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部分通史整合突破第二篇中国近代史第5讲晚清时期的中国——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自主学习课1.命题点:英文报纸对维新变法的态度(2019·全国卷Ⅱ)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尝试解题]________D[从时间看,1898年,中国社会学习西方进入到政治与思想领域,但参与者主要是先进知识分子,而非全体民众,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清政府排外活动力度,B项错得;一份报纸的一篇报道不足以揣测列强有干预中国内政的意图,C项错误;由材料中“滑稽剧”可知部分西方人对慈禧太后干预变法持讽刺态度,侧面反映了部分洋人对变法的赞同,D项正确。]2.命题点: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艰难历程(2018·全国卷Ⅰ)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尝试解题]________C[面对日本的舆论宣传,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说明其对舆论在外交中的作用没有清醒的认识,即清政府并不熟悉近代外交策略,故C项正确。]3.命题点: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表现(2018·全国卷Ⅱ)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尝试解题]________D[材料中地方督抚的主张透露出两个信息:第一,“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说明依然存在朝贡观念;第二,主张中国外交官以“万国公法”为依据,联合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来参与评判是非曲直,明显带有近代外交观念,故D项正确。]4.命题点:洋务运动的作用(2016·全国卷Ⅰ)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尝试解题]________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情况。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成军,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其实力曾是远东第一、世界第九,所以“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故选C项。]5.命题点: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2018·全国卷Ⅲ)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尝试解题]________D[严复是一位维新思想家,《天演论》的翻译主要是为了促进国人变法图存,并非进行反清革命,故D项正确,B项错误;严复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并非是对生物进化论进一步研究并纠正其错误,故排除A项;“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故排除C项。]6.命题点:张之洞的思想(2016·全国卷Ⅲ)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尝试解题]________D[《奏定学堂章程》是清末新政的产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且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学制。题干中这些新名词蕴含着革命思想,张之洞等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禁止使用这些新名词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故D项符合题意;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只是表象,并不是根本目的,故排除A、B两项;反对向西方学习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题号命题特点还原历史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对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遭遇所作的报道第1题创设情境以新闻报道作为史料,要求辨别史料真伪,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第2题素养立意从近代化的角度审视近代中国的外交,突出近代中国外交转型的必要性第3题时政热点近年来中日两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外交博弈第4题主干知识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尝试——洋务运动第5题转换思维严复翻译《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试图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第6题还原历史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作出诸多规定,符合当时维护传统意识形态的时代特征一、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千年未有之变局1.具体表现(1)政治上①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国内政局:满洲贵族势力削弱,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汉族官僚地主势力增强。③斗争性质:进入反封建反侵略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运动是民主革命的先声。④社会阶层:买办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兴起。(2)经济上: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攫取大量经济特权,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艰难产生。(3)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政策破产,清廷被迫转向开放;“理藩”外交受到冲击,朝贡贸易体制被打破。(4)思想上:传统的“华夷”观念开始转变,“天朝上国”的思想受到冲击;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2.社会各阶层对变局的反应(1)清政府①态度:由闭关自守到被迫开放;由抵制西方先进文明到学习西方先进科技。②原因:列强侵略打开中国大门;地主阶级维护统治的客观需要。(2)地主阶级先进知识分子①态度:抵御外来侵略,“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②原因: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的加深;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知识分子的爱国立场。(3)地主阶级洋务派①态度: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开展洋务运动,维护清朝统治。②原因: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统治集团内部分化,洋务派掌握地方实权。(4)农民阶级①态度:发起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反侵略。②原因: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也是由小农经济地位与立场决定的。二、民族危机的加深和中国人民的探索1.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的重要转折点(1)列强侵华方式:列强经济侵略开始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2)民族危机程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3)民族工业发展历程: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4)向西方学习内容: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和思想文化。(5)民族意识:中华民族意识普遍觉醒,社会各阶层投入到救亡图存的运动中。2.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斗争的特点(1)民族意识普遍觉醒,社会各阶层普遍行动起来,投入到救亡图存的运动中。(2)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民族解放运动从领导阶级到指导思想再到组织方式都有了质的突破。(3)指导思想上呈现新旧并存的态势,既有资产阶级要求近代化的符合历史潮流的革命纲领,又有地主阶级的“中体西用”思想,还有农民阶级的盲目排外的落后思想。三、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贵华贱夷,闭关锁国,清朝与周边国家维持着长期的和平19世纪四五十年代清朝缺乏主权观念(如领土、司法、关税等),但增强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19世纪60至80年代筹办洋务企业以自强,设立总理衙门开展近代外交,筹划海防,近代海权意识觉醒,以夷制夷维持和局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逐渐丧失抵抗列强的信心,开始主动地适应列强的要求,进行一定程度的外交政策调整1.(2019·盐城一模)约翰·汤姆逊在《中国和中国人影像》中记述:“镇江府位于大运河和扬子江的交汇之处,据守着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因而在(那次)敌对期间,这里是大力防守的重镇之一。而它的陷落,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和平谈判的过程。”文中“敌对”行为的后果导致()A.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B.列强侵略势力渗透到中国内地C.西方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D.清廷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的工具A[材料“镇江府……在(那次)敌对期间……它的陷落,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和平谈判的过程”表明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A项;B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与材料中“镇江府”不符,故排除;C项是甲午战后,与材料中“镇江府”不符,故排除;D项是《辛丑条约》签订后,与材料中“镇江府”不符,故排除。]2.(2019·郴州一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西方列强的强烈抗议下,清政府规定今后“夷人”均改称为“洋人”,“夷务”均改称为“洋务”。这表明()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B.列强对中国政治侵略加剧C.清政府被迫放弃“天朝上国”观念D.清政府外交基本实现近代化C[材料“今后‘夷人’均改称为‘洋人’”,改变对外国蔑视的称呼,反映出清政府被迫放弃“天朝上国”观念,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华夷之辨”观念的变化,没有体现出社会性质的变化,也没有体现出列强对中国政治侵略的变化,故排除A、B两项;材料说明清政府外交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没有实现近代化,故排除D项。]3.(2019·上饶一模)下图是创作于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一幅名为《临渴挖掘“海军港”水井》的漫画。该漫画反映了当时()A.清廷筹划海军缺乏长远眼光B.政府官员积极挖掘海军港口C.北洋舰队遭到日军沉重打击D.大规模的国防建设正在进行A[由漫画题名“临渴”可知清廷的政策只顾眼前,缺乏长远规划,故选A项;政府官员积极挖掘海军港口与漫画的主旨不符,故排除B项;北洋舰队遭到日军沉重打击是在甲午中日战争过程中,而此漫画创作于甲午中日战争后,故排除C项;仅有一口“海军港”水井的挖掘不能得出大规模的国防建设正在进行,故排除D项。]4.(2019·桂林一模)据统计,从1840年到1861年止,至少出现了22种有关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如姚莹的《康輶纪行》反映了当时中国的边疆和世界形势;夏燮的《中西纪事》分析了西方殖民扩张史,提出中国已被纳入世界局势变化的轨道中。这()A.直接引发了中国近代化运动B.揭露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C.推动国人重新审视世界格局D.反映国人对西学的迫切要求C[材料说明鸦片战争后二十年间中国至少出现了22种有关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如姚莹的《康輶纪行》和夏燮的《中西纪事》均反映了当时的世界形势,这推动了国人重新审视世界格局,故选C项;新思潮的萌发推动了国人开眼看世界,冲击了传统“天朝上国”观念,但这种思想的理性化不能直接推动近代化运动,故排除A项;材料中的历史地理方面的著作仅对当时世界形势进行介绍,未认识到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且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故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新思潮的萌发是部分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表现,但当时国人仍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因而新思想不能反映广大国人的要求,故排除D项。]抓关键词定时空快解题显性时空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道光年间、咸丰年间、同治年间、光绪年间隐性时空《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总理衙门、火烧圆明园、《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魏源、新思潮萌发、《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思想、维新变法1.命题点:洋务企业的创办(2017·全
本文标题:(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1部分 第2篇 中国近代史 第5讲 晚清时期的中国——工业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332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