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动物病理》复习资料
《动物病理》复习资料《动物病理》审查材料1。名词解释1。疾病:指动物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的损伤和抗损伤过程,损伤占优势。2.出血:血液(红细胞)流出血管或心腔之外称为出血。3.出血性浸润:血液进入组织间隙,叫做出血性浸润。4.贫血:循环血液总量减少或单位容积外周血液中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数低于同龄、同性别健康动物的正常值,称为贫血。5.营养不良性贫血:因营养物质(造血必须原料)缺乏而引起的贫血称营养不良性贫血。6.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塞血管腔的过程,称为栓塞。7.梗死: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组织器官因缺血而发生的坏死而形成的区域,称为梗死。8.贫血性梗死:组织结构较致密的脏器发生动脉阻塞时,因侧支血管细而小,梗死形成时从侧支血管进入坏死组织的血量少,梗死区呈灰白色,又称为白色梗死。9.水肿:过多的水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称为水肿。10.浮肿:皮下水肿称为浮肿。11.积水:大量液体积聚在浆膜腔时,称积水或积液。12.脱水:机体在某些情况下,由于水和电解质的摄入不足或丧失过多,而引起体液总量减少,并出现一系列功能、代谢紊乱的病理现象,称为脱水。13.等渗性脱水:机体失水、失钠比例大致相等,又称混合性脱水。14.高渗性脱水:以水分丧失为主,盐的丧失较少的一种脱水,又称缺水性脱水、单纯性脱水。15.代射性酸中毒:由于代谢障碍引起体内固定酸生成过多或碱性物质(碳酸氢根)大量丧失,导致酸碱平衡紊乱的现象,称代谢性酸中毒。16.萎缩: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细胞,由于物质代谢障碍而发生体积缩小和功能减退的过程,称萎缩。17.心力衰竭细胞:左心衰竭肺淤血时,有些巨噬细胞吞噬了红细胞并将其分解,胞浆内形成含铁血黄素,此时这种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18.变性:变性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明显增多的病理现象。19.西米脾:脾脏发生淀粉样变时,眼观脾脏体积肿大,质地稍硬,切面干燥,脾白髓如高粱米至小豆大小,灰白色半透明颗粒状,外观与煮熟的西米相似,故称“西米脾”。20.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因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肝脏切面肉眼呈红(淤血区)黄(脂肪变区)相间,形似槟榔切面的条纹,故称槟榔肝。21.坏死:在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病理性死亡,称为坏死。22.液化性坏死:由于坏死组织中可凝固的蛋白质太少,或坏死细胞自身及浸润的中性粒细胞等释放大量水解酶,或组织富含水分和磷脂,则细胞组织坏死后易发生溶解液化,称为液化性坏死。23.坏疽:是组织坏死后受到环境感染引起的继发性坏变化。24.代偿: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动物机体一些组织、器官的代谢和功能发生障碍或组织结构遭受破坏时,机体通过相应组织、器官的代谢改变、功能加强或形态结构改变进行代替、补偿的过程,称为代偿。25.创伤愈合:创伤愈合是指创伤造成的组织缺损,通过损伤部位周围的健康组织再生进行修补的过程。26.肥大: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并伴有功能增强,称为肥大。27.再生:体内细胞或组织损伤后,由邻近健康细胞分裂增殖进行修补的过程,称为再生。28.肉芽组织:由新生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幼稚阶段的纤维结缔组织。29.溃疡:皮肤或粘膜的坏死脱落后,局部留下深的组织缺损称为溃疡。30.炎症:炎症是机体对致炎因素引起的损伤所产生的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应答性反应。31.变质性变化:变质性变化是指炎症局部组织细胞物质代谢障碍并发生变性和坏死的总称。32.蜂窝织炎:指发生于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慢性化脓性炎。33.纤维素性炎:以渗出大量纤维素为特征的炎症。34.渗出性变化:渗出性变化是指炎区组织发生的血管反应、液体渗出和细胞渗出的总称。35.浮膜性炎症:发炎部位形成的纤维素性伪膜易于剥离,组织损伤较轻。36.蓄脓:指浆膜发生化脓性炎时,脓性渗出物大量蓄积于体腔内的现象。37.化脓:坏死组织被嗜中性白细胞释放的蛋白分解酶分解液化成为浓汁的过程。38.败血症:败血症是指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生的毒素和其他代谢产物侵入血液循环,并随血流不断扩散,造成广泛的组织损伤和严重的物质代谢障碍的全身严重感染的病理过程。39.发热:发热是指恒温动物在致热源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解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0.5℃),并伴有全身性反应的病理过程。40.致热原:凡能引起机体发热的物质称为热源刺激物,或称为致热源(EP)。41.稽留热:体温升高到一定程度后,持续于高水平,且昼夜温差变动不超过1℃。42.驰张热:体温升高后,昼夜温差超过1℃以上,但最低点不会降至常温。43.脱水热:脱水持续进行,机体血液浓稠,血容量减少而导致循环障碍,从腺体、皮肤、呼吸器官分泌和蒸发的水分减少,散热困难,热量在体内蓄积,引起发热,称脱水热。44.缺氧:因组织供氧不足或用氧障碍,而导致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45.氧含量:是指机体100ml血液的实际带氧量,包括血红蛋白结合氧和血浆中物理溶解氧。46.血氧分压:以物理状态溶解在血浆内的氧分子所产生的张力。47.黄疸:由于胆色素代谢障碍,血浆胆红素浓度增高,是动物皮肤、粘膜、巩膜等组织黄染的病理现象称为黄疸。48.溶血性黄疸: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血清中的非酯型胆红素增多而引起的黄疸,也称肝前性黄疸。49.实质性黄疸:也称肝性黄疸,由于肝功能障碍,其摄取、转化和排泄胆红素的能力降低所致的黄疸。50.阻塞性黄疸:各种原因造成胆管狭窄或阻塞,使胆小管和毛细血管内压力增大而破裂,是酯型胆红素排出障碍而逆流入血引起的黄疸,也称肝后性黄疸。51.钙化:体液中的钙盐以固体状态析出并沉着于病理产物或局部组织中的现象,称病理性钙盐沉着,简称钙化。52.尸冷:指动物死亡后,尸体温度逐渐降低至外界环境温度相等的现象。53.尸斑:尸体倒卧侧组织器官的坠积性郁血,称为尸斑。54.尸体自溶:指动物体内的溶酶体酶和消化酶如胃液、胰液中的蛋白分解酶,在动物死后,引起的自体消化过程。55.肿瘤:指动物机体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对其生长失去控制,导致异常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这种新生物所形成的局部肿块,称为肿瘤。56.浸润性生长:肿瘤组织向邻近组织侵犯、延伸,侵入周围组织间隙、淋巴管或血管内。59.皱缩肾:肾脏体积缩小,质地变硬,表面高低不平,呈弥漫性细颗粒状,颜色苍白的一种病变,也叫慢性肾小球肾炎。二、填空题1.疾病的外因包括生物性致病因素、化学性致病因素、物理性致病因素和营养性因素等。2.疾病内因包括机体防御功能及免疫功能降低、机体的反应性、遗传因素和机体的应急改变。3.生物性致病因素引起的疾病,其阶段性表现明显,通常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和转归期四个时期。4.传染病的病程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转归期四个时期。5.水肿的发生原因有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和水、钠潴留等。6.常见的水肿有皮肤水肿、肺水肿、脑水肿、浆膜腔积水和实质器官水肿等类型。7.脱水的类型有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和等渗性脱水。8.血液中调节PH值得缓冲对有碳酸氢盐-碳酸缓冲对、磷酸氢盐缓冲对、血浆蛋白缓冲对和血红蛋白缓冲对等。9.调节血液酸碱平衡的有血液循环系统、肺脏、肾脏和组织细胞。10.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有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11.全身性贫血的种类有失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营养不良性贫血。12.缺氧是由于供氧不足和用氧障碍所致。按产生的缘故缺氧可分为呼吸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性缺氧四种类型。13.休克的种类很多,按病因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创伤性休克和神经性休克。14.失血性休克按微循环的改变分为休克前期、休克代偿期和缺血缺氧期三期。15.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偶氮试验呈间接反映阳性,粪的颜色加深,尿的颜色加深。16.肝性黄疸的特点是偶氮试验呈双向反映阳性,尿的颜色加深,粪的颜色变淡。17.肝后性黄疸的特点是偶氮试验呈直接反应阳性,尿的颜色加深,粪的颜色变淡。18.根据体温变化的特点,可将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其中,体温下降期的特点是产热小于散热,动物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加强。19.发热常见的热型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回归热等类型。20.引起充血的原因有温度、机械损伤、炎症和生物因素等。21.充血可分为侧枝性充血、炎性充血、减压后充血和血管神经性充血四种类型。22.血栓形成的条件可归纳为心血管内膜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和血液性质的改变三个方面。23.血栓的头部又称之为白色血栓,其主要组成成分是血小板。24.血栓形成的原因有心血管内膜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和血液性质的改变。且只有同时具备两个及其以上原因才能形成血栓。25.血栓形成后,其结局有如下三种可能:软化、溶解、吸收、机化、再生和钙化。26.出血的类型有破裂性出血和漏出性出血。27.出血按血管的损伤程度可分为破裂性出血和渗出性出血。尿中带血称尿血,粪中带血称为血粪,组织间隙中带血称出血浸润。29.肝脂肪变性依据变性细胞与中央静脉的位置不同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30.坏死的类型有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和坏疽。31.凝固性坏死的类型有贫血性梗死、干酪样坏死和蜡样坏死。32.组织细胞损伤的形态变化中萎缩和变性是可复性变化,坏死是不可复性变化。33.代偿可分为代谢代偿、功能代偿和结构代偿三种形式,但三者往往是相互联系的。34.局部性萎缩,后者可分为废用性萎缩、神经性萎缩、压迫性萎缩、缺血性萎缩和激素性萎缩。35.影响再生的局部性因素有再生能力、____________、感染和异物。36.坏死细胞的核的变化是核浓缩、核破碎和核溶解。37.栓塞的种类有血栓性栓塞、脂肪性栓塞、气体性栓塞和其他栓塞等。38.梗死的类型有贫血性梗死和出血性梗死。39.水泡变性主要见于一些病毒性疾病,如口蹄疫、水泡。40.病理性钙化主要有营养不良性钙化和转移性钙化两种。41.颗粒变性的器官形态学上的变化是体积肿大,颜色苍白,呈煮肉状。42.坏死的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为吸收再生、腐离脱落、机化、包囊形成和钙化。43.肉芽组织是一种幼嫩结缔组织,组织外观呈鲜红幼嫩颗粒状。44.肉芽组织的性能包括填补伤口和其他缺损组织或连接断裂的组织、抗感染,保护创面和机化或包裹坏死组织、血栓、血凝块及其他异物。45.创伤愈合的类型主要有第一期愈合和第二期愈合。46.第一期愈合的特点是创伤小、创缘平整、创内异物少、炎性反应轻微、愈合所需时间短,愈合后形成的疤痕小。47.家畜发生胃肠臌气或腹水,在穿刺放气、放水时一定要注意速度不能太快,以免胃肠发生减压后充血,而脑发生贫血,在临床上导致严重后果。48.局部血液循环阻碍体现为充血、郁血、梗死、栓塞和血栓等。49.变性可分为细胞肿胀、脂肪变性、透明变性、淀粉样变性和纤维素样变性等五种类型。50.炎症的部分症状有发热、白细胞增多、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机能增强和血清急性反应物形成。51.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变质、渗出和增生。具有吞噬能力的炎性细胞是白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等。52.虎斑心属于变质性炎,猪瘟的回盲口出现扭扣状溃疡属固膜性炎,绒毛心属浮膜性炎。53.变质性炎见于肝、心和肾等实质性器官,疾病过程中,以炎区组织发生变质变化为主,常发生于、等部位。54.渗出变化过程中,白细胞渗出的过程分为边移、贴壁和游出。55.败血症的特点是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56.肿瘤的生长方式有膨胀性生长、突起性生长、弥漫性生长和侵润性生长。恶性肿瘤主要通过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种植性转移和接触性转移这三种途径转移。57.良性肿瘤的生长方式有突起性生长和膨胀性生长;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有浸润性生长和弥漫性生长;58.肿瘤的转移方式有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种植性转移和接触性转移。59.大叶性肺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可分为充血水肿期、红色肝变期、灰色肝变期和消
本文标题:《动物病理》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037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