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唐宋变革”是当今学术前沿的热点问题,唐宋之际是中国古代史上的大变革时期,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繁荣鼎盛。唐宋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使商品经济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就是自然经济的退却。社会关系、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必然受到冲击,发生相应的变动,唐宋社会的变革就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社会要素的流动及其重新组合。关注话题·深化认知一、商品经济赋予了唐宋社会新的时代特征1.在政治领域,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地主兴起(1)伴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科举制大兴并取代了过去的九品中正制。对于科举制,我们以往更多地强调它是统治阶级的选官制度,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2)科举制的产生,在当时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它使社会各阶层都有了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尽管这种平等竞争极为有限,但在古代那样的等级社会中,它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这充分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平等性和竞争性,是商品经济大发展时代的产物。2.在经济制度领域,赋税制度变革,呈现市场化趋势(1)土地制度:土地日益摆脱政治力量的束缚卷入到流通之中,“田制不立”取代中古田制;赋税制度随着两税法的推行,统治者不得不推行和买、预买、折买、和籴、博籴等政策措施,通过市场来弥补传统赋税征收上的缺陷,赋税征收呈现出市场化的趋势和特征。(2)禁榷制度领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过去将商人直接排斥在专卖领域之外的直接专卖制再也不能维持,政府不得不推行“官商共利”的间接专卖制。3.在民族关系领域,民族政策变化,重视边疆的开发在民族政策领域,唐宋统治者也逐渐抛弃了过去的“和亲”政策,转而利用商品经济规律,以互市为手段,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出现了签约议和等新的现象。4.在思想文化领域,多种风格共存,体现商品经济发展(1)思想方面:经学由重师法、疏不破注变为疑古,以己意解经成为一时风尚。(2)文学方面: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3)艺术方面:以五代为分界,以前的壁画大多强调传统风格,以后的水墨画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4)音乐方面:唐代以舞乐为主,乐律重形式,宋代以后,随着杂剧的流行,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这无疑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流变性和开放性。二、商品经济孕育了新的社会力量1.社会出现流动和分层(1)由于商品经济是一种富于分化的经济形式,唐宋社会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必然引起财富的两极分化,而这种分化则直接导致了财富力量的崛起。(2)经济力量的增强自然会要求按照新的经济关系规范人们的社会地位,这就必然冲击原有的社会关系。2.社会阶层变革朝代唐代北宋南宋精英的身份属性门阀(出身)学者—官员(政事)文人(文化)社会成分世家大族文官家族地方精英3.富民阶层的兴起(1)在社会流动和分层的过程中,兴起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富民。富民专指那些占有大量社会财富但没有特权的社会群体。(2)富民群体,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经营工商业致富的机会,是土地买卖的盛行为其创造了占有大量土地的条件。富民阶层的出现,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4.新社会力量的影响(1)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宋代以来,最大的变化就是拥有大量土地的富民在经济中取得了主导支配地位,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角。有鉴于此,宋王朝一改传统的“抑兼并”政策,转而“不抑兼并”。(2)富民阶层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我们知道,中唐以后,租佃契约经济关系得到广泛发展,成为整个社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这是当时生产关系领域的重大的新发展和新变化。三、商品经济引发了思想文化变革1.唐代“三教并存”,复兴儒学(1)唐代实行“三教并存”的文化政策,儒、释、道三教得以各自独立发展,并在独立发展中进一步相互争论,相互融合。在三教的争论和发展中,儒学日益处于劣势,明显地感受到来自佛道两家的压力。(2)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重建儒学信仰体系:批判汉代儒学谶纬,回归先秦儒学,重建孔孟之道。2.宋代理学哲学化与世俗化理学受到了佛、道思想的深刻影响,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道思辨哲学、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等理论及精神修养方法,而最终形成的思辨形态,又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3.唐宋时期市井文化兴起文化重心下移,由贵族文化向庶民文化(市民阶层)转变;文学上从雅到俗;书法上从碑书为主到帖书为主;绘画上从宗教政治题材到风俗画兴盛。4.唐宋时期科技发展的高峰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及火药配方的改进和完善,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史学新论·多维探究探究一唐宋时期的政治变革1.三省六部制与“体制内的民主”[史学新论]“三省六部制”简单地说,就是朝廷下面设立三个省,分别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这套制度在唐朝的政治运作中最大的特色归结为一句话,追求体制内最大限度的民主,让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独立,政令与施政相分离,使得权力分配均衡合理且在有效监督下运行,做到理性决策,而且切实可行。以德治国的国家中枢权力机构最重要的是决策民主,在决策层面不是由哪一个部门单独负责,而是由三个省共同进行,三省长官共同组成朝廷决策班子。——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发现问题史学主流观点认为三省六部制是皇权集中的产物,是皇权加强的表现。而材料中观点认为三省六部制体现了“体制内的民主”。命题角度全面认识唐朝的政治运作,让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独立,追求体制内最大限度的民主。2.宋代的文官政治[史学新论]宋代文官政治体制的确立是唐五代以来社会结构变化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与宋代的科举制度、“崇文抑武”国策等因素密切相关。宋代处于中国古代社会承上启下的转型时期,从唐代开始的社会经济结构和阶层结构的变化,在宋代得以最终完成。在经济结构上,传统的封建土地国有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土地转移和流通的频率加快,租佃契约关系得以确立。这种变化诱发社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传统的门阀士族势力退出历史舞台,庶族地主取而代之,平民社会的因素开始显现,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发现问题高考命题组成员北师大教授杨宁一认为:宋代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分析宋代的文官政治,要将政治、经济、文化结合起来,从唐代开始的社会经济结构和阶层结构的变化,在宋代得以最终完成,也使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命题角度宋代的文官政治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历史事件,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3.海外人士对科举制的认识视角[史学新论]我不赞同科举制度是落后的这种观点,我认为它是进步的,只是到了清朝末年,大家都把它与清政府联系在一起,因为清政府是腐败的,所以与之有关的东西都要废除。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科举考试被废除后,考试制度还是得到了继承,如孙中山时期的考试院,实际上是把科举制度现代化了。以科举为主的考试制度实际上是非常有意义的。——[美]本杰明·艾尔曼发现问题材料作者从现代考试制度的视角评价科举制,代表了海外学者的一些观点。命题角度科举制与现代考试制度的历史联系;科举制与社会公平正义;科举制的“机会均等”原则与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契合。探究二唐宋变革中重大经济现象透析1.唐代“市”的变迁[史学新论]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为主并与民居分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发现问题唐代坊市分开,市有明确的地理位置,并且有专人管理。市有严格的时间管理。命题角度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城市的变迁。2.宋代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史学新论]坊郭客户为城镇贫民,多为小商小贩,商业、手工业的雇工、帮工及富户的佣工;乡村客户则主要为佃户、主户的雇工、佣工等,除川峡山区等少数地区外,佃户与地主之间主要是契约关系,在法律上基本上是平等的。——白寿彝《中国通史》发现问题理论上讲,宋代佣工人身是自由的,经济上是契约平等的,法律上是独立的,这一切为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提供了不竭的劳动力市场。命题角度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社会现象。强化落实·权威预测1.[2019·江苏南通一模]唐初三省制下,中书省的具体工作为批答奏章和起草诏书,是决策出令的第一道程序。门下省对诏令的审议封驳,成为决策出令的又一道重要程序。门下省审复的诏令,经皇帝“画可”、加盖皇帝印玺后,再下达尚书省执行。材料反映的三省运行机制()A.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B.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C.削弱了至高无上的皇权D.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解析: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官僚机构,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与材料中“唐初三省制”不符,故A项错误;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对诏令的审议封驳,成为决策出令的又一道重要程序”,与材料中“尚书省执行”不符,故B项错误;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削弱与材料中“经皇帝‘画可’、加盖皇帝印玺后,再下达尚书省执行”不符,故C项错误;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可减少政令失误,有利于决策合理化,故D项正确。答案:D2.[2019·百校联盟联考]北宋统一后,首都汴京是南北饮食技术的交流中心,南宋时汴京的饮食业涌入杭州等地。宋朝人普遍喜欢饮酒和饮茶,城市中还有许多凉饮店,出售甘豆汤、漉梨浆、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饮料。由此推知,宋代()A.商品经济发展助推社会生活变化B.经济重心完成转移C.城市经济结构发生了革命性变革D.商业市镇经济繁荣解析:据材料“宋朝人普遍喜欢饮酒和饮茶,城市中还有许多凉饮店”,可知宋代城市生活繁荣,进一步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发达,故选A项;依所学,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城市经济职能增强,而未涉及到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依所学,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兴起,与材料表述不相符,排除D项。答案:A3.[2019·江苏苏州一模]宋明家具设计扬弃了隋唐壮美华丽的审美走向,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体现出一种工整而规范的美。宋明家具设计的价值取向折射出当时()A.君主专制空前加强B.理学已渗入日常生活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D.天理观念已深入人心解析:据材料“宋明家具设计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体现出一种工整而规范的美”结合所学可知,宋明理学强调秩序规范,家具的设计理念说明理学世俗化的倾向,故选B项;依所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排除A项;商品经济追求奢华与材料“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不符,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理学渗入日常生活,而不是强调天理观念深入人心,排除D项。答案:B4.[2019·河北沧州高三教学质量监测]宋朝时人说:“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张载也说:“朝廷无世臣。且如公卿,一日崛起于贫贱之中,以至公相。”此现象表明,在宋代()A.社会变革助推社会阶层流动B.贵族政治遭到了毁灭性打击C.从政不问出身成为社会共识D.科举制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解析:“朝廷无世臣。且如公卿,一日崛起于贫贱之中,以至公相”表明社会阶层的流动,社会阶层的流动是通过科举考试,故A项正确;宋代“贵族政治遭到了毁灭性打击”与材料的内容强调社会阶层的流动不符,故B项错误;宋代“从政不问出身成为社会共识”与材料的内容强调社会阶层的流动不符,故C项错误;“科举制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最基础的识字写字训练、传统道德意识的培养、历史及日常生活知识的介绍和诗文辞赋写作的练习等等,而这些教学内容的载体则是当时的蒙学教材。唐代的蒙学教材或沿用传统的儿童读物,如《千字文》《急就章》《仓颉篇》等,或直接采用儒家经典,也有时人新编的蒙学读本。这些启蒙读物的功能往往是多元综合的,其中贯穿了对儿童的身心修养、处世技能、知书达理等多方面的培养。——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材料二唐代的蒙学教育已不仅仅局限于官宦士大夫之家,一般的平
本文标题:(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模块1 中国古代史 1.3.2 唐宋变革——从隋唐到宋元时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332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