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讲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2-典题举例技巧总结对点训练考点分析“作品的形象”指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它可以是具体的人,也可以是具体的物,还可以是一处景致、一个片段、一个画面、一种意境等。“作品的内涵”通常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思想、主旨、写作意图或目的、作者的情感倾向等。“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更多的是通过对散文中的形象的分析来领会文章所表现出来的观点和思想价值,把握文章创造的某种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情感倾向。-3-技巧总结对点训练典题举例考点分析(2014·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浣花草堂黄裳到四川来以前,在行箧里放进了几册旧书,其中清初朱鹤龄的《杜诗辑注》是部头最大的。虽然觉得有些累赘,可是终于还是放进去了。半月以来,枕上灯前,有时间就拿来翻翻,真也给旅途平添了无限趣味。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4-技巧总结对点训练典题举例考点分析杜甫在成都住过一段不短的时间,在集子里留下了四五卷诗,约占他全部留下来的作品的六分之一。人们就从他的诗里追寻他当日居住的草堂的遗址。从宋代开始,人们就在成都西郊为他建了一座祠堂,这就是“浣花草堂”。历代经过十次以上大小的修缮,直到今天,更修整得焕然一新,成为游赏的登临胜地。走出西郊,经过青羊宫、百花潭,沿着公路走去,二三里后更左折走上一条田间小径,就可以远远望见一丛浓绿,那就是草堂的所在了。这里有好大的一座庭院,四面是连绵不断的围墙,远远绕过去,才看得见那山门。一直走到最后的一层大殿,才在一块石碑上看到,这原来是草堂寺,还不是草堂。-5-技巧总结对点训练典题举例考点分析从大殿里出来,向僧人问了路,才又从右面的一道侧门里穿出去,来到真正要拜谒的地方。从侧门出,迎面就可以看到用青花碎瓷片叠起来的“草堂”两个大字,再转过去,就是一条曲折的、为两堵矮矮的红墙围起来的夹道。那暗红色的夹墙,碎石的泥径,墙外的翠竹幽篁,幽静极了。古建筑里经常使用的这种暗红颜色,不知怎的,自然会产生那样庄严宁静的气韵。从夹墙里穿出去,眼前展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几十棵参天的翠柏、香楠矗立在绿草如茵的庭院里。一套四座厅堂,由石径小桥连接起来,这就是草堂的一系列主要建筑了。穿过花径,走到工部祠去。这是草堂几组厅堂的最后一座。小小的殿宇,前面的院子里散布着几株用石坛围起的大树。洁净无尘。这时候,云影微破,秋天金黄色的太阳洒了下来,穿过翠柏的枝叶,留下了满庭稀疏的日影。-6-技巧总结对点训练典题举例考点分析走进祠里去看,厅内一排三龛,当中塑着杜甫的像。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旁边两座龛里是陆游和黄庭坚两位宋代诗人的塑像。好像是怕他独居寂寞,所以才陪了一起在这里排排坐的。黄、陆都有石刻像,都比泥塑高明得多。在这间厅堂背后的墙上,还嵌着两块更旧的杜甫石刻画像碑。草堂后身是一座小小的土山,一道溪水从草堂的右侧绕了出去。前面有回廊曲槛,可以凭栏欣赏池里的圆荷。草堂简朴却也不失规模,给人一种清疏而幽峭的感觉,和杜甫当年居处的风格是近似的。这个新修缮的草堂,和几百年前重修的原样相去不远,在最外面一进过厅墙上有一块石刻旧图,看那里勾勒出来的轮廓,和今天是十分相近的。像这种地方,不用说,大红大绿的建筑,大屋顶之类的铺陈,都是完全不合适的。-7-技巧总结对点训练典题举例考点分析这里还新修了一个文物陈列室。在外面的柱子上,看到郭沫若先生所题的一副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是一副出色的对联,它概括了诗人伟大成就的主要方面。人们一直非常喜欢杜甫,说他的作品是“诗史”,在中国文学史上留给他一个最光辉的席位——诗圣。坐在水槛上休息。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仿佛看到了在晓雾里沾湿了露水的笼竹,呢喃的定巢燕子,冉冉发出幽香的红蕖,往还追逐的蝴蝶,相并相亲的白鸥,随风的柳絮,逐水的桃花,袅袅有如少女腰肢的垂柳,轻得只禁受得起两三个人的野渡,柴门月色,江路梅香……-8-技巧总结对点训练典题举例考点分析老杜是一个多么勤恳的诗人!他从不放过一切刻画现实的机会。他的诗里有丰富的人民生活的写照,可是也不缺乏自然风物的描写。因为这一切都出现在祖国的土地上,也都是诗人所挚爱的。杜甫写出了多么美好的自然景色,多么可爱的和平环境!可有人提到杜甫描写自然的草堂诗,总不免有些惴惴然,仿佛这些诗里的“人民性”总看不大清楚,这恰恰把诗人的伟大处缩小了。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成都(选自《黄裳散文选集》,有删改)文中作者对杜甫有哪些新的认识?请加以概括。参考答案:①杜甫有惊人的才华和严肃的创作态度。②杜甫具有清疏、朴实的精神气质。③杜甫是一个勤恳的诗人。④杜甫热爱美好的大自然与安宁和平的生活。⑤杜甫描写自然风物的诗歌同样具有巨大成就。(答出其中任意4点即可)-9-技巧总结对点训练典题举例考点分析思路解析审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新的认识”,明确“新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杜诗的成就方面。本题的答案区间在第一段、第九段和最后一段。抓住这三段中的关键信息,如“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他的诗里有丰富的人民生活的写照,可是也不缺乏自然风物的描写”等,加以整合即可得到答案。-10-技巧总结对点训练典题举例考点分析区分形象,掌握方法散文中的形象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和物象两种。不同的形象有不同的答题方法。1.有关人物形象的题型(1)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人物形象主要出现在记人叙事类的散文中。对于人物形象的鉴赏,注意掌握以下方法:①从叙事中加以分析概括。在阅读时分析事件,厘清情节,进而从中概括人物形象。②从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神态等方面概括人物的思想性格、精神风貌。③要结合时代背景,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去分析概括。-11-技巧总结对点训练典题举例考点分析④要理解作者带倾向性的议论,揣测作者的情感倾向,进而分析概括。(2)赏析人物形象的作用如果是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从人物形象对作品的主题的揭示和对现实意义的启示两方面思考。如果是次要形象的作用,应从文章结构形态、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主要形象的彰显意义等方面做多角度思考。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形象。答题模式:按总分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做出总的概括评价,然后再结合文章内容从几个不同方面做具体分析。或按分总来回答,先对人物形象做具体分析,最后再用一句话做概括性总结。-12-技巧总结对点训练典题举例考点分析2.有关物象的题型鉴赏作品物象一般抓住两个方面:一是形象特征,包括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性格、精神品质);二是它与环境的关系。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作答:(1)抓住散文的类别特点,了解物象出现的场合。写景散文,需标记景观,因为景观就是物象;状物散文,需标记事物。(2)明确物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3)联系外部环境,把握物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明确它与所象征意义之间的相似点。-13-技巧总结对点训练典题举例考点分析(4)进一步明确作者借这一物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说出它在线索、情感、内容等方面对于表现主旨的意义和作用。(作用基本同人物形象)提问方式:简要概括文中景物描写的特征;分析文章中描绘景物的象征意义,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文中所写的物象有什么作用。答题模式:物象类鉴赏试题要先对其特征进行概括,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对其象征意义做具体分析。概括景物特征时,要特别注意景物与其所指向的象征意义之间的相似点。-14-技巧总结对点训练典题举例考点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雾中偶记茅盾①前两天天气奇寒,似乎天要变了,果然昨夜就刮起大风来,窗上糊的纸被老鼠钻成一个洞,呜呜地吹起哨子,——像是什么呢?我说不出。从破洞里来的风,特别尖利,坐在那里觉得格外冷,想拿一张报纸去堵住,忽然看见爱伦堡那篇“报告”——《巴黎沦陷的前后》,便想起白天在报上看见说,巴黎的老百姓正在受冻挨饿,情形是十分严重的话。-15-技巧总结对点训练典题举例考点分析这使我顿然记起,现在是正当所谓“三九”,北方不知冷的怎样了,还穿着单衣的战士们大概正在风雪中和敌人搏斗,便是江南罢,该也有霜有冰乃至有雪。在广大的国土上,受冻挨饿的老百姓,没有棉衣吃黑豆的战士,那种英勇和悲壮,到底我们知道了几分之几?中华民族是在咆哮了,然而中国似乎依然是“无声的中国”——从某一方面看。不过这里重庆是“温暖”的,不见枯草,芭蕉还是那样绿,而且绿的太惨!而且是在雾季,被人“祝福”的雾是会迷蒙了一切,美的,丑的,荒淫无耻的,以及严肃的工作。……在雾季,重庆是活跃的,因为轰炸的威胁少了,是活动的万花筒:奸商、小偷、大盗、汉奸、狞笑、恶眼、悲愤、无耻、奇冤、一切,而且还有沉默。-16-技巧总结对点训练典题举例考点分析原名《鞭》的五幕剧,以《雾重庆》的名称在雾重庆上演;想起这改题的名字似乎本来打算和《夜上海》凑成一副对联,总觉得带点生意眼,然而现在看来,“雾重庆”这三个字,当真不坏。尤其在今年!可歌可泣的事太多了。剧中那位诗人,最初引起了我的回忆,——他像一个朋友。到底像谁呢?说不上来。不过这位朋友的声音笑貌却缠住了我的回忆。我不知他现在在哪里,平安不。一个月前是知道的,不过,今天,鬼晓得,罪恶的黑手有时而且时时会攫去我们的善良的人的。我又不知道和他在一处的另外几个朋友现在又在哪里了,也平安不。-17-技巧总结对点训练典题举例考点分析于是我又想起了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鲁迅先生说过那样意思的话:血的淤积,青年的血,使他窒息,于无奈何之际,他从血的淤积中挖一个小孔,喘一口气。这几年来,青年的血太多了,敌人给流的,自己给流的;我们兴奋,为了光荣的血,但也窒息,为了不光荣的没有代价的血。而且给喘一口气的小孔也几乎挖不出。回忆有时是残忍的,健忘有时是一宗法宝。有一位历史家批评最后的皮尔朋王朝②说:他们什么也没有忘记,但什么也没有学得。为了学得,回忆有时是必要,健忘有时是不该。没有出息的人永远不会学得教训,然而历史是无情的。中华民族解放的斗争,不可免的将是长期而矛盾而且残酷,但历史还是依照它的法则向前。最后胜利一定要来,而且是我们的。让理性上前,让民族利益高于一切,让死难的人们得到安眠。-18-技巧总结对点训练典题举例考点分析据说今后六十日至九十日,将是最严重的时期(美国陆长斯汀生之言);希特勒的春季攻势,敌人的南进,都将于此时期内爆发罢?而且那雾季不也完了么?但是敌人南进,同时也不会放松对我们的攻势的!幻想家们呵,不要打如意算盘!被敌人的烟幕迷糊了心窍的人们也该清醒一下,事情不会那么简单。夜是很深了罢?你看鼠子这样猖獗,竟在你面前公然踱方步。我开窗透点新鲜空气,茫茫一起,雾是更加浓了罢?已经不辨皂白。然而不一定坏。浓雾之后,朗天化日也跟着来。祝福可敬的朋友们,血不会是永远没有代价的!民族解放的斗争,不达目的不止,还有成千成万的战士们还没有死呢!1941年2月16日夜(有删改)注①1940年10月,茅盾从延安到达重庆,从事抗日文化宣传工作。1941年1月4日,爆发了皖南事变。②皮尔朋王朝,今译成波旁王朝。-19-技巧总结对点训练典题举例考点分析作者写到“剧中那位诗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想起鲁迅先生的话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那位诗人”应该是与作者志同道合的、有觉悟的、进步的爱国知识分子。引用鲁迅的话是在批评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同室操戈,使许多革命青年的血白白地流淌,这种无谓的牺牲,让作者感到压抑和愤怒。解析:本题有两问,可结合文中相关内容分析理解。第一问,关于剧中的那位诗人,从文中“罪恶的黑手有时而且时时会攫去我们的善良的人的”一句看,他是一个善良的人,是有可能被“罪恶的黑手”迫害的人,由此推断,这位诗人是进步的爱国知识分子。第二问,从
本文标题:(天津专用)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第四讲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334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