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硕士论文-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的叙事策略
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的叙事策略姓名:戴方方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指导教师:詹树魁20080601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的叙事策略作者:戴方方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董春萍构建和谐社会的渴望——读托尼·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山东文学(下半月)2008,(7)最蓝的眼睛是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通过讲述佩科拉的悲惨故事,莫里森所关注的似乎不仅仅是黑人小女孩这一处于边缘地位的群体,而是把目光更远地涉及到了在白人强势的文化冲击下黑人个体不和谐的自我、黑人家庭中不和谐的两性关系、在社会背景下不和谐的黑人杜区,所以,佩科拉对于蓝眼睛的渴望实质上反映的是莫里森对于构建黑人和谐自我,和谐家庭,和谐杜区,甚至是和谐社会的渴望.2.学位论文贾素芹托尼·莫里森两部早期作品《最蓝的眼睛》和《秀拉》的主题探讨及写作风格分析2005作为一名作家,莫里森无疑是成功的。1993年,她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美国黑人作家。这标志着黑人文学正式登上世界文坛。莫里森最早的两部作品-《最蓝的眼睛》和《秀拉》的问世为她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黑人妇女作家作品题材的一个突破。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使用诗意化的语言描述了一些从未在其他美国文学作品里出现的黑人女性形象.通过对这两部作品中两位黑人女主人公成长经历的描述,莫里森展示了由白人文化冲击所造成的黑人心灵文化的迷失,及他们对本身经济弱势的忧虑与无助,并着重描述了在种族与性别双重压力下的美国黑人女性。本文旨在从《最蓝的眼睛》和《秀拉》人手,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共同主题、人物、环境、及语言特色的分析,探讨其早期作品的重要意义。本论文分成五章:第一章是简介部分。本章主要介绍了托尼·莫里森和她的主要作品。第二章是对《最蓝的眼睛》和《秀拉》的简述。本章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社会和文学背景的介绍及内容简介,探讨了作为莫里森最早的两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和《秀拉》对奠定莫里森在黑人文学史上地位所起的作用及其对研究莫里森其他作品的重要意义。第三章是本论文的重点。本章着重分析了《最蓝的眼睛》和《秀拉》的共同主题,其中包括黑人家庭寻求自我、女性主义、自然、黑人文化、死亡与自我毁灭等。第四章从这两部小说中的写作手法着手,分析莫里森是如何运用其独特的语言和写作风格来组织句子,揭示复杂人物,发展故事情节,同时并能引起读者兴趣的。第五章是结论部分。3.期刊论文杜小惠托尼·莫里森小说《最蓝的眼睛》的布鲁斯美学-电影文学2007,(19)本文通过对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小说最蓝的眼睛的布鲁斯美学的分析,指出作家将布鲁斯音乐自觉地运用到文本创作之中,从而使布鲁斯这一美国黑人独创的艺术形式与小说创作融为一体,体现了美国黑人文学独特的美学价值.4.学位论文钟慧从黑人女性主义视角看黑人女性身份认同之路——评托尼·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秀拉》与《伊甸园》2008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是当代美国文坛最具影响力,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托尼·莫里森的小说一直密切关注黑人妇女的自我意识,她们在性别、种族双重压迫下对独立和自我身份认同的追寻等问题。国外的文学评论界从多种角度对莫里森作品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国内对莫里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作品的创作手法,文学特色等,有的评论者从黑人女性主义角度研究她的作品,但局限于单部作品,鲜有人用此理论研究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秀拉》与《伊甸园》。本文试图从黑人女性主义视角探讨三部小说中的黑人女性身份认同之路,从而揭示其复杂性,并体现作家对黑人女性身份的思考。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引文部分,介绍了本文作者所运用的黑人女性主义批评手法,托尼·莫里森的生平,国内外对她作品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及本文的研究意义。第二章分析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家”是黑人女孩身份认同的起点。一方面,本文从两位黑人女孩不同的身份选择与“黑人之家”的联系分析黑人女孩的身份困境;另一方面,通过叙述人克劳迪娅与波莉命运的联系分析黑人女孩成长后将面临的身份矛盾。第三章论述在小说《秀拉》中,成年后的黑人女性如何看待自己和世界。本论文从主人公的出走与回家分析小说中表现的黑人女性自我与黑人社区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揭示黑人女性在身份认同中面临自由女性与母亲角色的两难选择。第四章详细阐述莫里森在作品《伊甸园》中对黑人女性身份认同之路的进一步探索,而此前黑人女性身份认同中的一些矛盾,则得到了解决。本文从两个社会性别阵营的冲突揭示黑人女性真正的家之所在,从黑人女性漂泊形象剖析黑人女性认识自我之路,并指出如同神话中的伊甸园那样,莫里森笔下的伊甸园是黑人女性临时的避难所。第五章是论文的结论部分,指出莫里森笔下人物的身份认同经历了一个从社区到外面世界、再回到社区的过程,从身份的迷失到困惑、再到自我认同与彼此认同的发展过程,体现莫里森在创作中呈现出的矛盾、迟疑以及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揭示黑人女性身份认同之路的艰辛与复杂性。因此,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女性身份认同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5.期刊论文曲晓慧.QUXiao-hui文化的冲击与心灵的异化——浅谈托尼·莫里森小说《最蓝的眼睛》的叙述结构-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28(7)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通过描写一个黑人小女孩的悲惨遭遇痛斥了种族歧视的罪恶;同时,表现出莫里森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关注和强烈的民族感情.文章从叙述结构上对该小说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在白人文化冲击下黑人心灵的异化.6.期刊论文周珊简评托尼·莫里森处女作《最蓝的眼睛》的写作特色-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2)着重阐述了托尼@莫里森在其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所采用的灵活多变的写作手法.在简述了莫里森的背景和小说创作缘由之后,首先从小说的叙事结构入手说明多元化的视角对揭示种族压迫大背景下一个无助黑人女孩悲惨命运这一主题起到关键作用,引发读者从各个层面产生共鸣;其次,进一步剖析这部作品颇令人费解的篇章结构安排,阐明这些看似不相关联的片段却有着无形的主线将它们紧密相连;最后论述了小说中诸多寓意深刻的隐喻所体现的含义和所赋予故事的优美的叙述语言.7.期刊论文高继海佩科拉悲剧探源--评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1(3)本文论述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所反映的种族歧视问题,阐明白人的主流文化是如何压抑、摧残黑人女孩的,揭示小说作者向自己同胞传达的信息:对压迫要反抗、要斗争.8.学位论文李良春论托尼·莫里森小说《宠儿》和《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家庭关系2006托尼·莫里森(1931-)是20世纪最为杰出的非洲裔女作家,以其卓越的创作才华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美国黑人女性。她以其文学和艺术方面的成就跻身于现代文学大师之列,其作品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争鸣,尤其是她的《宠儿》和《最蓝的眼睛》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小说。然而国内外鲜有人从黑人家庭的视角对这两部小说进行研究。为了揭示莫里森小说中黑人生存困境悲剧的意义,本文结合勒温的群体动力心理学理论,对《宠儿》和《最蓝的眼睛》的黑人家庭关系进行探讨,发现黑人个体行为异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关系对个体负面的影响,而黑人社区对于个体家庭的影响又造成了她们不同的命运结局。通过分析,本文得出结论:个体与群体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个体只有在自己的群体中才能找到自我。所以黑人个体必须依靠群体,勇于接受自己的过去,并且在本民族文化信仰的意识和觉醒下,求得个性的发展,才能走出困境,找到积极的生存策略。本文依据群体动力心理学理论对黑人家庭关系进行初步研究,旨在为国内研究莫里森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另外,唤起全社会对当今黑人这样的少数族群的生存现状的关注,是本论文的另一个研究目的。9.期刊论文张良红托尼·莫里森笔下的风景——评小说《最蓝的眼睛》叙事艺术-文教资料2008,(27)作为美国黑人文学第三次高潮中的代表、美国小市镇黑人生活高超的记录者,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在保持传递民族文化重要性这一深刻主题的同时,为树立美国黑人女性叙述声音开辟了先河.该小说独特的叙事方式为作者在文坛上赢得了稳定的地位.黑人女性叙述声音、叙事技巧和非纯粹艺术的创作三个方面是小说最蓝的眼睛中最显著的叙事艺术特点.10.期刊论文陈晨论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身份认同-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0,(3)从作者对过去的审视与再发现、主人公的身份认同之路、叙述者的身份认同之路三个角度对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身份认同进行阐释,从而进一步指出托尼·莫里森意在引导黑人,尤其是黑人妇女儿童坚持自我,认同自己的种族身份.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ed94c66e-ca1f-470e-9856-9e02015fee03下载时间:2010年10月1日
本文标题:硕士论文-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的叙事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02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