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地理第8讲地球表面形态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01夯基固本考点突破02模拟精选演练提升03课后达标检测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b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a(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b(3)地质构造的类型b(4)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d3.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d4.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d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地质作用类型(按能量来源分)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相互关系内力作用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地球内部的_____地壳运动、岩浆活动、________、地震等各种地表形态都是__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力作用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__________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热能变质作用太阳能内外力两个角度看内、外力作用关系(1)二者同时作用于地壳,从相反方向改变地表形态。内力作用塑造了地表形态,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外力作用不断对地表进行破坏,使得地表趋向于平缓。(2)在同一地区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区同一时期,可能会以某种作用占优势。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发展变化中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的时间或地点,外力作用可能占优势,如河流或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2020·嘉兴联考)下列有关内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表形态是在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B.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内力作用C.内力作用表现为地震、地壳运动、泥石流和滑坡D.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重力能解析:选A。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A正确。促使地表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B错误。泥石流、滑坡为外力作用,C错误。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是太阳辐射能,D错误。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1)基本观点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六大板块内还有若干小板块)。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板块内部比较_____,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板块张裂常形成_____或海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_____和造山带。稳定裂谷海沟(2)六大板块的分布示意图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板块运动边界类型宏观地形实例碰撞挤压_____边界大陆板块互相碰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或_______________山脉、青藏高原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海岸山脉、岛弧和海沟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日本海沟消亡高原喜马拉雅板块运动边界类型宏观地形实例张裂分离_____边界大陆板块间的张裂形成裂谷、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洋板块间的张裂形成_____大西洋海岭生长海岭3.地质构造的类型类型判断依据形态岩层顺序褶皱背斜中间向上隆起中心_____、两翼_____向斜中间向下凹陷中心_____、两翼_____断层地垒岩层断裂,相对_____地堑岩层断裂,相对_____老新新老上升下降4.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及成因实例地貌成因褶皱背斜山谷岩层_____喜马拉雅山顶部受张力,物质疏松易被侵蚀向斜谷山岩层_____槽部受挤压,物质坚硬难被侵蚀上拱下弯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及成因实例地貌成因断层地垒_____山地岩层上升突出华山、泰山、庐山地堑裂谷、凹陷地带岩层下降凹陷渭河谷地、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块状1.褶皱与断层的比较褶皱断层背斜向斜判断方法从形态上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褶皱断层背斜向斜构造地貌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侵蚀后地貌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3.地质剖面示意图的信息解读与获取(1)沉积岩特征与岩层新老关系①具有层理构造是沉积岩的突出特征。层与层的界面叫层面,通常下面的岩层比其上部的岩层年龄古老。沉积岩岩层序列:先沉积的岩层在下部,后沉积的岩层在上部。因此,愈处于上部的岩层年龄愈新;未被干扰的沉积岩层在时代上一定是连续的,层面应该接近于水平(如图a)。②沉积岩的另一特征是许多沉积岩含有化石。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含有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含有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2)岩层古侵蚀面与地壳升降运动正常连续沉积,岩层层面相邻的岩层年龄应该是连续的,层面接近水平且整合接触。若上下岩层之间有沉积中断或陆上剥蚀,上下岩层间层面就表现为不整合接触或古侵蚀面(如图b)。地壳上升,地表岩层遭受剥蚀;地壳稳定或下降,地表侵蚀减弱甚至转为接受沉积。因此,岩层间的古侵蚀面,反映该地区有地壳抬升时期。如图b,该地区早期地壳稳定,连续接受沉积;中期有过地壳抬升,岩层遭受剥蚀而形成古侵蚀面;后期地壳下降,接受沉积。(3)侵入岩的穿插与岩层新老关系岩浆侵入地表以下冷凝而形成侵入岩(侵入体)。岩浆活动在上升运动的过程中,可能会侵入上部的岩层,也可能侵入先前形成的侵入体。岩浆活动活跃的地区,侵入体相互穿插,错综复杂(如图c)。一般来说,后生成的侵入体穿插早生成的侵入体,早生成的侵入体是断裂的,后生成的侵入体是连续的。因此,侵入体晚于被侵入的围岩;连续的侵入体晚于被穿插的侵入体。如图c,侵入体②④⑤晚于周围围岩①;接触变质体③与侵入体②年龄接近;侵入体④晚于侵入体②,早于侵入体⑤。(4)褶皱、断层与岩层新老关系褶皱与断层是常见的地质构造。岩层受地质作用发生弯曲变形或断裂错动。当然,先有褶皱与断裂活动的岩层,才能有褶皱和断层构造。褶皱、断层构造的上覆岩层晚于褶皱、断层活动。褶皱与断层活动的先后顺序,主要看岩层层面与断裂面的形态关系。如图d,褶皱(④)活动早于断层(③)活动;断层活动晚于沉积岩Ⅰ、沉积岩Ⅱ和岩浆岩Ⅰ;岩浆岩Ⅰ晚于岩浆岩Ⅱ。(5)喷出岩与围岩、上覆岩层的关系如图d,岩浆岩Ⅱ喷出地表形成锥形体。岩浆岩Ⅱ与沉积岩Ⅱ、沉积岩Ⅰ的关系,主要看锥形体的位置。因为岩浆岩Ⅱ形成的锥形体完全在沉积岩Ⅱ之上,故沉积岩Ⅱ早于岩浆岩Ⅱ;沉积岩Ⅰ覆盖在岩浆岩Ⅱ形成的锥形体上,故沉积岩Ⅰ晚于岩浆岩Ⅱ。(2019年4月浙江选考)下图为某湖泊区域地质构造示意图。图中等值线为该区域250万年以来沉积物等厚度线。据此完成1~2题。1.该湖湖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风化侵蚀B.搬运沉积C.构造抬升D.断裂下陷2.在外力作用下,该湖盆区的湖泊最容易形成陆地的是()A.甲B.乙C.丙D.丁解析:第1题,读图并结合图例可知,该处湖盆周边地区为抬升地区,湖盆地区应为断裂下陷形成,C错误、D正确。而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均属于外力作用,外力作用一般使地表趋于平坦,不是湖盆形成的原因,A、B错误。故选D。第2题,在外力沉积作用下,地势较低地区与较高地区的高差通常会变小,图示甲区域在四地中,等厚度线稀疏,说明湖盆平坦;厚度值较小,说明深度较小,最容易被泥沙淤积形成陆地,故选A。答案:1.D2.A(2018年11月浙江选考)图1为全球海陆分布及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图2为四种板块边界类型示意图。回答第3题。3.图1中四地与图2板块边界类型对应正确的是()A.①—甲②—丙③—乙④—丁B.①—乙②—丁③—甲④—丙C.①—丙②—甲③—乙④—丁D.①—丁②—乙③—甲④—丙答案:C4.下图为某地地层示意图。从P点向下钻井,当钻头位于①②③层时,可能分别探测到()A.天然气水石油B.水石油天然气C.石油天然气水D.天然气石油水解析:选D。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根据水、气、油的密度即可作出判断,天然气的密度最小,位于最顶部;水的密度最大,位于最底部。下图示意某区域板块及岩浆的运动状况。读图回答5~6题。5.推动板块运动的主要能量来自()A.太阳辐射能B.海洋潮汐能C.地球内部放射能D.地球自身重力能6.下列水域的形成,与图示板块运动结果基本吻合的是()A.地中海B.日本海C.里海D.红海解析:第5题,图示地球内力作用形式有板块运动和岩浆活动,主要的能量来源是地球内部的放射能,故C正确。第6题,图示板块背离运动,中间区域逐渐扩大,属于生长边界。地中海位于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相对运动的消亡边界,面积逐渐减小,故A错误。日本海和里海在板块的内部,不在板块的交界处,故B、C错误;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面积不断扩大,故选D。答案:5.C6.D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1.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1)风化地貌:如花岗岩的球状风化。(2)侵蚀地貌:如_____侵蚀地貌(如峡谷、瀑布),风力侵蚀地貌(如风蚀蘑菇),_____侵蚀地貌(如峡湾),海浪侵蚀地貌(如海蚀崖)等。(3)沉积地貌:流水沉积地貌(如三角洲、冲积扇),_____沉积地貌(如沙丘),冰川沉积地貌(如冰碛丘陵),海浪沉积地貌(如滨海沙滩)等。(4)图略(见练习)。流水冰川风力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人类活动对__________的影响是明显的。人类对地表既有有利的改造,也有不利的影响。(能根据具体情况作辩证分析)地表形态1.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的区别(1)风化作用裸露于地表的岩石受到多种因素(温度、水、大气、生物等)的破坏作用,其理化性质发生变化,如颗粒变细、矿物成分改变等,这个过程称为风化作用。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岩石风化作用与水分和温度密切相关,温度越高,湿度越大,风化作用越强;但在干燥的环境中,主要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且随着温度的升高,物理风化作用逐渐加强;但在湿润的环境中,主要以化学风化作用为主,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化学风化作用逐渐加强。物理风化主要受温度变化影响,化学风化受温度和水分变化影响都较大。从地表风化壳厚度来看,温度高、水分多的地区风化壳厚度最大。(2)风力作用表现为风对地表物质的风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是风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气候干旱区具有干燥多风、地表植被稀疏甚至完全裸露等自然特征,因那里的风力作用很强,成为荒漠地貌发育的主要动力,形成千姿百态的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3)二者区别①风化作用可以理解是没有速度和动能的,一般是在原地进行的;而风力作用是有速度和动能的,风力侵蚀是在运动中进行的。②参与风化的主要因素有温度、水、空气、生物等,而参与风力侵蚀的主要因素是风。③风化作用是“大块变成小块”,是把大块岩石变成碎屑,但它仍与母体在一起;风力侵蚀是“小块被搬走,大块越来越小”,它使这些碎石从母体上剥离下来并被搬走了。(4)图解冻融作用2.磨蚀作用与球状风化的区别(1)磨蚀作用是侵蚀作用的一种。磨蚀作用是指被搬运的粗粒碎屑以滚动或跃移方式前进,沿途撞击河床和岸壁,砂砾之间发生相互碰撞和研磨,使其粒径变小,棱角被磨圆。岩石或矿物颗粒在搬运过程中经冲刷、滚动、撞击,棱角被磨圆的程度称为磨圆度。与冰川相比,流水和风力作用的磨圆度更好。(2)球状风化是指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棱边受两个方向的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3.沙丘地貌相关信息解读与获取沙丘是由风堆积而成的小丘或小脊,常见于海岸、某些河谷以及干燥沙地表面。如图,静止沙丘的堆积层理表现为从下向上的不断堆积。移动沙丘的堆积层理表现为顺着盛行风向形成的前后堆积。无论是静止沙丘还是移动沙丘,其缓坡为盛行风的迎风坡,陡坡为盛行风的背风坡。4.流水侵蚀作用与流水溶蚀作用的区别流水侵蚀作用水流掀起地表物质、
本文标题:(浙江选考)2021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 第8讲 地球表面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235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