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西部干旱河谷地区生态建设战略选择研究
1西部干旱河谷地区生态建设战略选择研究郭晓鸣西部干旱河谷地区是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关键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是长江流域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西部干旱河谷也是区域内绿化建设的攻坚目标,生态恶化正极大地制约和影响区域内绿化目标的全面实现;同时西部干旱河谷地区往往也是区域内旅游支柱产业的通道,生态环境恶化和旱、涝、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制约了旅游产业向广度和深度的开发;更重要的是,西部干旱河谷地区人民生活长期处于贫困之中,亟待脱贫致富,而贫困与生态环境恶化之间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恶性循环关系。因此,对西部干旱河谷的治理极为重要而迫切。由于西部干旱河谷的形成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要改变这一以年代和世纪为单位形成的特定生态立地条件和特定自然景观,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其治理也必然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宏观考虑,西部干旱河谷的治理包括生态环境重建和经济协调发展两大方面,这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一项必须采取与该特定生态系统相适应的治理方式和生产模式来完成的特殊工程,亦是一项融于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该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民心工程。因此,西部干旱河谷地区生态建设首先需要科学决策和采取正确的技术路线,同时必须同步推进体制变革和政策调整,依靠制度创新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水平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此保障本区的生态治理、植被重建和社会经济有机协调地实现可持续发展。一、西部干旱河谷地区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西部干旱河谷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地区河谷内。长江上游地区指宜昌以上的长江流域,面积10055万Km2,占全流域总面积的55.6%,其水资源总量达4530亿m3,占全流域总量的47.6%。西部干旱河谷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的几条支流内,如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龙川江、岷江、大渡河等中下游河谷,土地面积约5700Km2,其中干热河谷约4200Km2,西部干旱河谷约1500Km2,分布于青藏高原东部及云南高原北部的峡谷地带,河谷内海拔800——2000m,河谷两侧的山地海拔3000――5000m,在数公里范围内高差达2000——3000m。其河谷大多为幼年型峡谷,最大的特点是地形闭2塞、谷地狭窄、年降雨量分布不均,干湿季分明。根据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及热量条件,又可分为干热河谷、干暖河谷和干温河谷等三种类型。干热河谷主要包括西昌以南的金沙江、雅砻江和安宁河河谷;干暖河谷则包括干热河谷向北至北纬30度左右的河谷地带,包括金沙江上游、雅砻江流域、岷江上游流域和大渡河流域;而干温河谷则包括干暖河谷再向北的河谷地带,包括金沙江上游、雅砻江上游鲜水河和大渡河流域的马尔康、壤塘县等。(一)西部干旱河谷的气候、土地与植被特征1.西部干旱河谷的气候特征西部干旱河谷气候是针对正常的季风气候而言,热量条件达到南亚热带标准的称为干热河谷,达不到南亚热带的称为西部干旱河谷,其共同特点是水分不足。表1干热、西部干旱河谷主要气候指标表气候类型地点海拔(m)年均温度(℃)∑t≥10℃年降水量(mm)年蒸发量(mm)年日照(h)干燥度气候特征连续天数积温(℃)干热河谷四川攀枝花市仁和区110820.33587499.1765.52424.32686.12.22A云南巧家县84120.9缺资料7232.2824.62592.92157.72.20A四川米易县105019.73356966.41080.82360.92422.41.53A非干热河谷贵州贵阳市107115.32354637.51174.7860.01371.00.51B云南昆明市189114.72634490.31006.5949.02470.30.66B西部干旱河谷四川汶川132613.52504093.3529.71858.01694.02.46C四川茂县158011.01923261.3494.81356.01557.01.92D四川泸定132115.42564542.9639.81578.61161.11.73C非西部四川北川62515.72494910.11417.01222.41322.50.60E3干旱河谷四川成都50616.22535107.2950.61020.51228.30.75E说明:A=半干旱南亚热带;B=湿润北亚热带;C=半干旱北亚热带;D=半干旱暖温带;E=湿润北亚热带从表1可见,干热西部干旱河谷气候的共同特征是热量及日照丰富而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干燥度超过1.5,属半干旱至干旱气候;河谷气候区干湿季节分明,旱季长降水量极少。一般每年11月至次年5月为旱季,其降水量仅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0%。雨季植物生长茂盛;旱季则草枯叶黄,表层土壤湿度可降至凋萎系数以下成为风干土。2.西部干旱河谷的土地资源特征西部干旱河谷内土地利用以荒草地及灌丛草地为主,森林覆盖率很低。表2干热西部干旱河谷典型地段与所在的县级行政区土地资源特征的对比地区主要地类占幅员面积比例(%)耕地与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与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荒草地、灌丛草地与裸岩石砾地攀枝花市仁和区鱼塘乡(A)16.921.404.03.354.3攀枝花仁和区11.848.104.92.033.2四川凉山州金阳县松林坪移民安置区(A)20.82.700.6075.9四川凉山州金阳县13.239.35.41.60.739.8昭通地区巧家县十里坪移民安置区(A)38.71.903.71.254.5云南省昭通地区巧家县18.134.125.36.21.914.4阿坝州黑水县色尔古乡(B)7.121.142.50.51.327.5阿坝州黑水县3.04645.50.30.74.5A=干热河谷;B=西部干旱河谷从表2可见干热西部干旱河谷土地利用的特点:(1)耕地及园地垦殖率较高,由于河谷光热条件好,可以从山地或河流中引水灌溉,因而农耕业较为发达。(2)林地极少,森林覆盖率低,不适于林木生长,加上人为破坏严重,故林地极少。(3)荒草4地面积很大,河谷内除农业用地和林地以外,基本上为草地覆盖,但覆盖度一般仅10%——30%,适口性差,产草量低,不适于放牧而成为荒草地,其面积通常占区域面积的50%以上。3.西部干旱河谷的植被特征西部干旱河谷地区干旱少雨的气候特点使一般植物的生存面临很大难度,而极度贫瘠的土壤也无法为高大乔木的生长提供必不可少的水分和养分条件。因此,西部干旱河谷地区植被极为稀疏,大多为低矮、多刺的旱生型灌丛。在一些地区原始植被遭到破坏之后,已经明显出现寸草不生的荒漠化演变趋势,生态恶化发展到危机状态。西部干旱河谷植被具有明显旱生性特征,旱性植被主要局限于大江干流及其支流两岸的山地下部,例如,金沙江流域在700米——1300米,大渡河为800米——1800米,岷江上游为1300米——2200米,西部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在1900米——3000米,个别上限可达3500米。植被群落随旱雨季变化明显,结构简单,以灌木草本植物为主。就演变趋势看,西部干旱河谷灌丛植被有朝着耐旱方向发展趋势。如理县杂谷脑河西部干旱河谷典型谷坡已出现刺旋花、白刺及藜科、紫草科等温带荒漠植物;阿坝草原也出现了草甸向干旱草原方向发展的状况,等等。这种趋势将使河谷地区因森林过伐和食草牲畜过牧造成的已极为脆弱的生态环境更为恶化,并严重制约生态环境治理。(二)西部干旱河谷生态环境的演变历史西部干旱河谷是一种次生的、脆弱的生态系统。据调查,该区域在200——300年以前总体上为原始林区,随着移民迁入垦殖和林木大量砍伐,森林覆盖率急剧降低,逐渐退化为今日的西部干旱河谷,有的甚至演变为荒漠、半荒漠景观,如四川西昌与云南元谋的“土林”。其演替的顺序是: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灌丛→干旱灌丛→稀树草坡(荒草地)→半荒漠→荒漠。西部干旱河谷的生态环境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恶变。1.森林覆盖率减少,水文状况日益恶化以岷江上游地区为例,在元代以前该地区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明清两代开始商业性伐木,至1947年统计,森林覆盖率降至39.5%。建国以来,尤其是1958年以5后,该地区开始设立森工局大规模采伐森林,至1983年森林覆盖率下降到18.8%。岷江上游地区森林覆盖率减少引起了流域水文状况的日益恶化。据控制该流域的紫坪铺水文站1937——1985年49年连续观测资料可表明这一现象。岷江上游水文状况的恶化还导致了地处岷江中游的成都市区降水量的减少,天气也变得相对干燥。成都市区1938——1998年61年来年均降水量的变化资料即可证实这一现象。近61年来,成都市区年均降水量,最多年降水量和最少年降水量都不断减少,其中90年代与30——40年代相比,平均年降水量减少24.8%,最多年降水量减少46.6%,最少年降水量也减少14.7%。2.水土流失加剧,各类地质灾频繁由于植被稀疏和土地利用不合理,水土流失严重,该地区成为长江上游的主要产沙源。据四川省水土保持办公室1987年和1999年两次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土壤侵蚀调查结果证实,以干热西部干旱河谷为主要侵蚀区的四川西部地区水土流失加剧的状况,详见表3。表3四川省西部地区土壤侵蚀状况变化统计行政区幅员面积水土流失面积1987年调查1999年调查流失面积占幅员面积(%)流失面积占幅员面积(%)攀枝花市7434.43650.749.13536.547.6凉山州60114.723205.338.627941.646.5甘孜州147247.642476.328.864975.044.1阿坝州82949.025680.031.031769.238.3合计297745.795012.331.9128222.343.1从表3可见,四川省西部地区除攀枝花市因近年植树造林较好,水土流失面积有所减少外,多年来水土流失面积均大幅度增加,共扩大33万多Km2,增幅达35%。侵蚀规模(即水土流失面积占幅员面积的比例)由31.9%扩大到43.1%。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就是毁林开荒和陡坡种植,在安宁河谷的西昌市及东、西河流域,90年代初在林区中开垦的轮歇地占该区域旱地总面积的67.3%,占有林地总面积的16.6%。位于金沙江河谷的会理县侵蚀规模达到63.8%,其中干热河谷地区更达到74%。有关资料表明,金沙江年均输沙量约占长江上游的一半,其泥沙约有70%来自干热西部干旱河6谷地区。由于水土流失加剧,加之地处峡谷陡坡地区和岩石破碎地带,西部干旱河谷又成为长江上游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区。安宁河谷东岸西昌城区至泸沽段37Km内有泥石流沟31条,其中最大的一条黑沙河泥石流形成区原是一片原始森林,1850年西昌发生7.5级强烈地震,城镇被破坏,市民开始在此山上伐木建房,20多年后森林被毁成裸地,终于导致了1874年黑沙河泥石流大暴发,此后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100年中,每隔一、二年即暴发1次,共毁灭村庄5座,死伤村民1000多人,冲毁良田200多hm2。3.环境破坏严重,阻碍旅游业发展位于长江上游的四川、云南是我国旅游资源的富集地区之一,旅游业目前已形成或正在形成这两个省的支柱产业之一,为国民经济发展与当地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这两个省的许多著名的旅游胜地都位于干热西部干旱河谷地区或必须经过干热西部干旱河谷地区,如九寨沟、黄龙寺、四姑娘山、米亚罗、卧龙大熊猫保护区、贡嘎山—海螺沟风景区,泸沽湖、稻城亚丁等。旅游胜地的优美景色与干热西部干旱河谷荒凉刺目的景象形成强烈的反差,极大的破坏了旅游景观,进而损害了旅游品牌形象。(三)西部干旱河谷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西部干旱河谷地区并不独立成带,镶嵌在河谷地带,但是其经济发展的共同特点则是:产业结构单一,人均收入低下,同时区域内也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1.西部干旱河谷地区产业结构单一西部干旱河谷地区基本维系着典型的农耕社会特征,第一产业比重过大,二、三产业极为落后。在农业中,占主体地位的又是低效益的粮食生产和粗放经营的畜牧业。由于产业结构高度单一,过度垦殖和放牧等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方式必然愈演愈烈,进而使西部干旱河谷地区生态恶化的矛盾不断加剧。72.西部干旱河谷地区整体收入水平低下西部干旱河谷地区经济整体落后,人民生活十分贫困。而且,农村贫困和生态破
本文标题:西部干旱河谷地区生态建设战略选择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3898 .html