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02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课程标准1.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2.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考纲要求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本课导读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之所以艰难,一方面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排挤;另一方面又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因此民族资本主义步履维艰。通过认识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和艰难,以及分析深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经济发展受阻的原因,说明当代经济发展与历史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课前预习一、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1.时间:____①____建立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2.原因(1)1912—1919年: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减少;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激发了其振兴实业的热情;民国政府实行了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群众性____②____的推动;____③____思潮的鼓舞。(2)1928—1937年:基本实现全国统一;国民政府得到发达地区____④____的支持;国民政府推出一系列有利于发展国民经济的政策。3.表现: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和新兴工业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1936年,工业产值达到近代以来的最高水平。思考感悟: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为中国民族工业提供了一个发展机会(外国商品在华销售大大减少,客观上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市场)。二、中国民族工业的日益萎缩1.时间:抗战爆发后至新中国成立前。2.原因(1)封建势力的压迫。(2)外国资本的掠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外国资本利用跌价竞争等方法排挤民族工业;日伪政权采取“军事管理”、物资管制制度等对沦陷区经济进行破坏;解放战争时期,美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3)____①____的压制:实行“____②____”政策、统购统销和专卖制度等打击民族工业。(4)动荡的社会环境:军阀混战、日本侵华、解放战争等导致政局长期动荡,影响发展。3.表现:陷入绝境,纷纷倒闭。图解识记思考感悟: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及对我们的启示:答案一①民国②反帝爱国运动③实业救国④民族资产阶级二①官僚资本②经济统制重难点阐释1.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自身因素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和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阻碍因素政局动荡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列强侵略瓦解着中国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政府鼓励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新政”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实业救国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精神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促进因素与时俱进一些民族工业自身技术的不断革新、合理的经营策略也是其顽强发展的因素2.“实业救国”思潮(1)产生和发展:19世纪末期,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而产生,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而发展,在20世纪初与“民主共和”一起成为当时两大社会思潮。(2)思想内容:把振兴实业看作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问题,倡导“实业救国”。(3)实质: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根本目的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专政。(4)积极作用:民族资产阶级企图通过发展实业来挽救民族危亡,具有爱国主义的进步意义。在“实业救国”的思潮影响下,民族工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有利于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为中国政治变革与思想革新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促进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起了抵制作用。(5)结果:“实业救国”在中国行不通。不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不彻底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就不可能发展,中国社会就不可能发展。民族工业的春天之所以很短暂就是最好的证明。3.对日本“适地适产主义”政策的认识(1)目的:为了适应侵略需要,日本把占领区变成军事和工业基地。(2)内容:1940年10月,日本内阁通过《国土计划设定纲要》而提出。具体地说:在日本本土着重发展军事工业、机械工业和精密工业;在中国东北由伪满洲国着重发展电气工业、矿业、部分机械工业和轻工业;在华北着重开发矿业、盐业;华中则容许存在一些轻工业。(3)评价:将占领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经济的体系之中,严重破坏了中国沦陷区的经济。典型例题解析【例1】(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卷Ⅲ)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解析】通过材料时间为1897年判断可知正确答案为D,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赔偿日本,所以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项是在洋务运动期间,此时洋务运动已经失败。C项与史实不符合,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开始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答案】D【例2】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解析】从题干给出时间1932年和图片材料中“抗敌”“振兴中华”等信息,排除A、C项。材料未体现新的营销方式,排除B项。【答案】D【例3】1935年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明确了“建设国民经济,必须为全盘之统制”的政策。该政策()①受国家干预经济思潮影响②消除了列强经济压迫③有利于构建战时经济体制④遏制了官僚资本势力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采用排除法。解题关键是把握“1935年”和“必须为全盘之统制”等信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的中国已经遭受日本侵略,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可能消除了列强经济压迫,②错误,故排除含有②的选项C、D;接下来只需要看③④是否正确就可以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政府推行统制政策遏制了官僚资本势力”说法错误,故含有④的选项B错误,故正确答案选A项。【答案】A【例4】下边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七省(川、滇、黔、陕、甘、湘、桂)开办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1937年7月—1944年)。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大后方七省开办工厂的速度逐年递增B.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大后方工业发展迅猛C.大后方和沿海工业比例发生很大变化D.大后方工厂开办的主要原因是抵制日本的经济侵略【解析】从统计示意图中可以看到大后方七省开办工厂的速度逐年有增有减,A项错误;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大后方工业发展超过了1937到1940年的发展水平,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介绍沿海工业发展概况以及大后方工厂开办的主要原因,C、D项错误。【答案】B课文问题解答阅读与思考指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欧洲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乘此空隙,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特别是纺织、面粉业和卷烟业等轻工业发展尤其突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中国民族工业备受打击,纷纷破产。一正一反两个方面说明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民族工业难以独立发展的重要原因。自我测评解答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但好景不长。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外国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对民族资本的沉重压迫,使民族工业在困境中发展艰难。2.1940年10月,日本内阁通过《国土计划设定纲要》,提出所谓“适地适产主义”,意在将占领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经济的体系之中。对沦陷区工矿企业主要是采取“军事管理”“委托经营”等方式,严重破坏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控制和垄断了占领区的金融和内外贸易,对各类物质实行严格管制。这样就便于日伪政权以低价收购的方式进行物质掠夺,也极大地限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在沦陷区掠夺大量劳动力,严重破坏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2-11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976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