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条件(1)社会基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2)阶级基础: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3)文化基础: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出现了。[注]“百家争鸣”的含义和实质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众多的学派;争鸣是指各学派代表不同的阶层和政治力量,针对当时的社会大变革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在辩论中相互融合。“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思想斗争。士私人讲学2.概况(1)诸子百家:社会上形成以传播文化、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2)百家争鸣: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发展学术[联]牛耕和铁器的推广⇓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包括土地制度、阶级关系、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空前发展⇓“百家争鸣”3.意义(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动。(3)是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1)思想核心:“仁”,即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2)政治思想①强调,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②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3)教育贡献: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思想解放思想道德以德治民克己复礼2.孟子和荀子(1)思想主张政治思想人性论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主张实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提出“”,主张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荀子主张施政用“”和“王道”,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论断提出“”,强调用来规范人的行为仁政性本善仁义人之性恶民本思想礼乐(2)历史影响①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②战国后期,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辩]儒家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民本”思想的本质区别现代的“民本”思想含有民主、自由、平等、公平的原则,而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只是为统治者服务,绝无现代“民主”思想意识。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1)春秋时期:老子①哲学观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②政治主张:提出“”,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③辩证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总在不停地运动,对立的双方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道无为而治人类社会老子的“无为而治”(1)“无为”不能理解为消极的无所作为。“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2)“无为”是主张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有一定的合理性。[注](2)战国时期:庄子①继承和发展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看作是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等,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相对差别观念2.法家(1)代表:韩非子。(2)主张:君主要;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3)评价: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以法治国大一统专制[补]“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的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题(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思想主张的比较[史料实证]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解读]材料反映的是孔子“”的思想,倡导以德治国,反对统治者任意刑杀。仁材料二“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解读]材料反映了孟子主张给予百姓一定生产生活资料以满足基本温饱,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这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具有很强的意识。民本材料三凡兼人者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荀子·议兵》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大略》[思考]相对于孔孟“仁”“仁政”的思想,材料三中荀子的思想有何特点?[提示]特点:荀子主张“德”“法”并用,恩威并施,其思想更多地吸收了法家思想。[系统认知]时期春秋时期战国时期代表孔子孟子荀子阶级属性没落的奴隶主贵族新兴地主阶级新兴地主阶级主张仁的思想仁者爱人仁政仁义和王道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人性论性近论性善论性恶论地位至圣亚圣儒学集大成者主题(二)诸子百家中的治国理念及其阶级性和现实意义[史料实证]材料一《孟子》载:“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解读]孟子主张以仁政来治理天下,并按照这些要求来做,能够抵御秦楚的强兵。这体现了孟子的治国理念。仁政材料二不尚贤,使民不争……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解读]体现了老子“”的思想。具体表现为不尚贤、愚民思想,表达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不能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无为而治材料三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思考]材料三的思想与哪一学派相吻合?强调如何治理国家?[提示]法家;主张实行严刑峻法,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系统认知]治国理念阶级性现实意义老庄(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认为治国要顺应时势和民心表现出没落、消极的情绪,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孔子(儒家)提出“仁”和“礼”,推崇“德治”,主张“克己复礼”代表春秋晚期奴隶主贵族利益,要求缓和矛盾,维护统治秩序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有积极作用孟子、荀子(儒家)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体现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矛盾、改造社会的愿望治国理念阶级性现实意义墨子(墨家)“兼爱”“非攻”“尚贤”反映了战国时期小生产者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要求博爱、注重(教育)人才、反对战争、节俭等都有现实意义韩非子(法家)主张变革,提倡“法治”、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体现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加强封建集权的愿望对于当今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其变革精神值得提倡[随堂达标验收]题组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很多成语典故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如卧薪尝胆、围魏救赵、奇货可居、唇亡齿寒、毛遂自荐、朝秦暮楚等。这些成语典故反映出当时()A.经济大发展B.政治大动荡C.文化大繁荣D.社会大变革解析:这些成语典故中虽然很多反映了诸侯纷争的事实,但是“毛遂自荐”“朝秦暮楚”说明当时用人机制发生了变化,而“奇货可居”反映了商业发展情况,故只有D项能够完整概括各方面的因素。答案:D2.下面对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有()①促进了中国古代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④儒家思想得到统治者的推崇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解析:“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指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正确。儒家思想不适应当时统治者富国强兵和争霸战争的需要,排除④。选C。答案:C题组二孔子和早期儒学3.《论语》记载:“孔子谓季氏(鲁国权臣),‘八佾(天子乐舞)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表明孔子()A.推崇为政以德B.提倡仁者爱人C.反对奢靡享乐D.注重克己复礼解析:根据材料“季氏(鲁国权臣)”“八佾(天子乐舞)舞于庭”,可知季氏违反了等级礼仪,孔子表达了周礼遭到破坏后的愤怒,要求克己复礼,故D项正确。答案:D4.孟子认为:“无恒产而有恒心(道德观念或行为准则)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材料反映了孟子()A.为统治阶级辩护B.已具有以民为本的思想C.经济上主张轻徭薄赋D.有轻视劳动人民的倾向解析:材料的意思是没有固定的资产而有一定的道德水准,只有士人才能做到,一般民众,只要没有固定的资产,便没有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表明孟子对民众生活的关心,故B项正确。答案:B5.战国某思想家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为此,他最有可能主张()A.要同等爱护所有的人B.治理国家要清静无为C.用仁政回复人的善性D.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思想家为荀子,荀子主张性恶论,要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故D项正确。答案:D题组三道家和法家6.中国有“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等处世格言。这些格言体现的思想是()A.儒家的民本B.道家的无为C.法家的法治D.墨家的尚贤解析:材料体现了重天命轻人为的处世理念,儒家的民本思想是指统治者要爱民安民,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主张明哲保身,不争不妄为,体现了道家的无为思想,故B项正确;法家的法治是主张有所为,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墨家的尚贤是关于人才选拔的政治主张,与材料中不争的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7.《商君书》中提到,“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下列观点与其相似的是()A.“制天命而用之”B.“兼相爱、交相利”C.“不期修古,不法常可”D.“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解析:《商君书》中提到的是法家的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是儒家的主张,故A项错误;“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的主张,故B项错误;“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是法家的主张,故C项正确;“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是道家的主张,故D项错误。答案:C8.高二学生学习百家争鸣的内容时,老师就个别学生抽烟问题,请同学们分别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派别的思想出发,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某学生答道:“抽烟是违纪行为,应该严厉处罚。”这一学生的建议接近于()A.法家思想B.道家思想C.儒家思想D.墨家思想解析:根据“抽烟是违纪行为,应该严厉处罚”可知,这一建议接近法家主张法治、实行严刑峻法的思想。答案:A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978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