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试卷题目信息类型/题材名师讲评2019·全国卷Ⅰ陈与义《题许道宁画》宋诗/题画诗1.从体裁来看,所选诗歌以唐诗、宋诗为主。名家非名篇作品成为考查热点,有时也会涉及非名家的名篇作品。2.与以往题材不同,2019年全国卷出现了题画诗、投赠诗和讽喻诗,有效地避免了猜想、押题现象。3.考点方面,近年考题命题点更为广泛,既有传统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也有诗句含意、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的考查。4.创新题型方法,2019年全国卷Ⅲ出现了比较鉴赏题,这是与往年明显不同的一个创新点。2018·全国卷Ⅰ李贺《野歌》唐诗/即事抒怀2017·全国卷Ⅰ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宋诗/生活杂感2019·全国卷Ⅱ杜荀鹤《投长沙裴侍郎》唐诗/投赠诗试卷题目信息类型/题材名师讲评2018·全国卷Ⅱ陆游《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宋诗/生活杂感1.从体裁来看,所选诗歌以唐诗、宋诗为主。名家非名篇作品成为考查热点,有时也会涉及非名家的名篇作品。2.与以往题材不同,2019年全国卷出现了题画诗、投赠诗和讽喻诗,有效地避免了猜想、押题现象。3.考点方面,近年考题命题点更为广泛,既有传统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也有诗句含意、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的考查。4.创新题型方法,2019年全国卷Ⅲ出现了比较鉴赏题,这是与往年明显不同的一个创新点。2017·全国卷Ⅱ苏轼《送子由使契丹》宋诗/送别怀人2019·全国卷Ⅲ刘禹锡《插田歌(节选)》唐诗/讽喻诗2018·全国卷Ⅲ王建《精卫词》唐诗/咏物言志2017·全国卷Ⅲ白居易《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唐诗/生活杂感趋势一雨后赠斯远·新夏感事(宋诗·生活杂感)[预测依据]古人因事而起,触景生情,抒发心中的感慨。这类诗既有对青春易逝、时光不再的伤感,对仕途失意、知音难觅的苦闷,也有对告慰平生、欢愉人生的喜悦,对忠贞爱情、诚挚友谊的赞美。中国古代诗歌,按照欧阳修的观点“穷而后工”,表达的感情以哀怨愤懑的居多,轻松明快的较少。这类题材的诗歌因诗人率性而为,情感表达真挚而备受命题人的青睐,成为近年来考查的热点。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雨后赠斯远赵蕃【注】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揩摩病目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注】赵蕃,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南宋中期著名诗人,他和当时居住在上饶的韩淲(号涧泉)齐名,号称“上饶二泉”,同为江西诗派的殿军人物。“靖康之变”后,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师从刘清之,曾为太和主簿。后居家三十三年,问学于朱熹,诗宗黄庭坚。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谥文节。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句“已是霜凝更雨湿”,交代赠诗的时节和天气,渲染了萧瑟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凄楚的基调。B.“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虚实结合,说虽然草木依旧枯萎,但梅花一定会悄然开放。C.“穷日日”“遍村村”,从时空角度强调新春发现之难,表现诗人探春寻春心情之急与信念之坚定。D.本诗巧妙地将写景叙事与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对新春的渴望和希望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解析:A项,“为全诗奠定了凄楚的基调”错,诗人于初春时节写诗赠友,借自己寻春觅春的执着坚定,表达对时政和人生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生活的殷切期待和无限希望,开篇的景物描写,从情景关系来看属于“以哀景衬乐情”。答案:A2.古人评价首联中“春其渐起但无痕”一句为“一篇之警策”,说它“熔警策和哲理于一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其中的“警策”与“哲理”。(6分)答:答案:(1)警策:“春其渐起但无痕”这句的意思是说,春天正逐渐临近,只是还没有全部显露出来,表现了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精神,感情细腻,寓意深远,为全诗定下了明朗向上的基调。(大意对即可)(2)哲理:希望往往孕育在艰难困苦之时;对未来应充满信心;对新生事物应多加呵护;颈联为补足颔联“定有梅花当返魂”这一判断,诗人认为,只要天天到各个村落去细细寻访,定会在梅树梢头发现新春的消息。“穷日日”前面冠以“要须”,“遍村村”前面冠以“无惜”,凸显出要发现新春之难,也表现了诗人惜春、寻春心情的急迫与信念的坚定。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新夏感事①陆游百花过尽绿阴成,漠漠炉香睡晚晴。病起兼旬②疏把酒,山深四月始闻莺。近传下诏通言路,已卜余年见太平。圣主不忘初政美,小儒唯有涕纵横。【注】①此诗作于孝宗即位之初,隆兴元年(1163)夏,时诗人自临安返山阴故里,借居云门寺。②兼旬:二十来天。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诗题为“新夏感事”,是借立夏之景抒发对时政的感怀,从中可窥见作者念念不忘国家之心。B.首联写立夏之时的景物之新,此时已是百花谢尽而绿树成荫,满眼一片新绿,故作者称其为“新夏”,既写所见之景,也写内心新的感受和感悟。C.尾联将自己的欣喜变得有些若狂之态,“唯有涕纵横”表现了作者不仅为圣主的开明而欣喜,也为自己能亲眼见到国家太平而高兴。一句“圣主不忘初政美”既含讽谏之意,又有感激之情。D.如果说作者对景物的描写是感事的一部分,那么,他所感的时政之事才是作者的本意。“近传下诏通言路,已卜余年见太平”反映出当时政治上对他的长期压抑,而此时却有一种由衷的期待与欣喜。解析:B项作者并没有借此“写内心新的感受和感悟”。答案:B答案:①在新夏充满生机的一片新绿中透出日长无事的娴静之情。②深山四月听到莺啼的喜悦之情。③对“下诏通言路”可能带来天下太平的期待之情。4.全诗以新夏之景为触发点,抒发了哪些感情?(6分)答:趋势二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别舍弟宗一(唐诗·题画酬赠)[预测依据]近年来,高考对诗歌考查的题材愈加广泛,出现了题画诗和酬赠诗。题画诗是中国“诗画合一”艺术精神内核的外化,有抒写怀抱、惠赠他人和画艺评论等类别,其创作是诗人参透了画家之画的神韵情思,从而与画家共鸣,诗画融通,其素材、情思均与画同。酬赠诗,就是诗人赠送酬答之作,内容多为送亲别友、寄远怀人,特点是常用比兴手法,表达委婉曲折。其酬答唱和从不同侧面反映诗人的生活经历、社会理想和内心情感,因而在漫长的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且长盛不衰。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杜甫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壮哉昆仑方壶①图,挂君高堂之素壁。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②洪涛风。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焉得并州③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注】①方壶:神话中的东海神仙。这里泛指高山,并非实指。②亚:通“压”,俯偃低垂。③并州:地名。唐朝时期的河东道,即今山西太原,当地制造的剪刀非常有名,有所谓“并州剪”。相传晋索靖观赏顾恺之画,倾倒欲绝,不禁赞叹:“恨不带并州快剪刀来,剪松江半幅练纹归去。”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前四句先不谈画,而是写王宰不愿受时间的催迫而仓促作画,“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诗人极力赞扬王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B.“赤岸水与银河通”写赤岸水仿佛与天上的银河相通,这里形容水势的壮美,与上面描绘山势的雄奇相呼应。C.“舟人”两句写在狂风激流中,渔人正急急驶向岸边躲避,山上树木被掀起洪涛巨浪的暴风吹得低垂俯偃。诗人着重渲染风猛、浪高、水急的特点,使整个画面神韵飞动。D.“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这两句诗人高度评价王宰山水图在构图布局和透视比例等方面运用了旷古未有的技巧,在一尺见方的画作上绘出了万里江山景象,精炼的概括了我国古代山水画的美学特色。解析:“咫尺”只是表示画面小,但并不一定是“一尺见方”。答案:D答案:诗的最后两句意为:不知从哪里弄来锋利的剪刀,把吴淞江水也剪来了。这里运用典故,诗人以索靖自比,将王宰的画和顾恺之的画相提并论,一方面赞美了王宰的画逼真传神,另一方面惊叹于昆仑方壶图的巨大艺术感染力,写得含蓄简练,精绝无比。2.请赏析本诗最后两句。(6分)答: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别舍弟宗一①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②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注】①柳宗元再贬柳州时,从弟宗直、老母卢氏、爱妻杨氏、娇女等都相继弃世。柳宗一住了一段时间,约半年以后又要离开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②桂岭:在今广西贺县东北。3.下列对本首诗歌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A.首联点明别离,描述兄弟惜别之情。“倍黯然”三字,既含万千辛酸于一身,又很自然地开启下文。B.颔联有对往事的回顾,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吟,既是对柳宗元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又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C.颈联一写山,一写水,遥想宗一此去路途遥远,充满坎坷艰辛,表达出作者对舍弟此去的担忧关切之情。D.尾联运用想象,以虚写实。想象在梦中和宗一于江陵相会,“烟”字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恍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解析:C项,本联运用比兴手法描写了两人的境况,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是预示宗一有个好前程。但山川相隔,相见很难。由此可见,“担忧之情”有误。答案:C4.人们普遍认为柳宗元的这首诗是一首“伤别并自伤之作”。请结合全诗谈谈哪里体现了柳宗元的“自伤之情”。(6分)答:答案:①首联以“零落残魂”喻指自己亲人相继弃世,宗一又要北去,诗人更觉形单影只,充分表现出诗人苦涩的心境。②颔联从时间与空间角度写“我”被贬谪既远且久,被贬僻荒,身世孤零,历尽艰危。每一个字都渗透着作者的悲愤不平之情。③颈联写今与弟分离,一留桂岭,一趋洞庭,自己于瘴疠之中,实难堪矣。④尾联写弟此行在荆郢之间,“我”之梦魂常不离此地的凄凉难耐。趋势三田家行·春晚(唐诗·宋诗·即事抒怀)[预测依据]即事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或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还有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一般皆可笼统地称之为“即事抒怀诗”。高考全国卷命题选材倾向于即事感怀,更贴近考生生活实际。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田家行王建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回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本诗开头两句,写村子里男男女女因丰收而面带喜悦之色,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一个“别”字,暗示了村民们平日生活的辛酸。B.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檐下缫丝图”,虽然天气热,但蚕妇们愉快地忙碌着,似乎只感受到带着麦香的怡人清风。C.五、六两句写村民们忙于家蚕的丰收,无暇顾及野蚕。野蚕化蛾出茧,在桑叶间扑扑地飞来飞去,衬托出村民们兴奋喜悦的心情。D.本诗运用了白描手法,前八句精炼地勾勒出一幅幅丰收年景图。整首诗前后映衬对比,突出了诗歌的主旨。解析:A项“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错误,这两句先写农家喜乐自得,而后再写喜乐自得之因,看似写景,实为衬托农民可怜的处境和愁苦的心情。本诗的主旨是同情百姓,揭露统治阶级对百姓的剥削,并非“喜悦”的感情基调。答案:A答案:最后四句写村民们不奢望吃饱穿暖,只求保住耕牛,不被抓进衙门就高兴了。寄寓了作者对淳朴善良的村民们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深刻地揭露了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无情剥削。2.简析本诗后四句的内容及其传递出的思想感情。(6分)答: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春晚范成大①荒园萧瑟懒追随,舞燕啼莺各自私。窗下日长多得睡,尊前花老不供诗。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想见篱东春涨动②,小舟无伴柳丝垂。【注】①此诗作于淳熙六年(1179)春。淳熙五年六月,范成大任参知政事仅两个月,便因与孝宗政见不合而落职,于是诗人怀着难遇明主想要隐退的心
本文标题:(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诗歌鉴赏——培养鉴赏能力、聚焦优秀文化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273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