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节基础知识要做好古代诗歌阅读题,其前提条件肯定是要能读懂诗歌。有的考生在诗歌阅读题中得分率很低,读不懂是根本原因。那么,究竟怎样才算读懂了一首诗歌呢?一是明白表层意思:能疏通出大意,把握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等基本内容;二是领会深层意思,即能看出写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等。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补上一点关于诗歌阅读的基础知识。一、古代诗歌的分类古代诗歌诗古体诗唐以前的诗称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句式大体整齐,有一定节奏韵律,但在句数、平仄、对仗等方面没有严格规定,可算自由诗。按每句字数分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各句字数不等)等。还包括楚辞和乐府诗。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定型并盛于唐的格律诗,在句数、字数、对仗、平仄等方面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为区别于过去的非格律诗,称格律诗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古代诗歌词词萌生于南朝盛于宋。开始是用来搭配乐谱歌唱的。为谱配词叫填词,填词所选的调子叫词牌,如“水调歌头”“念奴娇”等。填词时为点明题旨,多在词牌下另标题目,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曲曲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宋、金时北方产生了新的乐曲曲调,发展到元代,形成元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曲,包括小令与套数;杂剧是可演出的戏曲。二、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结构章法1.基本特点:情景结合(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对乐情,哀景对哀情。(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2.结构章法词上片(阕)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写景(次)下片(阕):抒情(主)从“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入手,读懂思路层次、大体内容,能协助解答某类试题。“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循的结构章法。“起”即开篇,“承”是对“起”句的承接、拓展,“转”是诗意的跳宕转折,“合”是收束全诗。[示例]诗歌结构章法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首联:起。赞美李白诗才超群。颔联:承。指出李白的诗清新俊逸的风格。颈联:转。由赞美李白的诗才、诗风转为对李白的思念,从空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尾联:合。既然天各一方,自然渴望相见,这是一层。渴望相见,见面干什么?对酌,切磋诗艺,又把首、颔两联的内容收在里面,这是另一层。三、古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古代诗歌语言受字数、句数和格律的限制,很多时候,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符合诗词格律的要求,会对诗歌的语言做一些变形处理,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改变语序、省略压缩词语、互文、用典等现象。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能帮助我们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进而把握诗歌情感。1.改变词性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南北朝时期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过香积寺》“日色冷青松”、《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王昌龄《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满庭芳》“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等。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呼之欲出。以上各句中的“暗”“冷”“悦”“空”“淡”“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2.改变语序(1)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2)宾语前置。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辛弃疾《贺新郎》:“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词人是用他们二人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3)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霜信报黄花”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林暗风惊草),将军夜引弓”等。(4)定语移位。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下面分别举例说明。①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中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关。②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下句意即“一月夜飞度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诗人“飞度”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3.省略压缩词语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1)答话蕴含问话。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诗人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法,精简压缩为二十个字。诗人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读者、观众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2)意象组合。古典诗词的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如辛弃疾《西江月》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皆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再如黄庭坚《寄黄几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全用名词意象组合在一起,富有极大的包容性,写出了两人友谊的深厚。4.互文互文,是上下文义互相阐发、互相补充的一种修辞方法,能收到经济笔墨、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其意思应是“烟气、月光笼罩着凄凉寒冷的秦淮河水及水边的沙滩”。如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词中“惊”“鸣”互文,正确的理解应为“(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这样理解,词的意境才更显丰富优美。5.用典所谓典故,简言之,就是诗歌中引用的故事或有来历的词语。它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艺术方法,也是古典诗歌一道独特的风景。恰当运用典故,对丰满诗歌形象、丰富诗歌内涵、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都很有好处。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表明自己虽然年纪老大,但雄心犹在,尚能为国杀敌立功,词人豪爽刚烈的气节、矢志报国的热情、壮志难酬的悲愤、英雄迟暮的凄凉尽含其中。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语出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描写了金陵的壮丽景色。用典可使诗歌语言精练,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但也会给复习带来一定的困难,要想正确地理解诗歌,必须了解诗歌中常用典故的含义。四、读懂古诗词的基本技巧读标题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具体说来,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①“读”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②“读”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③“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④“读”标题揭示的作品线索;⑤“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⑥“读”标题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例如:诗题重要信息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交代了出发的地点(临洮);②交代了前去的地点(北庭);③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留别)残春旅舍①交代了时间(残春);②交代了地点(旅舍);③暗示了诗歌的内容(借景抒情)1阅读下面的诗歌题目,指出从诗歌题目中读出的重要信息。(1)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注】苗发、司空曙:都是作者(李益)的诗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竹窗闻风”交代了写作缘起和本诗的主要描写对象;②“寄”交代了写作目的(怀念远方的人);③暗示了情感基调(思念及由思念而生的其他情愫)以及题材类别(怀人诗)。(2)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点明了时间(休暇日);②点明了事件(访王侍御);③点明了事件的结果(不遇)。(3)春日秦国怀古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交代了写作时间(春日)、地点(古秦国)和事件(怀古);②点明了诗的题材(怀古诗);③暗示了诗的情感基调(怀古伤今)。(4)咏素蝶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交代了写作对象(素蝶);②点明了诗的题材类别(咏物诗);③暗示了写作手法(托物言志)。要真正读懂一首诗歌,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歌时,必须注意作者的遭遇、境况,注意作者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知作者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结合作者背景分析各句蕴含的感情。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二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陆游背景:毕生致力于抗金和收复失地,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第一、二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高考所选诗歌,有的附有注释。注释有时介绍疑难词语、地名,那是在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思想主旨;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看注释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根据注释分析作者的心情。梦中作①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诗人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
本文标题:(新课标)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3单元 古代诗歌阅读 第一节 基础知识课件 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262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