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突破四议论文之四——布局谋篇,理顺结构(2019·上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导析】这道作文题采用的是“话题”融入“材料”的形式,审题时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话题(体现为材料关键词)。如材料中的“中国味”,考生必须围绕这个话题的比喻义(中国音乐的特色、中国文化的特性、中华民族的品格……)阐述自己的看法。二是材料和提示语。材料帮助考生深化对话题的理解,揭示了理解“中国味”的前提,即“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等,即在对比中理解“中国味”的意义;此外还有命题人的提示语,即“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这些提示语有利于考生拓展对“中国味”的理解,由音乐而文化,由文化而事物……[例文]中国音乐所带来的文化自信中国素有“礼乐之邦”的美誉,五千年来,中国音乐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早已形成了浓郁的“中国味”。在多元文化的不断碰撞与切磋中,我们最终形成了国家民族的文化自信。记得2018年,一档叫作《经典咏流传》的节目火爆异常,而其做的正是将传统经典诗词与新时代流行音乐相结合,再创当下流行经典。我认为这样的节目正是我们想要看到的,也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一方面,节目利用当今的流行音乐为唐诗宋词进行再创作;另一方面,节目也深度挖掘了诗词背后的丰富内涵,解读其思想深意,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树立了文化自信。相信大家对JayChou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作为现代中国流行音乐的代表人物,周杰伦的影响力不言而喻。在美国,很多黑人将周杰伦与美国著名说唱歌手Jay-Z相提并论,甚至用他的歌来学习中文;更夸张的是在日本,周杰伦《发如雪》的歌词甚至被编入了汉语教材。而周杰伦的歌词本身就具有丰富的中国元素,如《青花瓷》《兰亭序》《东风破》《七里香》等。倘若你上网搜索一下,就会发现在各大网站上均有用西方乐器演奏中国经典民乐的曲谱,例如《二泉映月》的吉他指弹谱、《渔舟唱晚》的钢琴谱等。可见,当下的中国音乐在国际上有了更高的地位。这种无可置疑的地位的上升,使我们更有底气谈及文化自信。听过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我越发热爱中国音乐所体现的浓郁的“中国味”。在多元文化中,音乐仅占一小部分,更不用说中国五千年历史所流传下来的各种文化了,它们的精彩绝伦,更值得我们欣赏。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多元文化中找到了民族的文化归属感,从而达到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这一点,便是中国音乐最大的成就了吧。中国音乐在与国际多元风格的音乐切磋中,碰撞出独一无二、流光溢彩而又炽热的火花。更令人惊喜的是,我从中发现了一个新颖的角度,理解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只有了解了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的音乐,才能更好地领略中国音乐的魅力,才能更深切地感受中国音乐的独特味道。认识事物的正确方法与态度,其本质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唯有这样,才能不片面,不以偏概全。中国音乐的魅力,让我体会到了文化自信,让我发现了更好地认识事物的角度。想来,中国音乐也可以说是成就极高了。[点评]本文开篇紧扣材料,由中国音乐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浓郁的“中国味”来彰显国家民族的文化自信,观点鲜明。在主体评析部分,作者思路清晰,逻辑缜密。中国音乐与诗词文化的创新融合(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既增强了民族底气,又树立了文化自信,周杰伦及其音乐作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既经典,又有代表性。考生在列举这些事例时,运用辩证思维,环环相扣,深入浅出,逻辑性强。结尾总结全文,升华主旨,体现了考生整体构思的精巧与独特。一、立好议论文的框架——基本结构议论文的基本模式是:标题引论:提出问题(总)本论:分析问题(分)结论:解决问题(总)立好总体框架是提高分数的重要手段。应试作文时间匆促,不可能反复琢磨,必须以基本结构模式为梁柱,迅速立好框架,才能步步到位,写出与试题要求切合的文章,赢得全局,获得好评。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一般地说,引论就是开头,本论就是主体,结论就是结尾。有人谓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际操作时,也有人把这叫做“总—分—总”框架。尽管说法不一,其共同的要求是开头必须提出论题或论点,主体部分选用材料分层次地论证,结尾归纳总结。立好议论文框架的标准有四条:一是“三论”(即“引论”“本论”“结论”)齐全,二是层次分明,三是衔接自然,四是首尾呼应。[例文]接受考验,绽放人性的光彩历史的沙漠在鸣荡,风吹沙起,荒无人烟的境地是一种考验。绝境之中,总有天籁时时撩拨着人们的心境:接受考验,绽放人性的光彩。“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士族制度的黑暗是一种考验,于污秽中保持高洁伟岸的本性更是一种考验!陶渊明在考验中毅然决然地选择做人的准则。于是,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他悟出“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他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归隐之路。面对黑暗,这不是脱逃,而是更高境界的人生追求。在考验中绽放人性的光彩,陶渊明做到了,不仅如此,他还在中国文学史上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的白居易,时时将百姓装在心里,时时反映百姓的疾苦。他时时进谏,因而触怒圣颜,触犯了封建官僚的利益。于是,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贬官,但即使这样,他还在努力地为百姓谋利。白居易在百姓心中筑起了一座爱民的丰碑,绽放了他的人性光彩。“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虽然遭受了封建官僚的阻挠,但范仲淹依然心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领导了“庆历新政”。他虽屡遭贬谪,但久经考验,使忧国忧民的光彩照耀到现在。“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在宋金对峙的局面下,在朝廷战与和的激烈辩论中,辛弃疾主战态度坚决,不允许祖国的江山沦落敌手,飘零动荡。他虽然被主和的潮流排挤出了朝廷,但在国家安危的考验面前,却用对朝廷、对国家的忠诚谱写了动人的篇章,绽放出了人性的光彩!或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才是对他们最为真实的描写!要接受考验,就要秉持做人的原则,提升生命的理性高度,这样才能绽放人性的光彩。让我们接受考验,绽放人性的光彩吧!因为纵有流泪的时分,也是温暖的决堤;纵有暗淡的境地,也是幸福的满溢。[点评]这篇议论文用了“引论:提出问题(总)—本论:分析问题(分)—结论:解决问题(总)”的结构模式。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主体部分先详写陶渊明的典型事例,论证“于污秽中保持高洁伟岸的本性更是一种考验”,分析说理到位;第三段详写白居易“在百姓心中筑起了一座爱民的丰碑,绽放了他的人性光彩”;第四段举范仲淹例,论证忧国忧民需要考验;第五段举辛弃疾例,论证忠君爱国需要考验;第七段,解决问题:秉持做人的原则,提升生命的理性高度;最后一段用诗一般的语言收束全篇,发出号召。二、双面对照式结构双面对照式结构,是指文章的两个层面之间形成鲜明的对照关系,通过不同意义层的对比、强调来表现主题(论点),两个部分或正反对比,或转折补充,或辩证分析,论证严谨全面。[例文]说畏子曰:“勇者不惧。”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不矛盾吗?不,孔子的意思是,人要有所畏,也要有所不畏。有所畏才能有所不畏,有大畏才有大勇。让我也斗胆学孔子说一句:小人惧而不畏,君子畏而不惧。小人不畏,或是因为无智无谋、性格冲动而不畏;或是因为心中只有个人私利而不畏道义。他们暴虎冯河——徒手打老虎,赤脚过大江。孔子的弟子子路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孔子对他说过:“暴虎冯河,吾不与也。”可他不改,结果在一次争斗中被剁成了肉泥。小人“不知天命,狎大人,侮圣人之言”。他们往往崇尚暴力,他们为了一个游戏币、一个看电影的座位,甚至是过马路的优先权而大打出手,拔刀相向,从不讲后果,大有视死如归的气概。有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对一个与他发生口角的人说:“我花三百万把你给轧死了,怎么样?”于是就开着他的奔驰把那人轧死了。自古的暴君也都是这样的“无畏的小人”。他们无畏道义,所以他们漠视生命,践踏生命。不过历史证明,他们也不会有好的下场:希特勒被迫自杀,墨索里尼被暴尸街头,残暴的项羽也被人分尸。而小人之惧,则是由于生物的本能。他们会对比自己强大的事物恐惧——比如面对比他更邪恶的势力时,他就会害怕,他的骨头就会变软;面对强权,他们一反常态,笑容可掬,阿谀奉承。他们没有准则,或者说他们的准则是“欺软怕硬”。而真正的君子,是有所畏惧的。因为敬畏自然,他们从不逆天而行,因为敬畏生命,他们能尊重弱者,因为敬畏内心的准则——义,他们“一日三省吾身”,生怕自己有违反“义”的准则。义者,“宜也”,符合“义”的不一定对自己的利益有利,可是君子能够为了“义”字而“舍生”。他们胸中有准则,面对着比自己强大的势力,也会挺身而出,与之搏斗,所以孟子说:“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我自横刀向天笑”、视死如归的谭嗣同,“诛十族又何妨”的方孝孺,还有那“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的五匹夫,都是不向强权屈服的“大丈夫”!面对伟大的生命,圣洁的自然,甚至是乞讨者求助的目光,我们应怀有敬畏之心。面对强权的淫威,一切阻碍我们践行“义”的力量,我们则要冲破内心的恐惧,用生命去迎接挑战。畏而不惧,君子哉![点评]本文由孔子的话引发人们的思考:人,到底该畏,还是不畏?接着开门见山提出观点:人要有所畏,也要有所不畏。论述时以小人之不畏与君子之不畏作对比,小人之不畏,表现在暴虎冯河,表现在漠视人的生命和尊严,原因是因为心中只有个人私利,故不畏道义;君子之不畏,则表现在不畏强暴,原因在于,他们敬畏道义。从现象到原因,分析鞭辟入里。对比分析,使是非分明,情理昭昭。全文语言流畅精练,颇见功力。三、并列式结构并列式结构往往就一个中心问题并列展开,从不同的角度来析理。这样的文章往往层次明晰。那么,该怎样提炼分论点呢?首先要明确自己要着重分析的中心问题是什么,然后再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通常我们可以围绕以下四个问题来展开:1.并列分解“是什么”(解释)针对话题本身(或话题关键词),运用横向思维,根据它不同的内涵或外延进行多角度分析。常用的表述方式是:“某某,是一种……”如《自嘲》:①自嘲,是机敏的退让;②自嘲,是面对缺点的勇敢;③自嘲,是生存的智慧。2.并列分解“为什么”(原因)这就是把中心论点作为结论去追溯这个结论产生的条件和原因,主要是回答原因和目的方面的问题。常用的分论点表述方式是:“因为……所以……”如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中心论点,进行分解:①世界千变万化,事物是复杂的,因此答案是丰富多彩的;②看问题的方法、看问题角度不同,因此答案是丰富多彩的;③评判事物的标准尺度往往不同,因此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又如以“选择诚信”为中心,进行分解:①选择诚信,因为它比美貌来得可靠;②选择诚信,因为它比机敏来得憨实;③选择诚信,因为它比金钱更具内蕴;④选择诚信,因为它比荣誉更有时效。3.并列分解“怎么样(要怎样)”(条件)这样展开,主要是追寻解决或达到的方法和途径,分论点常用的表达方式是:“要……就应该……”如话题“人生的加减法”可以提出:①面对人生的加减,要携一颗淡然之心;②面对人生的加减,要加一点自然的清逸野气;③面对人生的加减,贵在坚持自我。又如以“学会欣赏别人”为中心,进行分解:①学会欣赏别人,要求自己要有坦荡的胸怀;②学会欣赏别人,要努力发掘别人身上的闪光点。4.并列分解“会怎样”(结果)主要是回答结果和效能方面的问题(意义、作用、价值、影响),常用表达方式是:“做到……就会……”如以“热爱生活”为中心,进行分解:①热爱生活,就会乐于为生活付出;②热爱生活,才会有奋斗的力量;③热爱生活,才会创造美好的生活。拟写分论点的要求是:(1)“扣得住”:几个分论点角度要统一,应该按同一标准(同一角度)回答同一问题。(2)“分得开”:分论
本文标题:(新课标)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8单元 写作 第二节 议论类、记叙类文体写作大突破 突破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261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