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5讲魏晋至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的辉煌课题五儒学世俗化——宋明理学1知识串讲·助学助记知识点一三教合一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知识点二程朱理学1.理学的产生(1)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2)儒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2.“二程”的观点(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而后有物。(2)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3)“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3.朱熹的思想(1)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2)朱熹认为“格物致知”中的“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4.影响(1)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2)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朝鲜,甚至形成了“朱子学”学派。[史学新论]理学思想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发现问题]史料认为理学具有忧患意识,崇尚道德、务实精神,体现了理学的进步。[思考角度]理学价值的时代性与永恒性;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知识点三陆王心学1.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2.王阳明(1)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的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2)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3.影响(1)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2)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教材补遗]宋明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1)理学的兴起适应了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唐末和五代时期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因此,宋代统治者一开始就倡导尊儒读经,宋代的儒学复兴便由此开始。(2)理学的兴起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宋代稳定政局后,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尤其引人注目,为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理学的兴起是儒、佛、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结果。中国思想史在唐代中后期出现了一个重要转折,韩愈提出儒家“道统”思想,打破了三教并盛的局面。宋代儒学为了与封建统治相适应,儒家“道统”思想自然成为其承续的对象。(4)理学也是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北宋学者大胆抛弃汉唐学者师古泥古的学风,敢于疑经改经,相互辩论,相互启发,独立思考,大胆立论,讲求义理,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教材批注微点拨][误区警示](1)魏晋、隋唐时期并未动摇儒学正统地位魏晋时期,道教、佛教思想盛行,一度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唐代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但并不表明儒学失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2)理学≠礼学宋明理学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以“理”为核心,但不是以“礼”为核心。(3)科举制以儒学经典为命题素材,客观上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但也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变革。[图表证史]从烈妇的增多看宋明理学对人性的扼杀信息提取:宋代以来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理学的流传,导致节妇烈女人数的增加。[归纳概括]理学的世俗化(1)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绝不是“理”“气”等深奥的哲理,而是对儒家伦理道德标准的丰富及其普及化、通俗化。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每一个家庭,是理学家的功劳。(2)朱熹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通俗化,上自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构建一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因此,他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图解历史]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信息提取: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都属于宋明理学,陆王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继承发展,差异在于对世界本原的认识和方法上。[知识延伸]宋明理学对塑造民族性格的影响2读史用史·史论结合⊳主题宋明理学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史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①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②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子语类》史料二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③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马克垚《世界文明史》史料三④理学将伦理之理与物理之理、心理之理混为一体。朱子的穷学问也不是以穷学问为目的,而是以宇宙事物去证实他心中的伦理和道德。理学家的思想……因其目的是“卫道”,表示其文化的保守性格……他们的思想……⑤将人欲与天理对立,抹杀个人私利观,替以后专制皇权加强张本,其影响所及达几百年。今日中国民法未尽展开,仍有以道德观念代替法律的倾向,也不能与宋儒无关。——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学会读史]主旨归纳信息解读史料一:南宋朱熹继承发展了“二程”思想,提出了天理论①“宇宙之间,一理而已”“无非这理”→反映“理”是万物的本源,“理”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②“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反映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化史料二:指出了理学的积极作用③“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反映从关注生活和道德追求两个角度分析理学的积极意义史料三:指出了理学的消极影响④“理学将伦理之理与物理之理、心理之理混为一体”;⑤“将人欲与天理对立,抹杀个人私利观”→体现了史学家黄仁宇对中国古代理学缺陷的论述及对中国社会影响的认识[学会用史](1)根据史料一,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提示]主要观点:“理”是万物的本原;“理”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化。(2)根据史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提示]积极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3)根据史料三,学者黄仁宇认为理学的一系列缺陷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怎样的特点?并根据史料归纳理学对后世的影响。[提示]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性格保守。影响:为皇权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以封建道德代替法律,影响了中国近代法制化的进程。3深化拓展·注重研思1.理学对儒学的新发展(1)宋朝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有益内容,使儒、佛、道三家融合,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2)“理”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原则;既是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也是天理在人间的具体表现。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出来,“天”的主体地位也被“理”取代了。2.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哲学理论体系。(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是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3.宋代理学的积极影响(1)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2)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家庭、国家的和谐意识。(3)具有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4)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立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4针对训练·立德树人1.[2020·唐山市模拟]北宋学者石介在《中国论》中说:“闻乃有巨人曰佛,自西来入我中国;有庞眉名曰聃,自胡来入我中国。各以其人易中国之人,以其道易中国之道。”其言论意在()A.通过文化融合缓和民族关系B.反对文化交流保护华夏文明C.削弱佛道冲击意图复兴儒学D.宣扬华夷观念维护北宋统治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北宋”和材料信息中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各以其人易中国之人,以其道易中国之道”得出佛道对中国传统儒学的冲击,意图复兴儒学,故C项正确。答案:C2.下图为著名画家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局部。描绘了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作为史料,这幅图()A.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时的盛况B.展现了魏晋以来佛教传播的趋势C.印证了唐代佛教中国化的态势D.说明了古代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解析:由材料信息“《释迦降生图》”并结合所学可知,A项错误。由材料无从得知佛教传播趋势,B项错误。画中净饭王和摩耶夫人的服饰以及活动,体现出汉族的传统装束和家庭关系,说明了佛教中国化的态势,故C项正确。D项以偏概全。答案:C3.[2020·河南中原名校质量考评]宋明理学通过天理论、道统论、格物致知论和心性论构建起庞大的理论体系,高度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宋明理学客观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历史进步性。其进步主要体现在()A.神化君主权威,维护专制统治B.重塑社会伦理,维护社会稳定C.重视辩论教育,认识灵魂善性D.杂糅三教思想,实现三教归儒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维护专制统治是宋明理学的局限性,而非进步性,A项错误。宋明理学“高度重视个人道德修养”,这有利于重塑社会伦理,维护社会稳定,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宋明理学“高度重视个人道德修养”,C、D两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答案:B课题六科技文苑——魏晋、隋唐、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学艺术1知识串讲·助学助记知识点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学艺术1.科学技术(1)造纸术外传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使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之后传往欧洲。(2)雕版印刷术发明唐代《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3)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4)药学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编写《千金方》。2.文学艺术(1)文学: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①李白(盛唐):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后称“诗仙”,是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②杜甫(唐帝国由盛转衰):凝重与沉郁的风格,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人道主义色彩;诗有“诗史”之誉,人有“诗圣”之名。(2)书法①魏晋时期:书法进入自觉时代,主要代表人物是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②唐代:书法艺
本文标题:(通史版)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讲 魏晋至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的辉煌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326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