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模块一中国史篇第九单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第24讲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与科教文化栏目导航1234基础梳理·知识通关史料探究·历史解释课堂训练·双基提能课时跟踪·一练而就|思维导图||史论术语|1.新中国成立后,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经济建设发展遭到严重挫折。3.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与时俱进,进一步发展,科教文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受到“左”倾错误的影响。基础梳理·知识通关1一、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经济建设(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1__________,形势严峻。2.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3.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肆意搜刮;多年战争的严重破坏。4.意义:经过3年努力,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全面崩溃|知识拓展|1949~1952年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1)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为国家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2)在城市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②进行“五反”运动,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食产品供应。(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53~1956年)1.“一五”计划建设(1953~1957年)(1)条件:政权巩固,经济恢复;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援。(2)目的: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背景: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3)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2_________,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核心);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3__________________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条件)。重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5)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6)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4_________奠定了初步基础。工业化2.三大改造(1953~1956年)(1)基本内容对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目的适应工业化需要,早日建成社会主义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5__________________,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公有制(2)基本途径和方式①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小农个体经济改变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②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通过“赎买”政策,最后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3)意义: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6______________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图解历史|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三)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内容(1)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7__________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8____________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9_________。2.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农业国经济文化工业国(四)探索失误(三面红旗)1.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10__________地建设社会主义”。多快好省2.“大跃进”运动(1)过程①“大跃进”运动首先从农业开始。全国掀起空前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和积肥运动。随后又不断提高和修改粮食生产计划指标,引发了各级干部的浮夸风。②1958年8月后,“大跃进”重点从农业转向工业,出现全民炼钢运动,1960年结束。(2)评价①在3年“大跃进”期间,由于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建设和技术方面,动员了空前规模的人力、物力,建成了一批重要项目。如大庆油田的开发,原子尖端技术的突破,都是在这个时期取得的成绩。②但是方法上采取大搞政治运动,无视客观规律,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其直接后果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3)失败原因①对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不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思想准备不足。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群众运动的方法来快速发展生产力是不切实际的。③盲目追求11___________,破坏了经济的稳步与协调发展。高速度3.人民公社化运动(1)特点①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强调“一大二公”。②实行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③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④强调公社生活自给,取缔集市贸易和家庭副业。(2)实质:企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所谓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但这只是一种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空想,给中国社会带来重大影响。4.“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易混易错|“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虽然都是“左”倾错误的体现,但两者本质属性不一样,“大跃进”运动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两者都不符合科学发展观,都破坏了经济发展。(五)政策调整1.1960年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12_______、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调整”的含义:适当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速度与规模,即尽可能提高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适当控制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2)“调整”的直接作用:解决大炼钢铁造成的严重经济问题,也就是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问题。调整2.1962年中共召开“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毛泽东等带头做自我批评。3.1971年13____________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4.1975年邓小平提出14____________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周恩来全面整顿|图解历史|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二、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思想、社会生活、科教与文化(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1.背景: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面临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2.著作:《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3.内容(1)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2)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中国国内主要矛盾变化和主要任务。(3)提出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战略思想。4.意义:是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之路探索的理论成果,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发展到了新的高度。5.评价: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的结果,是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二)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科教与文化1.新中国的科技成就(1)“两弹一星”①目的: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增强国防力量。②历程a.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b.1966年10月,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c.1970年4月,运载火箭将“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轨道。d.1975年11月,中国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2)袁隆平与杂交水稻①研制: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②影响a.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还在世界各地推广。b.西方媒体称杂交水稻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3)生物技术: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概念阐释|“两弹一星”“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其中“两弹”不是原子弹和氢弹,原子弹是一种核裂变型原子弹,氢弹是一种威力更为强大的核聚变型原子弹。2.教育事业的发展(1)扫盲教育①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②政府开办各种类型的补习学校。(2)高等教育的发展①初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基本参照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②曲折发展a.1958年,开始实施“教育大革命”,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核心。b.1961~1963年,教育部对高等教育进行全面调整,高等教育事业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c.“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3)1977年12月,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3.“双百”方针(1)提出①背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②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③含义: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④成就a.涌现出一批现代文学作品。b.电影和戏剧百花争艳。c.学术界围绕中国历史分期,以及人口学、遗传学方面的一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⑤意义a.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b.使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活跃起来。(2)遭遇挫折①背景: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爆发。②表现a.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后,“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b.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开始纠正这一错误。c.“文化大革命”中,“双百”方针受到严重破坏,文艺界呈现“百花凋零”的局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几乎中止。►素养提升————————————————素养热词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计划经济体制、中共“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八字”方针、“文化大革命”、毛泽东思想、“两弹一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育大革命素养解读时空观念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既有成就也有失误。素养解读历史解释(1)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一五”计划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和国家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文革”时期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轨道,给国民经济造成劫难。(3)毛泽东思想在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中获得了新发展;科技文化既有成就,也有挫折。素养解读史料实证运用文学史料及相关史学研究材料,实证社会主义探索历程、特点及影响。唯物史观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理解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探索的历史影响,正确认识探索中的经验教训。家国情怀建国初期的工业化策略是为了保家卫国,50年代后期经济建设的失误,从主观愿望上看反映了人民群众急于建设祖国的朴素愿望。史料探究·历史解释2◆主题一“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一)家国情怀——“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史料一]1952~1957年我国工业比重图[史料二]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是发展国家的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上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侮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了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建设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本文标题:(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1 第9单元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328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