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模块一中国史篇第四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960~1368年)第8讲宋元时期的政治栏目导航1234基础梳理·知识通关史料探究·历史解释课堂训练·双基提能课时跟踪·一练而就|宏观把握历史时空时序|〈时空坐标〉|微观了解历史阶段特征|〈阶段特征〉宋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1)政治上:由分裂割据到几个民族政权并立对峙再到全国统一;北宋时的“强干弱枝”、元朝时的行省制等措施促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中原封建王朝“积贫积弱”,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势力大大发展,并最终统一全国。(2)经济上: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完成;土地租佃关系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繁荣;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进一步扩展;商业突破“市”“坊”界限,北宋时开始使用纸币,海外贸易有了重大发展。〈阶段特征〉(3)民族关系上:民族政权并立,各政权之间有战有和,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依然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加快,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在元朝时又一次出现了民族融合的高潮。(4)对外关系上:北方地区对外陆路贸易受阻,到元朝时陆上丝绸之路得到恢复;南方地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外海上贸易比较发达。(5)文化上:四大发明进入定型时期;理学兴起,并对文艺产生影响;宋词的繁荣,元曲兴盛;风俗画盛行。|思维导图||史论术语|1.宋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3.宋代科举制因当时“重文轻武”录取人数显著增多,其变化围绕皇权强化、中央集权加强的目的。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基础梳理·知识通关1一、宋朝时期的政治制度1.君主专制的加强(1)宋代设1___________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2)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中书门下2.中央集权的强化(1)措施削夺地方权力以“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为纲领,统治者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军权统统收归中央,又派2_______任知州,削弱了地方节度使的权力,从而彻底扭转了中唐以来由于地方势力膨胀而造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分权制衡”中央官制方面,采用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设3__________分掌军权,又设三司分掌财政,从而将相权一分为三。地方官制方面,在各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使司,分掌军政、民政、财政、司法等权,互不统属,彼此监督。各州设知州,统领一州军、民之政,另设通判以分知州之权,并对知州进行监督文臣枢密院加强对军队的控制确立了三衙一枢密院新体制。枢密院总理兵政,握有调兵之权。4______主要负责军队的训练等日常事务,有“握兵之重”。两个机构互相制衡,形成了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三衙有握兵之重却无发兵之权的格局,实现了握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握兵权、调兵权和统兵权的分离,在体制上彻底消除了将帅专兵、发动兵变的可能性三衙(2)评价积极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实现了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两宋时期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弊端地方权力太弱,在对外战争中无力抵抗;对军队防范过甚,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在对外战争中居于弱势;官僚机构分化事权和互相牵制不当,造成机构重叠、官员队伍庞大、效率低下等问题。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辨析比较|三省六部制与二府三司制“三省六部制”与“二府三司制”相比,前者注重程序,把一件事分成若干阶段,由各个层级的不同部门来依次处理;而后者注重具体的事务,由不同的机构来处理不同的事情。|名师点津|宋朝叠层政治架构的形成宋朝注重分散各级机构的权力,使其相互牵制。(1)在中央,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又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调兵权。(2)在地方,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3.科举制的完善(1)措施①严格科举考试程序(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②减少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③大大增加录取名额。④实行糊名和誊录防止徇私舞弊。(2)作用①积极性:为各阶层的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的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②局限性:科举取士名额不断扩大,致使官僚集团急速膨胀,形成5_______问题,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冗官二、元朝时期的政治制度1.中央官制中书省设立6__________作为中央最高的行政机构,总理全国政务。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后来皆由皇太子兼领,已成为虚衔枢密院枢密院掌管兵权。长官为枢密使,也由皇太子兼领,实际上也是虚衔御史台御史台掌管监察。御史台所辖机构有殿中司及察院,又有内八道肃政廉访司宣政院等宣政院掌管佛教僧徒及吐蕃(西藏)事务,通政院掌管驿站,将作院掌管工匠,太史院掌管天文历法,大宗正府掌管蒙古人的诉讼等中书省2.行省制度(1)内容①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②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③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2)评价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③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7_______的开端。省制|辨析比较|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唐朝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政令;元朝的中书省是行政机构,它与唐朝尚书省的职能类似。|知识拓展|元朝的行政区划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差异极大的各个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这种划分行政区域的方法自然就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素养提升————————————————素养热词宋元君主专制的加强、宋元中央集权的加强素养解读时空观念从宋至元,君主专制下的中枢机构不断革新,相权逐步削弱;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趋强化,基本奠定了后世的地方行政区划。历史解释宋代尚未完成全国的统一,但中央与地方机构增多,加强了君主专制,解决了唐代以来的藩镇割据问题,也形成了庞大的管理体系;元代国家统一,疆域辽阔,行省制度的实施,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素养解读史料实证运用史料记载论证宋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唯物史观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角度理解,宋元时期政治演变趋势的特点及影响,辩证客观地评价政治现象。家国情怀从宋元政治统治的加强,多民族国家发展角度,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的爱国情怀。史料探究·历史解释2◆主题一宋元时期中央集权的不断发展(一)时空观念——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史料]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探究]该组示意图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提示]从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历经多次变革,呈现出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的趋势,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二)史料实证——宋代和元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史料一]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郡政……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通判……建隆四年(公元963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元]脱脱等《宋史》[史料二]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探究](1)史料一中反映宋代知府与通判的地位和关系如何?反映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什么特点?(2)史料二反映元代行省与中央政府是什么关系?有何意义?[提示](1)地位和关系:知府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重要公文必须与通判联署才有效。通判虽是知府的副手,但是可以监督知府,并且可以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特点:通判监督知府,知府与通判互相牵制,反映宋代通过地方分权而强化中央集权。(2)关系: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意义:便于中央集权。|历史解释|★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规律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王朝建立初期,一般都要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的后期,中央集权制受到破坏,对地方的控制也随之减弱。2.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比如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明代设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等,但分权易导致效率降低的局面出现。3.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4.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对应训练(2019届湖南永州高考信息预测)汉初诸侯王国之官吏任免,除了由中央直接任命之傅、相外,“皆令自置吏”,所谓“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诸侯国内之税收归诸侯,无须上缴中央。据此可知()A.宗法分封制得以完全恢复重建B.大一统思想观念遭到普遍质疑C.中央失去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存在矛盾解析:选D题干中提及汉初诸侯国的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命之傅、相外其余自行任命,税收不需要上缴中央,再结合所学郡国并行制带来的王国问题,故选D项;宗法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崩溃,封建社会的分封与宗法分封制有很大区别,排除A项;西汉初年国家是大一统,诸侯国是王朝的支持力量,排除B项;据题干中“汉初诸侯王国之官吏任免,除了由中央直接任命之傅、相外”,可知诸侯国还是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中央,排除C项。◆主题二宋代文官政治的确立(一)史料实证——宋代文官政治[史料]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成为宋朝政治的基本特色。宋朝选官制形成了三级考试、三年一考的制度。考试手段严格,力求做到公平竞争。唐朝登科总数为6603人,两宋达到45640人。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法规细、条文多、任法而不任人。官员的实际职务和官阶制度比唐朝更加发达,职务迁转和官阶迁转的考核严格、程序复杂。宋朝皇子都不直接封亲王,只有少数人才有可能封为亲王,亲王上朝时位列宰相之下,官属亦从简。防范外戚、宦官预政。皇帝定时学习成为制度,即经筵制度。程颐在经筵讲书时以师道自居,表情严肃,使得皇帝畏惧。宋朝的御史台和谏官合一,既牵制宰相,也约束皇帝,有时还与宰相合作对抗皇帝。——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探究]根据史料,概括宋朝文官政治发达的表现。[提示]官员选拔的程序制度化;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官员数量多;官员考核和管理严格、公正;宗室、外戚、宦官等非理性的政治因素受到抑制;士大夫集团与皇权形成相对合理的制衡关系。|历史解释|★宋代文官政治形成的原因、表现及评价(1)原因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文官政治准备了条件政策上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确定了以文治国的方针选官上科举制度得到了较大发展,削弱了门第血统在科举中的作用,增加了寒门士人入仕的机会,使科举考试向整个社会敞开了大门教育上宋代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官学、私学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这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2)表现宋初最高统治者将兵权、行政权、财权集于中央,各路监司、各州的长官,大多重用文人
本文标题:(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1 第4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 第8讲 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329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