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六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考点一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1.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1)位置:广东省中南部,______下游。(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①改革开放初期,以发展___________为主导,形成______________地带。②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发挥___________城市的带动作用,形成以广州市为中心的城市群体系。2.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1)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________的集中。(2)工业化加速了______________的集中。(3)工业化加速了人的_________________的转变。珠江小城镇城乡一体化区域中心城市人口向城市观念和生活方式一、推进工业化进程的条件(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区域工业化的进程可分为起步和发展两大阶段,起步阶段需充分利用其优势区位条件(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奠定工业基础;发展阶段注重结构调整和升级。如珠江三角洲借助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历史及国家政策支持等条件,工业化得到优先和快速发展,并带动城市化发展,为其他地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成功经验和模式。工业化的发展优势及发展过程具体分析如下:1.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与成就条件优势成就地理位置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为邻①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基地、商品农业基地、外贸出口基地②建立起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③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④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⑤以外贸为导向,经济发展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⑥金融、商贸、旅游、房地产、通信等第三产业发达自然条件地形地形平坦,平原广阔气候热量丰富,降水充沛水源河流纵横交错,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人口与城市劳动力丰富,城市密集历史因素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早,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历史经济基础比较好,在此影响下,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国家改革开放政策1986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沿海经济开放区交通沿海地区,水陆交通便利对外联系对外联系方便,信息来源快、广技术技术先进,便于借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著名侨乡投资、招商引资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经历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时间1979—1990年1990年以后优势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政策优势、侨乡工业实力大大增强劣势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背景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寻找新的出路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续表)第一阶段第二阶段主导产业劳动密集型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国的地位一些生产生活消费品的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2002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国的1/3,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存在问题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吸引外资额增长相对较慢;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对外资的吸引力下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日显不足;支撑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弱;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二、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例题(2019·江苏)2019年3月3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第一次提到了“收缩型城市”,并明确要求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下图为2007—2016年中国的部分“收缩”城市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1)东北地区“收缩城市”形成原因不包括()A.环境恶化B.较高的城镇化率C.资源枯竭D.产业萎缩(2)“收缩城市”宜采取的措施有()A.优先发展制造业,增加就业B.加快工业化进程C.建设新城区吸引农村人口D.优化产业结构AD[解析](1)“收缩城市”指的是城市人口流失、失去活力的现象。东北成为一个人口流出的区域的主要原因是资源枯竭和产业结构单一,主导产业萎缩就容易引起经济衰退。较高的城镇化率乡村人口迁入少。环境难民在中国出现较少,故选A。(2)解决措施是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城市竞争力,吸引人口迁入。故选D。考点二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分类问题解决措施工业化问题①大量占用____;②____过度密集;③____严重;④产业结构层次____①建立____生态模式;②寻求最佳状态的____扩张模式;③立高效合理的____模式城市化问题①城市____建设亟待完善;②城市占用____面积不断扩大;③珠江水质恶化;④城市____现象严重;⑤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剧耕地城镇和工业环境污染偏低基础设施耕地酸雨山水城市城市规模产业结构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应对策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受工业基础、世界产业发展形势的变化及国内、国际竞争的增强等因素影响,在完成初步产业升级后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显现出如下主要问题。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例题(2019·江苏)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2018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规划》,旨在将其培育发展成为中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地处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面积17.5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138.4万人,城市化率达69.3%,目前已拥有呼和浩特、包头两座大城市和鄂尔多斯、榆林两座中等城市,有世界最大的稀土矿床以及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石墨、铁矿等矿产资源。材料二图1为“呼包鄂榆城市群概况图”,图2为“呼包鄂榆城市群演化示意图”。(1)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城市化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依据当地资源条件,指出呼包鄂榆城市群可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3)指出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应协同应对的生态和环境问题。(4)简述呼包鄂榆城市群建设对国内其他城市群及对外开放的作用。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间联系加强能源;重化工;冶金;纺织;农畜产品加工。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合理布局城市群;加强产业分工协作;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促进西部大开发;促进边境贸易;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解析](1)从图2可以看出,城市的数量明显增多,并且很多中等城市已经发展成为大城市,城市的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之间的交通通达度明显提高,如铁路、高速公路以及国道城市之间的联系加强;由材料可知,常住人口1138.4万人,城市化率达69.3%,城市人口比重较高。这些都是城市化的标志。(2)由材料可知,该区域有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床以及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石墨、铁矿等矿产资源,煤、石油、天然气以及稀土都是能源,因此该城市群可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如能源行业、也可以发展化工,尤其是重化工业又有色金属冶炼,食品和纺织等轻工业;该区草原广布,饲料充足,适合牛羊放牧养殖,可以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如炼乳等。(3)既要面对生态破坏,又要防止环境污染问题。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如过度放牧引起的土地荒漠化,黄河流域特殊的黄土层,以及夏季多暴雨的特点引发的水土流失,该区域发展重化工业产生的大气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4)城市群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区域之间的联系,进而促进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对国内其他城市群具有示范作用。不同的区域,根据区域特色发展不同的优势产业,可以加强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优化产业结构,同时有利于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布局和优化。从对外开放的作用来说,对于促进内陆地区的开发和开放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尤其是内蒙古东西跨度广,邻国较多,有利于促进边境贸易的发展。考点集训(三十五)第六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一、选择题区域中心城市不断发展,成长为大型城市甚至超大型城市时会导致优质医疗、教育、基础设施资源向该地区高度聚集,同时还会从劣势地区吸引人才、投资、人口、信息等优质资源。上述现象可称为“城市虹吸效应”。据此回答1~2题。1.下列属于“城市虹吸效应”的有利影响是()A.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向大城市集聚,利于提高劣势城市的教育、医疗水平B.缩小一二线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差距C.区域中心城市竞争力进一步提高,规模进一步扩大D.人口回流,人口地区分布趋于平衡C[解析]根据材料中“城市虹吸效应”的影响,吸引多种优质资源集聚,有利影响是区域中心城市竞争力进一步提高,规模进一步扩大,C对。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向大城市集聚,利于提高优势大城市的教育、医疗水平,A错。扩大一二线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差距,B错。人口集中,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加剧,D错。2.劣势地区规避“城市虹吸效应”可采取的措施是()A.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区域经济合作B.采取措施禁止人口迁出尤其是人才外流C.积极发展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D.扩大城市建成区面积,打造超级城市[解析]劣势地区规避“城市虹吸效应”可采取的措施是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区域经济合作,A对。禁止人口迁出,尤其是人才外流不符合国家政策,B错。积极发展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留下的是廉价劳动力,不能留住人才,C错。经济水平低,扩大城市建成区面积,不能打造超级城市,D错。A2007—2016年间,中国有84座城市出现了“收编”(下图为部分城市)。这些城市都经历了连续3年或3年以上的常住人口减少,东北地区的黑点已经连成了带状。有专家认为收编是整个国家城市化的一部分,不一定是坏事。读图完成3~4题。3.东北地区收缩城市连成带状的原因是()①产业结构单一②开发时间较晚③较高的城镇化率④经济面临转型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东北地区收缩城市多为重工业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城市面临经济转型过程,就业出现问题,人口流向外地;东北地区本身城市化率较高,近年来城市化发展慢,没有更多农村户籍人口转入城市,城市出现萎缩;城市收缩与开发的时间无关。选C正确。C4.应对东北地区城市收缩现象,下列措施最适宜的是()A.在城市周围建立卫星城,分散城市职能B.优先发展制造业,大力增加劳动就业岗位C.规划大量城建项目,建设众多公共设施吸引人口迁入D.更新改造闲置废弃地为城市绿地,注重城市内涵发展D[解析]城市本身在收缩,在城市周围建立卫星城不合时宜,A错;东北地区城市多为重工业城市,本身以制造业为主,但产业结构单一,并不能增加劳动就业岗位,B错;城市的吸引力主要在于城市产业特征,规划大量城建项目,建设众多公共设施并不是吸引人口迁入的有效措施,C错;更新改造闲置废弃地为城市绿地,注重城市内涵发展,可能留住人口,D正确。“工业上楼”是近年来在我国部分沿海城市改造升级老旧工业园区,发展都市型工业所采取的一种新的发展形式,主要方式是建设高层工业楼宇,并销售或租赁给工业企业。高层工业楼宇正在替代曾经流行一时的“花园式工厂”。读图回答5~7题。5.从“花园式工厂”到“工业上楼”,反映出当地()A.产业转型基本完成B.城市环境明显改善C.土地供应日趋紧张D.信息工业发展迅速C[解析]“花园式工厂”虽然环境较好,但是占用土地面积较广,“工业上楼”则可有效地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这种模式转变所产生的区域在我国部分沿海城市,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用地紧张的现象会越来越突出,而通过“工业上楼”则可以缓解土地供应紧张的现状,所以这反映出当地土地供应日趋紧张的现状,C正确;这种模式是对老旧工业园进行改造升级,对城市其他区域的环境等并没有进行改善和调整,所以城市环境明显改善这种说法有些不妥,因为影响城市环境的并非只有工业区的各种污染排放,且从“花园式工厂”到“工业上楼”发展的也还是工业,B不符;只是工业园区进行了改造升级,并没有对产业结构、产业模式进行调整,所以这个对产业转型影响不大,因为产业转型要进行的是产业转移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或改造,A不符;模式转变后发展的还是工业企业,并没有体现出引入更多的科技人才或科技投入量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等,故信息工业发展迅速,与这种工业模式转变无关,D不符。故选C。6.最适合入驻高层工业楼宇的制造业部门是()A.五金制品B.瓶
本文标题:(新课标)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十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六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264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