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课时3求索真理的历程核心考点•深剖细析命题热点•权威解读栏目导航高考真题•集中研究[考纲展示]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课前八分钟记忆填一填,背一背,想一想考点一实践[抓教材·夯基础——自主扫描]1.实践的概念和特点(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温馨提示](1)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动物的本能活动不是实践。(2)实践不是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如学生的学习不是实践。(3)实践是改造世界的活动,范围不能扩大或缩小。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4)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2)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①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的。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③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能动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所在①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②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③坚持实践的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社会历史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所在①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③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贯彻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联系实践的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3)实践的基本形式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②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③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温馨提示]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个人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②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③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温馨提示]不能认为科学理论也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②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温馨提示]认识的根本目的不是获得真理,而获得真理的目的是服务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抓重点·析难点——互动探究]问题实践与认识(重难问题师生共研)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上述材料表明了什么?[尝试解答]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总结提升]1.区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个表现表现侧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无到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突出认识的终极意义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方法论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②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练题组·链热点——直通高考]题组一实践的特点1.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其明显特征是增长动力实现转换,经济结构实现再平衡。认识不到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不仅难以适应新常态,更难以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材料从哲学上提醒我们()①要认识到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②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③要认识到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④要认识到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本题考查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认识具有无限性。材料强调,现在我们做好经济工作必须面对经济新常态这一新变化、新条件,故②③符合题意。①④与题意不符。故选C。答案:C2.随着机关事业单位全面完成基本工资标准的调整,养老金并轨启动。目前,山东、上海等一些地区陆续公布了当地的养老金并轨实施意见和办法,明确了个人缴费工资基数。由此在我国存在了近20年的养老金“双轨制”将成为历史。这表明实践()①是检验认识有用性的标准②具有直接现实性③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④具有社会历史性A.①②B.①④C.①③D.②④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特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而不是检验认识有用性的标准,①观点错误;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③错误;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D项。答案:D题组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求真务实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仍在我们生活中熠熠生辉。“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和“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所体现的认识论哲理是()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②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③认识能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的开展④认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材料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①④正确;②不符合题干要求;③说法错误,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的开展,故选B项。答案:B[方法技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四个方面的区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旨在强调认识作为一种反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进行并获得的结果。(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说明实践为认识发展提出要求并提供可能性,包括人认识能力的发展和认识工具的完善。(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表明实践这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为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提供唯一的判别尺度。(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突出认识的终极意义。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沙河市地处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境内资源众多,储量丰富,已发现的矿藏资源就有四十余种。早在20世纪改革开放初期,沙河市就提出了“挖出地下聚宝盆,培植地上摇钱树”的经济转型思路,历届市委、市政府都为此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近年来,在对市情进行再认识、再分析、再把握后,该市决策者深刻地认识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由资源依赖向开放创新转变。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道理的?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通过改革开放,沙河市提出了“挖出地下聚宝盆,培植地上摇钱树”的经济转型思路。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在对市情进行再认识、再分析、再把握后深刻地认识到必须进行经济转型。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该市认识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该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题组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次修改《宪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大法。四个多月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在了党的旗帜上,现在又载入国家根本大法——《宪法》之中,成为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它将指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旗帜下,凝聚“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共同信念,焕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奋斗精神。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党的这一最新理论创新成果作为国家指导思想载入了宪法。此举的意义在于()①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②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③完善我国的法律上层建筑以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④通过立法实践去检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性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特点等知识。将党的这一最新理论创新成果载入《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对于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意义重大,有利于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②③正确;①并非此举的目的,排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被实践检验了的真理性认识,④表述错误。答案:C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说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及其重大现实意义。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推动了我们党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充分证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科学真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
本文标题:(新课标)2020年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 第14单元 课时3 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必修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265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