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章末整合提升教材P2~3思考(1)不是自然灾害。海底火山喷发,没有受灾体。(2)是自然灾害。以自然异变为诱因,造成了人员伤亡。(3)是自然灾害。以自然异变(雨雹)为诱因,造成作物受灾。(4)不是自然灾害。是人为原因引起的核事故。教材P6思考一定灾害强度下,防抗灾能力强,有利于减少灾害损失;经济发展水平高,意味着单位面积上的经济密度大,那么灾害损失的绝对数量也大,但是还应该考虑到灾害损失与发达的经济相比较小,即灾害损失的相对数量小,生产自救能力强,灾后恢复较快。所以应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且防抗灾能力强的地区,一旦受灾,灾害损失绝对数量大,危害程度低。而那些经济发展水平低且防抗灾能力弱的地区易受灾,受灾后经济损失绝对数量小,相对数量大,缺乏自救和快速恢复的能力,危害程度高。教材P9思考北方的学生可选择干旱、寒潮。感受的角度主要是干旱给农业造成的损失,干旱带来的人畜缺水,干旱对地表植被的影响;寒潮带来的大风、降温、暴雪天气,寒潮给人畜、农作物带来的冻害等。南方的学生可选择干旱、寒潮或台风。干旱、寒潮感受的角度同上;台风的感受主要谈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风暴潮天气,谈该天气对建筑、通信、交通、树木等方面的影响。教材P13思考1.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由于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反映了地面实际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它不仅与地震本身的大小(震级)有关,也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多种因素有关,是根据地面震动的各种现象综合评价的。所以同一次地震中受影响的各地区烈度不尽相同。2.人类活动包括采矿、工程开挖、蓄水排水、滥伐乱垦等,这些活动破坏了地质的稳定条件,或者增加了灾害发生的物质条件,增大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和强度。3.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主要取决于地质地貌背景(包括地形地貌、新构造运动的强度和方式、岩体与土体的工程地质类型、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等);水文气象条件(包括降水量、降水强度和流速);植被发育程度;人类活动强度。因此,断裂构造发育、新构造运动活跃、岩石风化破碎、山体失稳、不良地质现象密集、正负地形高低悬殊、山高谷深、坡陡流急、气候干湿季分明、降雨集中并多暴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现代冰川(尤其是海洋性冰川)盘踞的高山地区,人类不合理活动频繁的山区,都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教材P14思考我国严重的洪涝灾害经常发生于东部季风区,特别是江河下游的平原区。这是因为季风区降水量较大,降水的季节变化大,而江河下游平原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加之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更容易形成洪涝灾害。教材P17思考大洲名称自然灾害特点亚洲自然灾害类型齐全,主要有地震、干旱、洪涝、台风、热浪、寒潮、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灾害分布广泛,灾害损失巨大。其中中国、日本、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灾害频繁欧洲自然灾害类型较少,低温灾害特别是雪灾比较严重非洲灾害类型较少,以旱灾为主,旱灾引发蝗虫灾害。由于人口压力过大,引起严重的土地退化、荒漠化现象。旱灾主要分布于热带草原地区的一些国家大洲名称自然灾害特点北美洲自然灾害类型齐全,地震、龙卷风、飓风、洪涝灾害突出,损失严重。西海岸主要为地震、火山灾害;东、南部龙卷风、飓风灾害突出;中、南部洪涝灾害严重南美洲自然灾害类型较少,以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灾害为主,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的智利、哥伦比亚、秘鲁等国大洋洲大陆内部气象灾害较多,岛屿多火山、地震灾害教材P21思考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和受灾体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例如,我国的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工程措施,改善植被条件,直接或间接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减少灾情损失;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区(高风险区),避免了受灾的可能;改善作物种植结构,发展适宜区域农业资源条件的作物,可以减少遭受旱涝灾害、病虫害的可能;合理利用草场,可以减少草场退化、鼠害。教材P22思考在原始社会,影响人类的灾种主要是地震、滑坡、泥石流。到农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洪涝、旱灾、病虫害、寒潮、台风、风暴潮等。到工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赤潮、海水入侵、海冰等。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由低向高发展,从以畜牧业、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服务业经济为主发展;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环境的利用程度逐渐加深,活动范围从地表向地下和空中、从陆地向海洋发展,资源利用从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向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自然异变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即更多的自然灾害影响到人类。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章末整合提升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990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