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字字落实,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不可凭大意去翻译。如直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就需要把“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及判断句式“……者……也”一一译出,翻译成“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才能说符合标准。直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所谓“信”,就是“真实”;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所谓“达”,就是“通达”;要求译文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所谓“雅”,就是“典雅”;侧重于译文本身的锤炼,要求译文选词精准生动,甚至能再现原文的文采神韵。这三个方面,高考的要求着重在前两个方面,尤其注重第一个方面“信”,也就是对原文的准确理解。“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所谓“意译”,指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而把原文的大意表达出来的一种翻译方法。“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如翻译《与朱元思书》中的“鸢飞戾天者”一句,若直译为“老鹰飞到天上”,显然荒诞,因为它在文中是比喻那些“追求高位的人”。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互文等,翻译含有这些修辞手法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手法的特点进行意译。这类试题在高考翻译题中虽不多见,但我们还是要有这方面的积累。意译为辅,文通句顺1.比喻。比喻修辞在翻译时要译出其比喻的意义。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译:天下人像云一样....地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地应和着他,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地跟随着他。“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2.借代(1)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我认为平民百姓....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更何况大国之间的交往呢?例句,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翻译时应该译出借代的本体。“布衣”指平民百姓身上穿的粗布衣服,也就代这些穿粗布衣服的人,译为“平民百姓”“百姓”。类似的还有“缙绅”代官员,“三尺”代法律或剑,“万钟”代高官厚禄等。(2)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例句中“丝竹”本来是指丝线和竹子,这里用来指代用丝线和竹子制成的弦乐器和管乐器,又因这些乐器能奏出音乐,故代音乐。又如“杏坛”代“教育界”,“朱门”代“富贵人家”,“社稷”代“国家”,“干戈”代“战争”,“桑梓”代“故乡”,“祝融”代“火灾”,“纨绔”代“富家不肖子”,“明眸皓齿”代“美人”,“笔墨”代“文章”,“而立”代“三十岁”,“杜康”代“酒”,“丹青”代“史册”,“钟鼎”“山林”代“在朝”“在野”等。3.互文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省略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合并而完整达意,不可直译。如:(1)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译: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将“秦”“汉”两个作主语的朝代名词放到一起。(2)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译:主人客人....下马上船。如果我们译出的句子是这样:主人下马,客人上船。若主人没有上船,如何“移船相近邀相见”?所以,要把同为主语的“主人”“客”,同为谓语的“下马”“在船”分别放到一起,再进行翻译。以下几例类推。(3)通.五经,贯.六艺。(范晔《张衡传》)译:贯通..五经六艺。这些句子的意义不全,要重新组合,相互补充,意译出正确的意思。组合时,把同一成分放到一起,再翻译。4.婉辞委婉,主要是避讳。如把帝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凡遇到这种情况,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来译就可以了。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译:生下我才六个月,慈祥的父亲就去世..了。例句中“见背”是古人避讳的说法,实际上就是“死、去世”的意思。我们翻译时就应该把它译出来。5.用典(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译:元嘉年间,宋文帝想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草率出兵,结果只落得个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例句中,“封狼居胥”是一个典故,汉武帝时,大将霍去病大败匈奴,追到狼居胥山,封山而还。所以应翻译为“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2)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译: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羞惭呢?例句,引用了《列子·汤问》中的典故,俞伯牙弹琴,钟子期能听出他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遂成知音。1翻译下面的句子,体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原则。(1)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衡下车,治威严。……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畏匿”是两个词,须直译;“恐惧”“殊甚”皆是同义复词,不必逐一翻译。(2)“九重之上”不能直译为“高高的天上”,应意译为“皇宫禁地”。(3)“日薄西山”是比喻,需要译出比喻特点,意译;“朝不虑夕”要意译其义。(4)“下车”“视事”是专用语,需意译;“乞骸骨”是退休的委婉说法,需意译。[答案](1)然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怕得太过分了。(2)我假如不是经过那些地方,那么,尽管久居官署,每天处理公文,尚且不能了解详情,何况陛下深居皇宫禁地呢?(3)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山一样,气息微弱,生命垂危,随时都可能死亡。(4)张衡一上任就治理严厉。……上任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退职回家。2翻译下面的句子,体会意译的特点。(1)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既无伯叔,终鲜兄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纵一苇之所如。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此处用了互文手法,不能直译。(2)“无”与“鲜”构成互文,须把“鲜”意译为“没有”。(3)“怒发冲冠”用了夸张手法,仍要译出夸张,前面要加上“像要”或“快要”。(4)“一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须把本体翻译出来。(5)“结草”是用典,应把典故意思翻译出来。[答案](1)燕、赵、韩、魏、齐、楚六国所积存的金玉珠宝。(2)既没有伯伯叔叔,也没有哥哥弟弟。(3)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愤怒得头发像要顶起帽子。(4)任凭小船随意漂荡。(5)臣活着应当不惜牺牲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像结草老人那样报答您的大恩。
本文标题:(新课标)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2单元 文言文阅读 第七节 文言文翻译一、课件 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262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