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分清表里解含义,看清特点析作用1.表里两个方面理解标题含义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一般可根据词典和前后语境分析。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一般需要根据整篇文本内容和情感分析。2.根据标题特点分析标题作用(1)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标题可能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的作用。(2)以物象、形象为题:标题可能具有“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3)以形象特征为题:标题可能具有“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的作用。考点诠释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由于地位突出,作者会反复斟酌,因而成为命题的焦点。高考对小说标题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小说标题的内涵,二是小说标题的作用。对标题内涵的分析探究,要分清表里两个方面;注意字面义、比喻义、象征义,特别是文中语境下的意思。对标题作用的分析探究,要根据标题的特点,具体分析。【典题示例】—————————————————————————————————[典例1](2019·深圳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丁玲“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这孩子大约十三岁大小,迟疑地望着老太婆。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窑里黑魆魆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不要怕,娃娃!”她把灯点着了。灶里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自己。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洞口塌了。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有人送来包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袜子。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出来。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他暂时忘去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看见那些围着他的脸露出无限的羡慕,他就更高兴了。老太婆也扁着嘴笑:“咱一眼就看出了这娃娃不是咱们这里的人,你们看他那张嘴多灵呀!”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进来。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难道自己人来了么?”“呯!”窑门被枪托撞开了。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子的晚饭吧。”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这老死鬼干嘛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孩子被抓到跟前。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老子有枪先崩了你!”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火焰。“什么地方来的!”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孩子一声不响,只是咬紧牙。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老太婆嚎哭起来。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连长凝视着那双直射过来的眼睛,下了一道命令:“搜他!”几十双眼睛都集中在连长手上:一把小洋刀、两张纸票子、一顶黑帽子。纸票反面有一排字,“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帽子上闪着光辉的红色五星。看着它,孩子心里更加光亮了,静静地等待判决。“这么小也做土匪!”“招来吧!”连长问他。“没有什么招的,任你们杀了吧!不过红军不是土匪,我们不骚扰老百姓,四处受人欢迎。我们对东北兵也是好的,争取你们一道打日本,有一天你们会明白过来的!”“这小土匪真顽强,红军就是这么凶悍!”他的顽强虽说激怒了一些人,但也得了许多尊敬。连长仍是冷冷地看着他,又冷冷地问道:“你怕死不怕?”这问话似乎羞辱了他,他不耐烦地昂了一下头,急促地答道:“怕死不当红军!”围拢来看的人一层一层地在增加,多少人在捏一把汗。连长不动声色,只淡淡地说道:“那么给你一颗枪弹吧!”老太婆又嚎哭起来了。许多人的眼皮沉重地垂下了,有的便走开去。但没有人,就连那些凶狠的家伙也没有请示,要不要立刻执行。“不,”孩子却镇静地说,“连长,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你可以用刀杀掉我。”忍不住了的连长,跑过来用力拥抱着这孩子,他大声喊道:“大家的良心在哪里?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家乡,杀了我们的父母妻子,我们不去报仇,却老在这里杀中国人。看这个小红军,我们配和他相比、配叫他土匪吗?谁还要杀他,先杀了我吧……”声音慢慢地由嘶哑而哽住了。孩子觉得有热的东西滴落在他手上,衣襟上。他的眼也慢慢模糊了,隔着一层水雾,那红色的五星浮漾着,渐渐地高去,而他也被举起来了!一、文本梳理1.小说的情节①开端:②发展:③高潮:大约十三岁的小红军在敌人的轰炸中与大部队失去联系,被一个老太婆收留。孩子在老太婆的保护下,开始向群众宣传革命真理,宣扬红军抗日主张。一队国民党东北军突然对村庄搜查,发现小红军,却被小红军的爱国热情感染,把小红军高高举起。2.小说的人物(1)主要人物小红军:(2)次要人物老太婆:敌军连长:大约十三岁,热爱部队,天真活泼,勇敢无畏。是一个充满稚气的小战士形象。孤苦无依,有同情心,保护红军小战士。是革命群众的典型。狡猾、凶狠、痛恨日本人,不满杀自己百姓,被小红军感化,转化为抗日的力量。3.小说的环境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30年代,九一八事变以后,日军占领东北,全国军民即将团结抗日的大背景下。二、以题读文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错误的注明原因)①小说的环境描写富有表现力。“没有一个人影”的原野衬托孩子与大部队走散后的彷徨,“孤冷的月亮”则反衬孩子做美梦时的温馨。()②有着“红五星”的帽子先被隐藏,后被发现,最后“红五星”“渐渐地高去”,“红五星”的多次出现隐含人物心理变化,暗示小说主题。()√√③老太婆一开始就了解小孩的身份却对他呵护备至,百姓也乐意与这个小红军亲近、为他打掩护,这些都反映人们对红军的信任与拥护。()④小说结尾看似突兀却在情理之中。连长和他的东北军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变了立场。()√×不排斥抗日。2.思考下面的问题。小说在塑造“小红军”的形象时是如何做到真实可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答案:①人物描写真实自然。写孩子离开集体的彷徨,初见生人的戒备,被人羡慕时的高兴,其言行心理等细节符合其年龄特点。②情节发展合情合理。想念部队、宣传抗日等情节突出小红军的坚定信仰,为后面不畏死亡、坚持抗日的举动做好铺垫。③环境描写反映现实。对陕北自然环境以及老百姓、东北军等社会环境的真实刻画,使小红军的形象有了现实基础。小说标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答题流程]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第1步:把握小说内容小说讲述了一个红军小战士在与大部队失去联系后,如何向群众宣传革命思想、面对威胁不畏死亡的故事,塑造了形象。一个理想信念坚定的红军战士第2步:体会标题意义小说的标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从情节看是;实则,像未出膛的枪弹一样,蕴含着无比的力量。连长没有射出的那颗要杀死小红军战士的子弹象征了有着坚定信仰的小红军、中国军民的抗日决心第3步:从表层和深层两个角度答题表层含义“一颗未出膛的枪弹”是东北军连长准备射向红军小战士而最终没有射出的那粒枪弹。深层含义中国军民的抗日信念和力量像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小红军战士像一颗未出膛的枪弹。[规范作答]①指向小说的情节,连长要给孩子一颗枪弹,最后却没有执行。②象征着小红军,他虽未上战场杀敌,却有坚定的信念与抗日的决心。③象征着一切抗日的力量,它们凝聚在一起,必将摧毁敌人。[评分细则]答出这颗枪弹的表层含义2分;能从两个角度答出其象征意义各2分。意思对即可。[类题拓展]1.小说以“一颗未出膛的枪弹”为标题,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答案:①“一颗未出膛的枪弹”高度概括了小说的故事,小说讲述了中国军民的抗日信念和小红军的英勇无畏的故事,正像“一颗未出膛的枪弹”。②“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具有表现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作用,无论是红军小战士,还是被红军小战士感染了的人们,都像一颗未出膛的枪弹。③小说以“一颗未出膛的枪弹”为标题,具有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这颗未出膛的枪弹象征了中国军民凝聚在一起的抗日力量,无坚不摧。“四面包围”法探究小说主题意蕴1.从人物看主题。人物是小说主题的载体,主人公的性格命运,往往隐含着作品要表现的主题。2.从情节看主题。小说讲述的故事和表现的事件,都是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的。3.从环境看主题。作品的时代背景与典型环境,往往有时代烙印,是主题的暗示。4.从作者的议论看主题。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态度往往隐藏在议论中。抓住作者的分析议论,可认识主题。考点诠释探究题作为最能体现课标精神、能力层级最高的题型,往往是小说阅读题中的压轴题。小说阅读能力中的“价值判断”“审美评价”“意蕴探究”等考查点,往往与小说的主题密切相关。【典题示例】—————————————————————————————————[典例2](2019·河南许昌、罗阳两市高三第三次联合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流浪的弦音安庆捏掉头顶的一片树叶,秋天了。盲人那年说:“我想认个干娘。”盲人每走一个村都这样说着他的愿望。盲人唱的是地方戏,小段子、整轴子的戏都唱。唱得累了,停下二弦嘘口气,盲人说:“俺想认个干娘。俺娘死得早,俺……”盲人很伤心。盲人再接着唱。盲人连个干娘也认不下啊。盲人不服气,不服气的盲人那年终于认下了一个干娘。那是在瓦塘村,盲人听见树叶落进水塘“噗”的声音,①盲人拉完了最后一个音,它似一种断帛之声,盲人擒住了一片树叶,几滴泪落在那片叶子上。盲人的两手还执着那把二弦。盲人知道面前还蹲着一个人。别人都走远了,蹲在跟前的人说:“孩子,我是个寡妇,你愿认吗?”盲人的手颤了一下。“你愿认吗?”盲人这次听准了。“娘。”盲人“扑通”一声跪下,二弦响了一声,像从他心里跑出的一个音符。干娘去扶他。干娘说:“给娘拉一曲吧,算认娘曲。”盲人说:“娘,阿炳也是盲人,我就给娘拉阿炳的《二泉映月》。”②场地静着,稍息之后,弦声骤起,尔后弦声悠悠扬扬起来,一泓泉水在盲人的弦声中流淌着,一弯月儿映照进池塘。盲人看不见,但盲人知道干娘的身边又站满了人。曲终。干娘起身说:“孩子,娘给你做饭去,今后再来瓦塘,你不用吃百家饭了。”“娘!”盲人的泪“哗”地流出来。那年盲人二十一岁。盲人依然到处去拉他的曲子,唱他的坠子。盲人习惯了游走,盲人脚下的路就是手里的那根棍子。盲人和干娘有一个约定,就是每双月的十九回一次瓦塘村。盲人说:“娘,我不能天天待在瓦塘,我还要出去唱坠子呢。”干娘说:“记住,娘等你。”每一次走时,干娘都把他送到村外的十字路口,问干儿往哪个方向去,然后孤独地瞅着盲人远去的身影,看天上的几只鸟儿叫唤着伴着干儿往前走。那是她家房檐下的鸽子。有一次,是夏季,十八的中午雨就下来了,十九还未停。干娘打着伞在村外的十字路口等盲人。不见盲人的身影,干娘心里急得慌。干娘沿着一条路往前走,走一段再回来;又沿着另一条路往前走,走一段还不见盲人,再回来……从另一条路回来时,干娘看见路口站着一个雨人。干儿说:“娘,我踩着脚下的路知道泥路上走过一个人,娘,我连累你挨淋了。”干娘攥着儿子的手往家走。回了家,干娘为他换衣裳,又
本文标题:(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三 抢分点三 标题与主题——小说常考的两类分析探究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273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