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步专题线索把握历史脉络微微专题4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第一部分高考全能通关模块一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一、中国古代“东学西传”1.秦汉文明:中华文明开始走向世界。(1)表现:①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②两汉之际,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③制铁技术和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分别传往日本、朝鲜和越南。(2)影响:以秦汉文明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和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方文明的首次交流,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初步确立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系统中举足轻重的地位。2.隋唐文明:基本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1)表现:儒学的传播;造纸术8世纪传到中亚,并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2)影响:①地位:全面繁荣博大精深、承前启后源远流长、光照四邻,影响深远。②对新罗、日本、印度、大食的影响。3.宋元文明:西传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1)表现:①活字印刷术,西传埃及和欧洲,印刷术变成新教传播的工具,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②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③火药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冶金业的发展,瓦解了骑士阶层。(2)影响:它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二、中国历史上“西学东渐”1.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1)途径: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进入中国的。(2)表现:传播基督教教义;也大量传播了科学技术。如当时传教士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著作介绍给中国。(3)影响:西学传入,对当时中国影响主要集中在天文学、数学和地图学方面,由于只在少数士大夫阶层中流传,没有能够很好的普及。2.近代的西学东渐(1)阶段:①从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②从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2)表现:①洋务运动;②戊戌运动、辛亥革命;③新文化运动。[对点训练]1.李约瑟认为,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这说明()A.传统科技已发展为近代科技B.西学东渐促进中国科技发展C.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难分高低D.中国科技明清仍然领先于世界解析:根据材料中国传统科技在明代得以复兴,不等于发展近代科学,同时并没有发展为近代科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近代科学与中国传统科学的接触,并使得传统数学、天文学因此复兴”,故B项正确;明朝时期,中国科技已落后于西方,但材料呈现的是西方科技的促进作用,故C项错误;中国科技在明清时期落后西方,故D项错误。答案:B2.徐光启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当听到闽越一带有甘薯的消息后,他便从莆田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成功。随后写下了《甘薯疏》,用以推广甘薯种植。再经过整理,收入《农政全书》。据此可以推知,《农政全书》()A.渗透近代科学思想B.汇总历代农学成就C.介绍西方农学知识D.突破传统科技藩篱解析:近代自然科学的特征是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从材料可知徐光启的《甘薯疏》是经过试种成功实践后编写的,说明带有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特点,故A项正确。答案:A3.克拉克瓷是明末清初中国外销青花瓷的一种,产量巨大,风格独特。国外屡见不鲜,国内却鲜有出土。“克拉克”一词源于1602年荷兰人掳获的一艘葡萄牙克拉克帆船,在这艘船上,装载有数万件风格独特的青花瓷。荷兰人把这些青花瓷公开拍卖,人们争相购买。克拉克瓷在欧洲的畅销从侧面反映出()A.世界市场最终形成B.新航路的开辟C.东方从属于西方D.荷兰取代葡萄牙解析:“1602年”可知世界市场尚未形成,故A项错误;“‘克拉克’一词源于1602年荷兰人掳获的一艘葡萄牙克拉克帆船,在这艘船上,装载有数万件风格独特的青花瓷”可得出新航路开辟,故B项正确;“1602年荷兰人掳获的一艘葡萄牙克拉克帆船,在这艘船上,装载有数万件风格独特的青花瓷”无法说明东方已经从属于西方,故C项错误;“1602年荷兰人掳获的一艘葡萄牙克拉克帆船,在这艘船上,装载有数万件风格独特的青花瓷。荷兰人把这些青花瓷公开拍卖,人们争相购买”无法说明葡萄牙已经被荷兰取代,故D项错误。答案:B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国,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的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丝绸之路是汉朝探索出来的,让中国融入世界,并渐而有发言权和影响力的一条大国之道。——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2)比较丝绸之路和地理大发现引发的经济文化交流的不同及其主要原因。解析:(1)据材料一“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国,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得出由汉武帝和张骞等推动形成,从军事路、外交路延展为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据材料一“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的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丝绸之路是汉朝探索出来的,让中国融入世界,并渐而有发言权和影响力的一条大国之道”得出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互利互惠;持续时间长,是长达千年的中西交通要道。(2)第一小问不同,可以从中心不同、范围不同、主要商品不同、文化交流内容不同、方式不同、后果不同等方面比较;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动机不同等角度分析。答案:(1)特点:由汉武帝和张骞等推动形成;从军事路、外交路延展为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互利互惠;持续时间长,是长达千年的中西交通要道。(2)不同:①中心不同——丝绸之路以中国为中心;地理大发现以西欧为中心。②范围不同——丝绸之路范围为亚非欧;地理大发现为整个世界。③主要商品不同——丝绸之路为丝绸瓷器等手工产品;地理大发现为欧洲工业品。④文化交流内容不同——丝绸之路主要是中国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的交流;地理大发现主要为基督教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⑤方式不同:前者主要为和平交流,后者主要为暴力掠夺。⑥后果不同:前者加强了友好交往,后者形成世界市场,东方从属于西方。原因: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中国为自然经济,西欧为商品经济;动机不同,中国注重友好交往,西方注重获取财富。
本文标题:(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高考全能通关 模块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第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289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