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课题四汉承秦制——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知识串讲·助学助记知识点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朝统一(1)条件①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②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也渴望统一;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2)概况①统一六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②北固边疆: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修筑长城和直道。③统一岭南: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并设郡。④平定西南:在“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地区,开辟“五尺道”,并设官吏。(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特点表现皇位世袭嬴政自称“秦始皇”,由子孙传承皇权,不可转移皇权至上秦始皇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皇权独尊皇帝有一系列专用称号: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玉印称“玺”等(2)三公九卿制度官职职责议政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九卿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由皇帝裁决,有利于集思广益,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3)郡县制①内容:地方设有郡县两级,“郡”直属于中央,“县”隶属于郡。县下设有“乡”“里”两级基层行政机构。②特点: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③意义: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4)官吏考察:秦朝考核官员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中央委派的专职官员进行监督、巡察;二是年终由官员自行汇报当年政绩。(5)秦律:细密、严苛。以“轻罪重刑”为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3.意义(1)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2)其建立的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3)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史学新论]秦朝廉政建设的制度设计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史丞、御史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史。御史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史、监察史,或简称郡监。——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发现问题]秦朝形成了只属于皇帝的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监察体系,这超出了教材的表述。[思考角度]秦朝的监察制度设计内涵;周秦的政治制度比较;秦朝制度创新。知识点二汉代政治制度的承袭与演变1.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2)汉武帝尊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组成“中朝”,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外朝”,即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的权力。2.中央集权的发展(1)背景: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导致出现王国问题。(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实行刺史制度,每州设刺史一名,监察地方;完善封建法制,打击豪强地主势力,维护封建社会秩序。(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3.选官制度:察举制(1)概况: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2)标准:孝廉。(3)特点: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具有封闭性的特征。4.外戚宦官专权(1)西汉后期,重用外戚与宦官,政局混乱,国家权力削弱。(2)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大多年龄较小,外戚宦官轮流控制朝政。5.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东汉时期,“累世公卿”的豪族把持着东汉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豪强地主成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教材批注微点拨][概念辨析]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是一种决策方式。其主要特征是皇帝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专断独裁。(2)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图示解史]秦朝皇帝制度的特征[图解历史]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信息提取:由三公九卿的职责可以看出:“三公”职责明确,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九卿中很多属于管理皇帝个人和皇室家事的机构,体现了“家天下”的观念。[易误提醒]郡县制最早出现不是在秦朝早在春秋后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上已不再进行分封,而是改为设置郡、县;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广泛实行郡县制;秦统一全国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各地。因此,郡县制最早出现不是在秦朝。[归纳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主要不同信息提取: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郡县制度更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发展。[概念阐释]汉承秦制(1)汉承秦制,又有所损益变化“汉承秦制”主要说明汉朝的规章制度基本上都是继承并维护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表现为承袭了秦朝君主专制制度、郡县制、监察制度、官吏选任制度、法律制度、赋税制度、官吏管理制度等,维护了秦汉“大一统”局面。(2)“汉承秦制”的影响①“汉承秦制”有利于两汉统治的建立和巩固,有利于地主阶级的专政。②“汉承秦制”既稳定了汉朝初年的统治,又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起了一定作用。2读史用史·史论结合⊳主题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史料一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①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②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史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③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学会读史]主旨归纳信息解读史料一:强调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①“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华夏国家”衰落的政治原因;②“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由贵族政治(分封制)向官僚政治(郡县制)的转变史料二:选自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秦史》,王夫之肯定了郡县制的进步作用③“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王夫之的观点是: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优于分封制,分封制比郡县制危害更大[学会用史](1)根据史料一,分析“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难以实现”的原因,并说明后来中国又是如何实现制度的“重新建构”的。[提示]原因: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原则遭到破坏。实现: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郡、县两级体制的职权运行情况与特点。[提示]职权运行: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郡的最高长官为郡守,郡丞辅佐郡守管理行政和刑狱事务,郡尉负责军事和治安;县置县令、县丞和县尉,县令(长)是一县之长,县丞、县尉的职责与郡丞、郡尉相同。特点:地方官制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3)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提示]积极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为历朝所沿用。3深化拓展·注重研思1.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三大环节(1)建立大一统国家的元首制度——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听凭皇帝任免与命令,确立了国家结构的新形式。(2)中央设置三公九卿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卿世禄制,以官僚政治取而代之。(3)建立保障统一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①郡县制是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的体现,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模式。②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防止分裂和维护统一,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制度基础,使政令能顺利贯彻到基层。其废除了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既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2.先秦贵族政治与秦代官僚政治体制贵族政治官僚政治中央政治体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一体,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确立,“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地方政治体制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以地域为基础进行划分官吏制度形成了建立在血缘宗法制度上的世卿世禄制度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3.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华文明的促进作用(1)中央集权制度在抵御外来侵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秦建立起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后,逐匈奴、筑长城,使中原地区维护了相对稳定的局面,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2)中央集权制度能够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安定的政治环境。中华民族每个阶段文明的发展高潮,都与政治环境的安定有关,这充分体现了中央集权制的优越性。(3)在中央集权制下,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形成巨大的凝聚力,辐射着周边地区,以自己特有的魅力形成世界文化史上的独立体系。4.汉朝对秦朝政治制度的沿袭(1)承袭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等制度。(2)汉初沿袭三公九卿制。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时,改为“中朝”和“外朝”,削弱相权;东汉光武帝时扩大尚书台权力,使三公无实权。(3)承袭秦朝的监察制。为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汉武帝将秦朝的御史台发展为刺史制度;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4)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5)承袭秦朝的“上计”制,加强对地方官的管理和控制;承袭秦的田租、徭役、兵役制。4针对训练·立德树人1.“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材料主要表明秦朝()A.等级制度日趋固化B.监察体制正式形成C.创立官僚政治体制D.郡国并行体制终结解析:依据题干“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建立,取代了以前的贵族政治,官僚体制建立,故选C项;材料不能体现等级制度日趋固化,排除A项;题干强调秦朝中央和地方官制的信息,并不是表明监察体制正式形成,排除B项;郡国并行制在西汉出现并逐渐消失,排除D项。答案:C2.西汉初,列侯封地称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这反映了()A.汉初与周分封制一脉相承B.封国制利于强化中央集权C.西汉的监察制度日益强化D.郡国并行且以郡县制为主解析: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与周分封制不同,故A项错误;封国制下的诸侯权力过大,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错误;材料与监察制度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可知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故D项正确。答案:D3.东汉顺帝之前乡举里选,被推荐的多为“年少能报恩者”;汉顺帝时规定,被举荐者来到中央后,需要通过政府组织的两轮考试,考试不合格的要“黜落”。这一规定()A.确立了分科考试的录取方式B.否定了重视德行的选拔标准C.根除了察举制官士勾结弊端D.削弱了豪强把持官场的特权解析: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A项错误。这一规定是对被举荐者再次进行考核,并未否定重视德行的选拔标准,B项错误。这一规定可以减少官士勾结弊端,但不能根除,C项错误。这一规定可以对地方豪强举荐的人再次进行考核,改变了被举荐者直接做官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豪强把持官场的特权,故D项正确。答案:D课题五天工物华——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1知识串讲·助
本文标题:(通史版)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326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