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2章 城市与环境章小结课件 湘教版必修2
章末小结与测评专题知识整合专题一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影响城市的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交通和政治、军事、宗教等几个方面的区位因素彼此有包含或交叉的关系。分析影响一个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首先应该把眼光放到这个城市刚刚诞生时,分析是什么原因使它形成于一定地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或限制了它的发展。这样就能找出某一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自然因素的影响具有普遍性,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具有决定性。例如矿业城市的产生,从自然环境来分析其所在地区往往不适宜城市发展,但由于发现并开发了矿产资源,进而诞生了矿业城市。下表是按照影响城市发展的不同主导区位因素,对部分城市的分类:城市主导区位因素英国伯明翰、曼彻斯特,美国的匹兹堡,我国的大同、鹤岗、抚顺、开滦、六盘水等煤矿英国的阿伯丁,我国的大庆、玉门等石油资源鞍山、包头、攀枝花等铁矿石家庄、蚌埠、郑州、宝鸡、株洲等铁路枢纽扬州、济宁等京杭运河合肥、济南等行政(中心)巴西利亚、华盛顿、堪培拉、伊斯兰堡等首都(政治中心)麦加、梵蒂冈、拉萨等宗教桂林、黄山市、承德等旅游资源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硅岛”等知识和技术埃及沙漠广布,人口、城市主要集中在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首都开罗人口约1800万,是埃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15年3月,埃及宣布在开罗以东的沙漠地区兴建新首都。新首都作为政治中心,规划容纳500万居民,提供175万个长期工作职位。下图为埃及略图。据此完成(1)、(2)题。(1)推测埃及兴建新首都的首要目的是()A.平衡地区发展B.提升国家形象C.分散开罗人口D.吸引国际投资(2)与开罗以北地区相比,在开罗以东地区建设新首都的优势条件是()A.农业发达B.用地充足C.基础设施完善D.交通便利【解析】第(1)题,埃及新首都可以容纳500万居民,因此其缓解了埃及人口过多、过度集中在开罗的现状。第(2)题,新首都是建设在开罗以东的沙漠地区,因原有土地为沙漠,土地很少利用,为埃及新首都的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答案】(1)C(2)B1.右图a、b、c表示影响城市区位的气候、地形、河流因素,箭头方向表示条件越来越好。据此回答(1)、(2)题。(1)从自然条件角度考虑,图中最容易形成城市的地方是()A.①B.②C.③D.④(2)如果图中a、b、c分别表示影响城市区位的资源、交通、政治因素,那么与南京对应的点可能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1)B(2)C解析第(1)题,图中②处自然条件最为优越,最容易形成城市。第(2)题,南京资源不丰富,影响其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区位条件是交通和政治。专题二城市功能区的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的原则:①各功能区应力求完整连片,提高用地的经济效益,并充分满足环保、卫生防疫、防火安全等多方面的要求;②不同功能区之间应有便捷的交通联系,同时又要避免相互干扰;③功能区的空间组合还应考虑城市景观和形象的需要。1.工业区工业区的合理布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考虑要素布局要求风向对大气有污染的工厂(如石油化工厂、火力发电厂等)应布局在城市主导风下风向的郊区或与盛行风向相垂直的郊外河流流向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工厂(如印染厂、制药厂、化肥厂等)应布局在远离生活区和生活用水取水口的下游河段环境效益基本无污染、规模小但劳动力需求量大的工厂(如电子装配厂、服装厂等)可以和居民点交错分布;对环境有轻度污染的工厂应与居民点有一定的距离;对环境有严重污染的工厂要远离居民点布局,并用防护带加以隔离城市工业区规划要注意“风”“水”“宝”“地”在城市平面这一大比例尺地图上进行规划布局,应注意综合考虑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区位分析,最终确定工厂或功能区的相对位置。具体方法归纳如下:(1)“风”——注意图中风向条件,有大气污染的企业应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或盛行风的下风地带,或与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2)“水”——应保证污水不流向居住地。(3)“宝”——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依据产品生产过程中对要素的特殊要求,综合考虑接近原料地、燃料地,接近市场,接近廉价劳动力丰富的地区,接近交通运输线或点,接近科研中心等。(4)“地”——从地域空间联系和地形的角度分析。注意:有特殊环境要求的工厂要根据其特征进行合理布局,如自来水厂要布局在河流上游,电子厂要布局在环境洁净的地方。2.居住区居住区开发必须综合考虑的因素:因素具体表现城市规划的要求居住区选址要符合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要求;城市对基础设施的规划及实施又带动了相关区域房地产业的发展自然环境的适宜度居住区选址必须综合考虑地形、水质、空气、风向、植被等自然因素,满足人们对居住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需求社会环境的完善性包括交通、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居民素质等消费者区位选择的心理趋向经济状况和消费习惯不同,对居住区区位选择存在差异城市住宅区规划要坚持“四原则”(1)上风口原则:由于城市环境存在一定的烟尘污染,为了避免遭受其危害,人们必然希望住在城市的上风口地段,因此这些区域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2)高走原则:城市中地势高的地块,受周围环境干扰少,有居高临下的感觉。因此,在房地产建没成本增加不多的情况下,人们通常愿意选择地势高的地段。(3)近水发展原则:城市将主要向河、湖、海方向发展,从市区到水边的区域是良好的投资地段。(4)沿边发展原则:城市将主要沿着铁路或公路主要干道两侧、河流沿岸、行政边界等向外发展。这些地区交通方便,人流、客流多,发展阻碍少,有利于发展贸易,进行合作。这些地段的房地产市场增值潜力大。3.商业区原则布局要求人口指向集中于人口密集区,市中心会形成高密度的中心商务区交通指向布局于人流集中区,如火车站、汽车站、码头等配套服务功能指向商业服务功能在旅游地、学校、政府机关、大型企业附近相对齐全商业布局的层次高层次商业区数量少,规模大,出售的商品种类多,档次高,选择度大;低层次商业区数量多,规模小,出售的商品种类少,档次低,选择度小,主要满足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读某城市功能区规划示意图(如图),回答(1)、(2)题。(1)作为生态城市规划,与图中①②③④功能区对应的是()A.工业区、绿地、商业区、住宅区B.绿地、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C.绿地、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D.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绿地(2)有关该城市功能区评价的叙述,正确的是()A.工厂位于该市河流上游,污染水源B.高速公路经过城市边缘,造成噪声污染C.绿地呈环状分布,加剧城市热岛效应D.④功能区的布局遵循了市场最优原则和交通最优原则【解析】第(1)题,①位于湖泊附近,应为绿地;②位于郊区,应为工业区;③所占的面积最大,应为住宅区;④位于市中心,应为商业区。第(2)题,工厂靠近河流上游,但即使污染了河水,其流向也是远离该市,不会污染该市水源;高速公路绕过城市外围,不会对该市造成噪声污染;绿地呈环状分布,减弱了城市热岛效应;④功能区为商业区,布局在市中心和交通干线的交会处,遵循了市场最优原则和交通最优原则。【答案】(1)C(2)D2.下图示意东欧城市的典型空间结构。读图回答(1)、(2)题。(1)图中①、②、③代表的依次是()A.工业区、别墅区、绿化区B.绿化区、工业区、别墅区C.绿化区、别墅区、工业区D.别墅区、绿化区、工业区(2)该城市()A.老城区地租最高B.中心向西南方向移动C.空间形态变化受交通影响D.仓储式购物中心地处中心商务区答案(1)D(2)C解析第(1)题,③类用地分布于城市南部、东北和东南靠近铁路沿线的郊区,地处河流下游,地价较低,便利的对外交通有利于原料和产品运输,因此应为工业区;②类土地分布于居住区与工业区之间,设置绿地可以减少污染,改善环境;①类用地分布于城市北部、东北部的轨道交通线附近,地处河流上游,与其他功能区之间有绿地相隔,基本无污染源,环境优美,加之交通便利,应为别墅区。第(2)题,逐项分析如下:A项,老城区以教堂和政府建筑为主,缺少商业等服务机构,交通等基础设施并不优越,因此地价不会高于市中心,错误。B项,从老城区和新城区的分布来看,中心向东南方向移动,错误。D项,仓储式购物中心位于城市环道上,错误。故C项正确。专题三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和城市内涝问题1.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地区在我国城市化水平中的层次原因东部高中部中西部低我国经济发展存在地区差异: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相对较低在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等,现已形成综合实力雄厚、开放程度较高的城市密集地带。2.我国城市的内涝问题(1)内涝产生的原因:①降水极端事件是导致城市内涝的直接原因,近些年我国极端恶劣天气频发。②管道建设方面的原因。与地面建设相比,排水系统建设明显滞后。我国城市排水管道设计标准一般为1~3年一遇。③城市建设加快,缺乏科学规划。我国城市的面积越来越大,原有的水塘、湖泊、天然绿地不断减少,马路成了雨水收集系统。④道路硬化是主要原因。原来可以渗水的地面变成了不渗水的硬化地面,雨水的汇集速度越来越快。(2)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措施:①做好区域控制,做好城市规划。②提高排水管道设计标准。③打通硬化道路、停车地面与绿地之间的通道,降低人工绿地的高度,多设置透水地面,使雨水直接渗入地下。④在道路旁、停车场边、楼房的近处,设计露天低地或排洪沟,以便迅速排水。⑤建立城市极端天气预警系统和内涝应急预案。读中国分地区城镇化率示意图,回答(1)、(2)题。(1)图例分别代表的是()A.东部、全国、中部、西部B.中部、全国、东部、西部C.西部、中部、全国、东部D.全国、东部、中部、西部(2)该图直接反映的我国城镇化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A.城镇化发展较平衡,东、中、西部区域差异扩大趋势明显B.城镇化发展较平衡,东、中、西部区域差异扩大趋势不明显C.城镇化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区域差异扩大趋势明显D.城镇化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区域差异扩大趋势不明显【解析】第(1)题,我国东部地区是最发达的地区,西部地区是最落后的地区。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率呈正相关。所以,东部地区是城镇化率最高的地区,西部地区是城镇化率最低的地区。第(2)题,由图可以看出我国各个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并不平衡,从1986年到2008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率的差距呈增大趋势。【答案】(1)D(2)C3.2016年起,沈阳市计划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被称之为“水弹性城市”。据此结合图回答(1)~(3)题。(1)下列与沈阳建设海绵城市原因无关的是()A.自然生态渗水能力正逐步减弱B.硬质地面雨水渗透能力差,易形成城市内涝C.加大基础建设投资的需要D.建立蓄排结合治理体系,污雨水资源再利用(2)下列措施符合海绵城市改造需要的是()①改建条件允许的公园为“海绵公园”②增强道路绿化带的雨水消纳功能③关闭浑河上游地区的水污染企业④建设新建住宅雨水收集利用系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海绵城市建设主要影响到的水循环环节是()A.大气降水B.植物的蒸腾C.水汽的输送D.地下径流答案(1)C(2)D(3)D解析第(1)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路面硬化等导致透水性能差,自然生态渗水能力减弱,排水能力差,导致城市内涝的发生,建设海绵城市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与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无关,故选C。第(2)题,改建条件允许的公园为“海绵公园”,增强道路绿化带的雨水消纳功能,建设新建住宅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有利于海绵城市建设,而关闭浑河上游的水体污染企业是为了缓解水体污染,与建设海绵城市缓解城市内涝无关,故选D。第(3)题,海绵城市建设主要通过增加城市下渗量,改变地下及地表径流量,从而达到增加下渗,缓解城市内涝,同时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影响的主要环节为地下径流,对于大气降水以及植物蒸腾和水汽输送没有影响,故选D项。课时跟踪训练一、单项选择题北京城市副中心位于通州区潞城镇。2017年9月发布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确定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下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各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2章 城市与环境章小结课件 湘教版必修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006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