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明线索·记易研考点·学易研教材·图易研活动·行易试真题·练易栏目索引主题二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明线索·记易研考点·学易研教材·图易研活动·行易试真题·练易栏目索引明线索·记易时空观念 明线索·记易明线索·记易研考点·学易研教材·图易研活动·行易试真题·练易栏目索引明线索·记易主题总述本阶段历史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秦汉时期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时期: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经济上,封建小农经济初步发展;秦朝统一货币和度量衡,西汉初期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思想上,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外关系上,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往的新纪元。明线索·记易研考点·学易研教材·图易研活动·行易试真题·练易栏目索引明线索·记易科技文化上,秦汉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影响深远,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是国家大分裂时期,这一时期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政治上,政权更替频繁,国家分裂,但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少数民族内迁,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交融。经济上,北方战乱使得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民族关系上,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等,使得北方地区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思想文化上,科技文化有显著进步,佛教盛行。明线索·记易研考点·学易研教材·图易研活动·行易试真题·练易栏目索引研考点·学易渗透核心素养通过对秦始皇、汉武帝的客观评价及秦朝灭亡的史实,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要遵循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丝绸之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五胡内迁、汉人南移等,可以通过历史地图或简图考查时空观念;通过搜集的秦陵兵马俑、魏晋时期民族交融的资料,考查学生史料实证意识,也可以对这些历史事件和现象作出合理准确的解释,考查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研考点·学易明线索·记易研考点·学易研教材·图易研活动·行易试真题·练易栏目索引研考点·学易秦统一的背景1.战国以来的连年战争,使各国人民希望结束战乱2.秦国经过①商鞅变法,实力超过六国,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3.秦王②嬴政招募人才,为灭六国进行了充分准备4.③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④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上:创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措施作用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⑦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强化中央设⑤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决断权由皇帝掌握地方实行⑥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经济的发展文化上统一文字为⑧小篆使政令能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交通上统一车辆和道路宽窄,修灵渠加强了交通往来,便利了南北水运交通军事上派蒙恬北击⑨匈奴,修长城巩固了北方边疆的安全思想上“焚书坑儒”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考点1秦统一与灭亡(识记、理解)「3年2考」明线索·记易研考点·学易研教材·图易研活动·行易试真题·练易栏目索引研考点·学易秦的灭亡原因⑩秦朝暴政导致 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标志公元前207年 刘邦逼近咸阳,秦朝灭亡(对应本主题“教学活动建议2.1和2.2”,见P11“研活动·行易”栏目)明线索·记易研考点·学易研教材·图易研活动·行易试真题·练易栏目索引研考点·学易考点2文景之治与汉武帝的大一统(识记、理解)「3年2考」文景之治背景:汉初,经济萧条,汉高祖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①“休养生息”的政策,提倡以农为本表现: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史称“文景之治”影响:②为汉武帝大一统奠定了经济基础明线索·记易研考点·学易研教材·图易研活动·行易试真题·练易栏目索引研考点·学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背景措施作用政治上汉初,诸侯势力强大,地方豪强横行乡里,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威胁到中央统治1.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③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2.建立④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在山西太原设⑤并州刺史部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思想文化上诸子百家思想活跃,依附诸侯对抗朝廷1.接受⑥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2.在长安兴办太学⑦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经济上富商大贾控制国家经济命脉1.⑧统一铸币权和实行盐铁官营2.⑨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军事上西汉建国之初,国力疲弱,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每年还要送给匈奴大量粮食和布匹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维护了国家安全对外关系联合大月支夹击匈奴,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派⑩张骞出使西域,开通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文化交流,也促进了汉朝的兴盛(对应本主题“教学活动建议2.3”,见P11“研活动·行易”栏目)明线索·记易研考点·学易研教材·图易研活动·行易试真题·练易栏目索引研考点·学易考点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识记) (对应本主题“教学活动建议2.4”,见P11“研活动·行易”栏目)明线索·记易研考点·学易研教材·图易研活动·行易试真题·练易栏目索引研考点·学易考点4孝文帝改革、民族交融(识记、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交融史实①五胡内迁②孝文帝改革背景由于气候变迁和地理因素及中原地区发达经济的吸引北魏③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内迁少数民族与汉族的④交融内容自东汉、魏、晋以来,⑤匈奴、鲜卑、羯、氐、羌少数民族内迁至山西、陕西等地,其中迁入山西的主要有⑥匈奴、羯、羌等迁都⑦洛阳;推行一系列的汉化措施:⑧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通婚等影响为中原地区提供了大量的兵力和劳动力;⑨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交融;但也加剧了民族之间的矛盾,为动乱埋下伏笔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民族交融的表现 农业生产和生活上相互交融;政治上少数民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思想文化上相互借鉴; 民族心理上,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与偏见减少 民族交融的意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应本主题“教学活动建议2.5”,见P12“研活动·行易”栏目)明线索·记易研考点·学易研教材·图易研活动·行易试真题·练易栏目索引研考点·学易考点5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识记、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①原因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口的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社会比较安定;南下的移民和当地民众的辛勤劳作表现农业:耕地面积增加;②育秧移栽等生产技术的进步;兴修水利工程手工业: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发展商业:建康是当时最为活跃的大都市③影响④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明线索·记易研考点·学易研教材·图易研活动·行易试真题·练易栏目索引研考点·学易1.比较秦始皇与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内容秦始皇汉武帝共同点政治确立皇权至高无上;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推行郡县制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建立刺史制度都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帝王、政治家;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边疆治理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经济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铸币权和盐铁官营;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思想文化“焚书坑儒”;统一文字为小篆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在长安兴办太学军事、民族关系派蒙恬北击匈奴,修长城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对比归纳明线索·记易研考点·学易研教材·图易研活动·行易试真题·练易栏目索引研考点·学易2.秦始皇与汉武帝对待儒家的态度有何异同?不同点:秦始皇通过“焚书坑儒”,采用暴力手段强行镇压别的学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立了儒家的封建正统地位。“焚书坑儒”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而促进了西汉的发展。相同点:目的相同,都是为维护统治而采取的思想文化专制措施;影响相同,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的局面,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思想上的大一统。明线索·记易研考点·学易研教材·图易研活动·行易试真题·练易栏目索引研考点·学易3.《三国志》中评价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三国演义》中却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请你用史实来说明你的观点。《三国志》是史书,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比较客观全面。《三国演义》是小说,题材虽来源于史实,但存在虚构和夸张的成分,因此不能作为史实依据来评价曹操。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他具有雄才大略,招揽各种人才,经济上采取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既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又筹集了军粮,势力逐渐壮大。明线索·记易研考点·学易研教材·图易研活动·行易试真题·练易栏目索引研教材·图易1.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都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观察下面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研教材·图易明线索·记易研考点·学易研教材·图易研活动·行易试真题·练易栏目索引研教材·图易(1)简述图1人物的主要贡献。答案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他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大权;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统一文字,促进了文化的发展;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车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明线索·记易研考点·学易研教材·图易研活动·行易试真题·练易栏目索引研教材·图易(2)汉武帝时期能够实现大一统的原因有哪些?答案“文景之治”为汉武帝实现大一统奠定了经济基础;汉武帝具有雄才大略。(3)完成图3中的空白处所缺内容。答案丞相地方政府(4)根据图4,请问西汉初期中央面临怎样的问题?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西汉初期,地方诸侯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有的还公开对抗朝廷,严重威胁到中央统治。措施: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明线索·记易研考点·学易研教材·图易研活动·行易试真题·练易栏目索引研教材·图易(5)秦始皇和汉武帝为加强统治,在经济、文化、思想方面都采取重大措施,请结合史实说明二者在思想上的措施有何异同。答案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用暴力镇压抑制儒学发展,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激化了社会矛盾;汉武帝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确立为正统思想,从而实现了思想统一,巩固了大一统。明线索·记易研考点·学易研教材·图易研活动·行易试真题·练易栏目索引研教材·图易2.观察下面示意图,将空格填写完成。 答案A魏B蜀C吴D西晋E前秦F东晋G宋H齐J梁K陈明线索·记易研考点·学易研教材·图易研活动·行易试真题·练易栏目索引研活动·行易一、阅读观察类【活动建议2.1】观察秦疆域图,建立时空概念。命题角度从教学活动类型来看,属于阅读观察类的活动,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历史地图、图片的能力,体现历史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此知识点考查的角度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观察地图直接提取出历史信息;二是通过前后不同历史时期的疆域图的对比,比较异同。题型多为选择题和简答题。研活动·行易明线索·记易研考点·学易研教材·图易研活动·行易试真题·练易栏目索引研活动·行易1.简答题:观察下列历史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战国形势图秦朝疆域图图1图2明线索·记易研考点·学易研教材·图易研活动·行易试真题·练易栏目索引研活动·行易(1)观察图2,从中可以观察到哪些信息?答案秦朝在地方实行
本文标题:(山西专用)2019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1840年前)主题二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342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