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步专题线索把握历史脉络微专题4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土地制度第一部分高考全能通关模块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和中国1.近代以来各阶层对土地问题的探索(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平均分配土地;小农思想,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是空想。(2)资产阶级:孙中山。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不没收地主土地,是空头支票。(3)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最终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2.不同历史时期共产党的农村土地政策(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①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②做法: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③作用: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2)抗战时期:①政策:双减政策。②做法: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承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③作用: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1947—1948):①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②做法: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③作用:农民分得土地,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4)过渡时期:土地改革(1950—1952)。①政策: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②做法:与以往不同,保护富农经济。③作用: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5)三大改造时期:土地改革(1953—1956)。①政策: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②做法: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③作用:完成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6)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以后):①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做法: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③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对点训练]1.下表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的土地政策。据此推知,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1927年《井冈山土地法》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用三种方法分配之:分配给农民个别耕种;分配给农民共同耕种;由苏维埃政府组织模范农场耕种1929年中共中央第二十八号中央通告土地斗争的主要方式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而不是没收一切土地1942年《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A.以实现土地公有制为主要目的B.随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调整C.以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为目标D.实现了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解析: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斗争的主要方式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而不是没收一切土地,当时是为了发动农民反对国民党围剿的需要;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减租减息是因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调整土地政策是为了团结地主共同抗战;解放战争时期,国内阶级矛盾重新成为主要矛盾,因此此时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随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调整,故B项正确。答案:B2.下图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拖拉机》,该作品反映出()A.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B.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C.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D.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解析:人民公社化道路出现在1958年以后,与“1950年”不符,A项错误;宣传画只能说明当时农村已经使用机械,但不能推断农业机械化的普及程度,故B项错误;农村已经使用机械,从铁犁牛耕到机械生产,这体现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巨大变化,故C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年以后,与“1950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3.1979年,安徽来安县粮食增产4.4%,其中包产到户的队增产37%,包干到组的队增产12.5%,包产到组的队增产3.4%,仍然以队为基础,搞“大呼隆”的队减产6.7%。这说明()A.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B.改革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C.农业合作化向纵深发展D.基层乡镇政府设置开始革新解析:材料显示包产到户的队粮食增产幅度最大,实行“大呼隆”的队粮食减产,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土地所有权没有改变,故A项错误;C项是1953—1956年;D项是1978年以后。答案:B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27年7月,随着国共合作的完全破裂,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中国革命已经进入土地革命时期”之后,中国共产党从理论上和政策上逐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但到了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在致国民党三中全会电中保证“停止没收地主的土地”,决定以减租减息作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1942年,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实行减租减息,借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提高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减租减息之后又实行交租交息,借以联合地主一致抗日”,并进一步提出了“奖励富农发展生产和联合富农”的基本原则。——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材料二1946年,第二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中国共产党再次变减租减息政策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1947年,中共中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要求“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建国后,党和政府继续推进这一政策,使亿万农民分到了土地,真正实现了孙中山“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的愿望。1953年到1956年底,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个阶段后,我国广大农村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由此步入了长期的土地公有制时代。——摘编自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与土地革命时期相比有何调整,分析中共此次土地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政策调整的主要特点,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解析:(1)第一小问土地政策的调整,材料一由“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停止没收地主的土地”,可得出由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农民土地所制调整为继续保留地主土地所有制;由“消灭地主阶级”到“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可得出由废除封建地主剥削调整为减轻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第二小问原因,材料一土地政策的调整开始于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后,主要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调整的目的是为了联合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2)第一小问主要特点,从背景看,适应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从所有制看,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演变;从影响看,始终关注农民的切身利益。第二小问启示,土地政策的调整适应了时代和国情,通过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健康发展。答案:(1)调整:①由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调整为继续保留地主土地所有制;②由废除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封建剥削调整为减轻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主要原因:①随着日本侵华不断加剧,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对峙转向再次合作;②为了团结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在内的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而实现全民族抗战。(2)主要特点:①土地政策的调整与社会主要矛盾(或国共关系)的变化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②土地所有制经历了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演变;③土地政策的调整始终关注农民的切身利益。启示:①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政策的适时调整;②政策调整应结合本国国情,做到实事求是;③科学合理的政策调整有利于解决社会突出问题,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本文标题:(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高考全能通关 模块三 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和中国 第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289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