本变化D.由强调感性到强调理性解析:“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普罗泰格拉的思想主张,强调人的感觉是万物的尺度,这是感性的人文主义,而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思想说明苏格拉底重视道德,强调人的内在灵魂,是一种理性的人文主义。故选D项。答案:D6.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A.仁政和道德教育B.王道和民主政治C.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D.实行人治和法治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苏格拉底强调知识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提出“美德即知识”,所以正确选项是A项,其他三项都与题意不符。答案:A题组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7.著有《理想国》,鼓励人们独立思考,为理性主义发展奠定基础的古代希腊思想家是()A.普罗泰格拉B.苏格拉底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解析:柏拉图著有《理想国》一书,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答案:C8.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中庸之道”“逻辑学”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A.孔子B.苏格拉底C.普罗泰格拉D.亚里士多德解析:亚里士多德是影响西方世界的伟大哲学家,在伦理学方面提出中庸理论,还创立了逻辑学,提出了著名的三段论,把逻辑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故符合题意的是D项。答案:D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2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975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