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课时二氧化碳的制备与利用1.药品: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的药品为碳酸钙和。2.反应原理:。3.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检验二氧化碳气体通常用,验满的方法是。4.二氧化碳常用于灭火,是由于二氧化碳。5.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要检验二氧化碳含量,方法是做试验。稀盐酸碳酸钙(CaCO3)+盐酸(HCl)氯化钙(CaCl2)+水(H2O)+二氧化碳(CO2)澄清石灰水将燃着的火柴放在集气瓶口,熄灭则满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灯火【例题】某学生在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时,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对课本中的气体发生装置(图A)进行了改变(图B)(如图所示)。(1)改进后装置的优点为。解析:(1)B与A相比较,B可以通过固液分离来控制反应,使之进行或停止。答案:(1)便于控制反应进行解析:(2)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3)为了防止二氧化碳被蜡烛燃烧产生的热气流上升而带走(或使高的蜡烛先接触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应沿烧杯壁慢慢倒入。(3)沿烧杯壁慢慢倒入蜡烛火焰由低到高依次熄灭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答案:(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2)将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3)将D中的CO2倒入C中做性质实验时,操作方法是;观察到的现象是,说明CO2具有的性质是。【重点难点提示】1.实验室制取气体时,除从原理上考虑外,还要考虑反应速度、操作性、安全性、经济性、环保性等。收集时,需考虑溶解性与密度。2.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一般步骤:一组(组装实验仪器);二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三装(装入药品);四收(收集气体);五验(验满)。3.①二氧化碳具有不能燃烧,一般情况下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②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易错易混警示】1.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只能用稀盐酸,不能使用稀硫酸,因为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生成微溶的硫酸钙附着在碳酸钙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不用粉末状的碳酸钙或碳酸钠,因为它们与盐酸反应速率过快,难以收集二氧化碳。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一般不选择浓盐酸,因为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使制得的二氧化碳不纯。3.检验和验满在选择试剂及方法上的区别:检验是利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证明此气体是二氧化碳;验满是指已知是二氧化碳气体,用燃着的火柴来证明。1.下列关于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取、收集、临时存放的实验装置中,正确的是()A.②④⑤B.②④⑥C.①⑤⑥D.②③⑤A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用双氧水与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可用相同的发生装置,这是因为()①它们都是固体与液体混合②它们都可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③制取时都不需要加热④它们都是难溶于水的气体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①②④B3.下列有关“固液反应,不需加热”的气体发生装置合理的是()D4.某气体在0℃和1.01×105Pa时密度为1.98g/L,该条件下空气的密度为1.293g/L,该气体易溶于水,在实验室收集此气体时用()A.排水集气法B.向上排空气集气法C.向下排空气集气法D.以上方法均可以B5.在实验操作考查中,小明抽到的题目是“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和验满”。下图是他的主要实验步骤,其中操作有误的是()6.干涸的深井底部二氧化碳浓度较大,是因为()A.井底放出二氧化碳B.井底阴暗,无阳光照射C.二氧化碳不与氧气反应D.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7.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但当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超过正常含量,就会危害到,所以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应该注意。DD人体健康通风换气8.可以一次性鉴别出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正确方法是()A.分别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B.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C.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D.分别观察颜色或闻气味C9.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学习了气体的制取和收集后,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请你一起参与,并完成下面题目内容:(1)写出下列仪器名称:a,b。(2)若用D装置收集氧气,则氧气应从(填“c”或“d”)口通入。(3)装置B可用于制取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为。(4)若用装置E收集二氧化碳并测量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酒精灯长颈漏斗c碳酸钙+盐酸氯化钙+水+二氧化碳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与水反应10.根据图示完成相关问题:(1)写出标号为①的仪器名称:。(2)制取气体前图C的操作是。(3)实验室用图A装置制取二氧化碳的符号表达式为,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图B装置中,无明显现象,可能的原因是。铁架台检查装置的气密性CaCO3+HClCaCl2+H2O+CO2使用的盐酸为浓盐酸
本文标题:2018届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2章 身边的化学物质 第2节 奇妙的二氧化碳 第2课时 二氧化碳的制备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175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