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01自学——必备知识02探究——热考重点04精练——高效作业03追踪——命题动向知识点一废宰相,设内阁1.宰相制度的废除(1)背景:明太祖认为________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2)措施①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________。②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________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③下令以后不许再立________。(3)影响①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②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丞相胡惟庸六部丞相2.内阁的出现(1)原因: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政务繁多。(2)过程①奠基:明太祖设置________________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但很少能参决政事。②确立: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________,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出现。③发展:明宣宗时,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________。④全盛: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________,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3)评价①内阁不是法定的________________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②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君权起制约作用。殿阁大学士文渊阁票拟权内阁中央一级明朝政治制度的创新废丞相、罢中书省,是明初政治体制的一个重大变革,也是朱元璋立法创制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以上创制,明朝的国家体制形成了以下格局:“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这里的朝廷就是皇帝,而已不同于“宋朝皇帝加宰执等于朝廷”的政治概念。——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核心论点:明朝废丞相,罢中书省,权力集中于皇帝,君主专制达到新阶段。明初宰相制度的废除结束了古代中国政治史上长期存在的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知识点二军机处的设立1.背景(1)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2)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3)康熙帝时,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议政王大臣会议2.设立(1)时间:________时。(2)目的:办理西北军务。雍正帝3.职能(1)接受皇帝召见,________________。(2)按皇帝旨意拟写成文,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跪受笔录4.作用(1)提高了行政效率。(2)君主专制加强,________________进一步巩固。中央集权军机处出现的影响作为清朝中央决策特色机构,军机处的出现绝非针对内阁,而是试图将已经形成的皇帝“乾纲独断”局面制度化和规范化,然而,决策制度化在方便皇帝独裁的同时,在另一方面又因其改变了顺康以来传统统治方式和权力结构,逐渐给皇权带来了一些新的异己因素,这是其创始者始料不及的。——高翔《略论清朝中央权力分配体制》核心论点:军机处的设立使皇权得到高度集中和有效使用,标志着中国封建君主极权专制已发展到了顶峰。【易错提醒】明朝内阁与英国近代内阁明朝的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而英国近代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知识补遗】改土归流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领,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是指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世袭土司统治,而改任流官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这些措施的推行,加强了中央王朝对边远地区的统治,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发展以及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教材拓展】八股取士明清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故名八股取士。明清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构图解史】军机处的特点信息提取:军机处反映出清朝中枢决策机构逐渐走向封闭性,但机构简单,办事效率高。【图示识记】用“一废、二设、走极端”概括明清政治【史识史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演变的趋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历史阶段的发展演变,到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明初宰相制度的废除结束了古代中国政治史上长期存在的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清代军机处的设立则标志着专制皇权达到顶峰。明清政治体制日益僵化,阻碍了古代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重点一明清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特点、影响“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1.内阁首辅首辅是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明中期后,大学士又称为“辅臣”,首席大学士称为“首辅”,或称“首揆”“元辅”。嘉靖、隆庆和万历初期,首辅、次辅界限严格,首辅职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权力最大,内阁中亦争夺剧烈,次辅不敢与之较。清代领班军机大臣之权极重,亦称为首辅。清朝的内阁首辅是指首席内阁大学士,名义上相当于宰相之职。[对点训练]1.万历十四年(1586年),内阁首辅申时行首言立国本一事,之后言官们请求神宗册立庶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立储之事,纷争不断,持续时间长。后明神宗终于让步,立朱常洛为太子,国本之争以士大夫的胜利而告终结。明代国本之争表明()A.众治政治已经形成B.立储法度一直传承C.君臣关系彻底恶化D.皇权专制受到限制解析:选D。据题干可知,明代国本之争最终以皇帝让步,士大夫的胜利而结束,这表明皇权专制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故选D项;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排除A项;国本之争反映的是皇帝与士大夫关于立谁为皇太子的斗争,而不是立储法度的传承,排除B项;“彻底恶化”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2.票拟明清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时,先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附本进呈皇帝裁决,称为“票拟”。表面上宰相废去,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百司政务;实际上多半依靠“票拟”定夺,加剧了内阁、宦官专权局面,皇帝的意志和权力受到内阁诸臣的左右限制,达到君逸臣劳的理想模式。清代设军机处后,重要奏章改用奏折,此制遂废。[对点训练]2.(2020·天津部分地区二模)黄佐《翰林记》载:“宣宗时,始令内阁杨士奇及尚书兼詹事蹇义、夏原吉,凡中外章奏,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谓之条旨,中易红书批出,上或亲书或否。”由此可见()A.内阁实质上是最高的行政部门B.票拟最初并非内阁的专职C.票拟需要各部门分工合作完成D.内阁的票拟就是政府的决策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可知,票拟最初仅为内阁大臣的兼职,其后演变成为专职,故选B项;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排除A项;从材料看不出票拟需要各部门分工合作完成,排除C项;“就是政府的决策”与材料中“中易红书批出,上或亲书或否”不符,排除D项。3.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朝,进一步扩大于雍正朝。上奏人撰写奏折不得泄密,不经任何机构、人员,直达御前。这种方式既快速又保密,使皇帝能更直接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宫廷决策效率,有利于君主集权,也加强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对点训练]3.(2020·河北保定模拟)密折制度在清朝不断发展。雍正时期,只有皇帝允许的官员才能上密折;后又特许下级官员可直接向皇帝弹劾上级长官。清朝的密折奏事()A.降低了行政决策的效率B.反映君权与相权矛盾突出C.影响了中央集权的加强D.有助于政令体现皇帝意志解析:选D。根据材料“雍正时期,只有皇帝允许的官员才能上密折;后又特许下级官员可直接向皇帝弹劾上级长官”可知,密折制度有利于皇帝政令的畅通,故选D项;密折制度能有效提高中央与地方的行政效率,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开始废除丞相制度,清承明制,排除B项;这一制度有利于加强以皇帝为代表的中央集权,排除C项。“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明代监察制度与君主专制的强化史料在明朝,监察官员除中央都察院官员以外,品级一般都不是很高,虽然他们的品级不高却有皇帝撑腰,并享有某些特权,在掌有监察大权的基础上以卑察尊,对监察过程中的纠举起到了支撑作用。明朝监察制度不仅在监察各级官吏上进行了制度设计,还要求监察官员间也要行使监察权,做到相互监督,实现监察职权的交叉进行。明朝监察制度在进行监察权设计时采用的是单向的监察方式,而在下级对上级的监督以及社会舆论的关注等方面就显得相对欠缺,为监察官员滥用职权、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的滋生创造了隐形条件。——摘编自覃云等《论明朝监察制度对我国反腐倡廉的启示》【解读】史料主要阐述了明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评价。【思考】分析史料,论证说明明代的监察制度是君主专制的工具。试答:【提示】明代监察官员在皇帝的支持下,独立行使职权,以卑察尊;自上而下单向监察,最终听命于皇帝;监察官员虽然互查互纠,但缺乏下级及社会舆论监督,仍易滋生腐败。总之,明朝监察制度服务于皇权专制,有很大的局限性。“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1.内阁与军机处所体现的制度创新(1)创新表现:从明朝的“内阁”到清朝的“军机处”,是加强君主权力的又一创新。宰相具有两大职能:百官之首和皇帝的助手。宰相制度废除后,封建君主想找到一种制度,这种制度仅保留宰相作为皇帝助手的职能,杜绝“皇帝助手”演变为“百官之首”的可能,也就是要建立一个高效的辅政机构,但不允许辅政机构变成拥有实权的行政机构。(2)实施效果①明中后期阁臣权力出现膨胀的现象,并且还有伴随而来的太监乱政问题,说明明朝的内阁制度不是一种理想的辅政制度。②清朝的探索相对比较成功,其辅政机关实行的是内阁和军机处并行的双轨制,重要的事务由皇帝在军机处的协助下完成,一般事务由内阁来处理。这样既照顾到事情的轻重缓急,又分散了中央权力,二者相互牵制,保证君主集权。2.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1)对明清以前的政治制度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在中央与地方的管理等方面体现了继承,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体现了发展。(2)专制范围空前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和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3)专制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4)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明清时期,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逐渐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辩证分析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1)积极影响①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②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技术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2)消极影响①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难以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和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②经济上,日益束缚生产力发展,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③思想上,专制统治严重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重点二明清加强地方管理制度的举措及影响“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明清督抚制的演变及特点史料总督巡抚在明代制度下还尚好……由中央政府都察院的都御史临时派到地方去办事,所办是巡抚、总督等事。但一到清代,总督巡抚又变成永久的……清代在布政使上面又设有总督或巡抚,布政使成为其下属,总督、巡抚变成正式的地方行政首脑,这种制度还是一种军事统治,可是真到军事时期,总督、巡抚仍不能做主,还要由中央另派人,总之清代不许地方官有真正的权柄。——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解读】史料阐释了明清对地方管理的督抚制的演变及特点。【思考】据史料概括明清督抚制度的特点及影响。试答:【提示】特点:明清督抚由临时委派到永久存在,由负责专门事务到负责地方行政,既是行政统治也是军事统治,但权力归属中央。影响:明清督抚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清代对边疆地区的管理(1)设理藩院(地位与六部相同),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兼管蒙古、新疆、西藏行政。(2)确立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及其继承人灵童转世的金瓶掣签制度(用掣签与金瓶
本文标题:(选考)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讲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253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